配色: 字号:
宋‧鄭少枚《易》之〈八卦本象圖〉說
2022-01-05 | 阅:  转:  |  分享 
  
宋?鄭少枚《易》之〈八卦本象圖〉說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周易圖?卷一》有鄭東卿之〈八卦本象之圖〉﹝即〈乾坤函三引六之圖〉﹞說,其說主要為乾坤變六卦,但其說部分理由欠精闢。本文尚說明〈文王八卦〉與〈後天八卦〉之分別。

關鍵詞:鄭合沙函三引六周易圖





鄭東卿,字少枚﹝“枚”或作“梅”﹞,自稱“合沙漁父”,故又稱為鄭合沙,時人稱之為“少枚先生”。南宋初萊州三山﹝今山東西由﹞人。自稱其學出於丘程。東卿撰有《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

南宋?佚名輯《周易圖》卷一有鄭東卿之〈八卦本象之圖〉,其注文之說頗有新意,唯未能盡善。元?張理撰《大易象數鈎深圖》﹝簡稱為《大易圖》﹞卷上亦載有此圖,其圖名為〈說卦八方之圖〉,此圖與〈八卦本象之圖〉相同,其注文亦與《周易圖》相同,但無“合沙鄭先生曰”之句。無論如何,《周易圖》比《大易圖》早,故仍以〈八卦本象之圖〉名之。

張理尚撰有《易象圖說》內篇與外篇,相信《易象圖說》與《周易圖》並非同一典籍。

筆者發覺並非所有版本之《周易圖》均有〈八卦本象之圖〉,有些只有注文但無圖,例如筆者所用之版本即無圖。

〈八卦本象之圖〉其實十分簡單,其圖以〈文王八卦〉﹝與〈後天八卦〉稍有差別,見下文﹞為基礎,中央有一圓圈,內有“一”字,此“一”顯然為太極,即以“一”表太極。乾在西北,坤在西南,二卦中央有直線與太極之“一”連繫,乾卦有“含三”二字,坤卦有“引六”二字。《大易圖》之〈說卦八方之圖〉亦作“含三”及“引六”。

為簡單與貼切起見,筆者稱〈八卦本象之圖〉為〈乾坤函三引六之圖〉,見下文下圖。

以下為《大易圖》之〈說卦八方之圖〉,此圖即〈八卦本象之圖〉:



以下為《易學啟蒙通釋》之〈文王八卦圖〉:



以上之〈文王八卦圖〉之八卦方向依文字方向,即從圓外看。注意〈八卦本象之圖〉之八卦一樣從圓外看,南宋時皆如此。其後〈文王八卦〉之八卦變成在圓中央內看,明朝時皆如此,稱為〈後天八卦方位圖〉。

明?章潢《圖書編?卷四》有以下之〈乾坤函三引六之圖〉,其圖為“在圓心內看八卦”之〈後天八卦方位圖〉。



章潢《圖書編?卷二》之〈後天八卦方位圖〉:



以上之圖宜注意八卦之文字方向。所以〈文王八卦圖〉與〈後天八卦方位圖〉稍有不同,其不同之處為八卦之方向。

筆者認為〈乾坤函三引六之圖〉之名最切合圖意,簡單俐落。顯然此圖應源自〈八卦本象之圖〉,但改變了看卦之方向﹝自中央看卦﹞,配合明朝之〈文王八卦〉。另外圖中之乾作“函三”而非“含三”,坤仍用“引六”。若依鄭合沙之注文,宜用“函三”。

以下為“清微藏書閣”之《周易圖?卷上》之〈八卦本象之圖〉:



以上之〈八卦本象之圖〉八卦之位置不合〈文王八卦〉,如將上圖順時針方向轉180o方合〈八卦本象之圖〉。

鄭合沙以乾、坤二卦解說其他六卦之形成法。

《周易圖》注曰:

合沙鄭先生曰:

乾三畫而爲天者,以一函三也。坤六畫而爲地者,耦二而爲六也。天一地二之本數,天竒地耦之本畫,不待較而可知,然妙理在乎一函三,二函六耳。

“一”指太極,“函”,包含也,“三”,三才也,天地人也。“一函三”指太極含三才。“函三”,可指含三畫,天數一,“函三”得三,即乾。

地數二,“函三”得六,是為坤。故太極生天地,即生乾坤,先天而後地,此乃“函三”及“引六”之說。

至於“天一地二”之說,《易?繫辭上傳》曰: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以下為天數五地數五表:

天數奇 1 3 5 7 9 和 25 地數耦 2 4 6 8 10 和 30 總和 55 從上表之和及總和可知“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之義。

鄭少枚對天數之一與五,地數之二與六甚為重視,因為一為天數之始,二為地數之始,有領袖義,亦有引領他數之義。五為天數之中數,六為地數之中數,中數者,如《洪範》九疇之第五疇之“皇極”,皇極據中,有王天下義,於《易》而言,皇極有太極義。故據鄭少枚之見,天數之一與五,地數之二與六,此四數乃特殊之數,亦為互有關聯之數。

又曰:

乾一函三,故索爲三男而皆竒;坤二函六,故索爲三女而皆耦,此天地生成之理,豈不妙哉?震爲雷,雷出於地下,故一陽在下;坎爲水,水畜於地中,故一陽在中;艮爲山,山形於地上,故一陽在上。

乾一函三,指乾為父為一﹝以乾為一﹞,索得三子,皆為奇數,即三之數;坤二﹝以坤為二﹞函六,指坤為母為二,索得三女,皆為耦數二,即共六之數;生男生女,人倫之盛事也。

鄭少枚將坤為地之三爻分成上爻為“地上”,中爻為“地中”,初爻為“地下”。“震爲雷,雷出於地下,故一陽在下”,其意指坤為地,一陽生於下則成震,故曰“雷出於地下”。水畜於地中,故一陽在中,即一陽生於地中則成水成坎;一陽生於地上則成艮,又艮爲山,即山形成於地上。震先出於東,坎次成於北,艮後成於東北;此說以陽生於下而至上。此即鄭少枚之坤卦“一陽生”成三卦之說。

又曰:

然陽動隂靜,以動爲基者,故動震是也;以靜爲基者,故止艮是也。動者在中,非内非外,故或流或止,或動或靜焉,此坎所以爲水。

太極含陰陽二氣,先為隂靜,靜極而動,動則陽生。其後動極而靜,靜則隂生,循環不息。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周子之書?太極圖》曰: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即太極之動,靜即太極之靜。動而後生陽,靜而後生陰,生此陰陽之氣。謂之“動而生”,“靜而生”,則有漸次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動而靜,靜而動,闢闔往來,更無休息。

今仍以坤為地為主卦,以動靜之說解說震、坎、艮之成卦。以坤為陰為靜,陽動於地下即成震。若以靜爲基礎,靜有止義,故止者,艮是也,此乃艮為山為止之義,陽動於上也,坤上爻動而成艮。坤卦陽動於土中,此乃地中之水也,故為坎。

又曰:

巽爲木,木發生於地下,故一隂亦在下;離爲火,火出於木中,故一隂在中;兊爲澤,澤鍾於地上,故一隂在上。

若以乾卦為主,巽為風,屬木,木生於地下,故乾一隂生在下則成巽;乾中生隂則成離,蓋震、巽同屬木,中爻均為隂,故乾中生隂成離,故曰“火出於木中”,此說似未能圓滿。“鍾”,“愛”也,澤鍾於地上,故一隂在乾上則成兌成澤,唯此說亦未能圓滿。

又曰:

然隂柔而陽剛,故木也始弱而終强,陽在末也;陽明而隂晦,故火也外明而内晦,陽在外也;陽燥而隂潤,故澤也,外潤而内燥,陽在内也。

若以隂柔、陽剛解說所成之巽、離及兌,則巽“始弱而終强,陽在末也”,指巽初爻為陰,二及三爻為陽,成“始弱終强”之象。離卦者,火也,陽明而隂晦,晦,不明也。“故火外明而内晦”,因二陽爻在外也,指初爻及三爻。兌卦者,澤也,兌有“陽燥隂潤”之象,故為澤也,外為隂故“外潤”,內為陽故“内燥”,因初爻、二爻為陽,在内也。

又曰:

或問:澤内燥,何也?愚曰:内燥則能生金,外潤則能鍾水。金所以能生水,土所以能生金者,即澤而知之也,聖人豈苟云哉!

鄭少枚進一步闡釋“澤内燥”之義,内燥為陽,兌屬金,澤在地為土,則土能生金,而金能生水。兌三爻為陰為外潤,外潤則能鍾水,鍾水則成澤也,澤為土能生金,而金又能生水,故澤能知之者也。鄭少枚之說未算圓滿。

《圖書編?卷四》亦有以上注文,但無提及鄭合沙之名。

以下為《圖書編?卷四》原文:



















-1-





同“偶”。

一開一合也。

暗也。

濕也。

乾也。

鄭少枚自己之謙稱。

隨意而無依據也。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