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1-05

2022年长宁初三语文一模卷

2021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6分)

(一)默写(12分)

1.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杜牧《江南春》)

2.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晏殊《浣溪沙》)

4.孟子认为“国恒亡”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5-10题(24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

5.【甲】文作者是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_”。(2分)

6.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4分)

1)皆能其姓名(          )   

2)及其也(           )

8.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心态的平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

D.“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

9.【乙】文通过主人公(1)常自诵以明志;(2)________________等言行,从正面

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6分)

10.【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

正义为什么常常被邪恶蹂躏?

①有道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但不可否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正义经常遭受邪恶的摧残蹂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历史是黑暗的、残酷的、血腥的,是一个邪恶战胜另一个邪恶的轮回而已。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广泛传播,人类才终于撕开黑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义的胜利。

③按照通常的理解,正义为绝大多数人所向往,行恶之人毕竟是少数,那么邪恶怎么会屡屡战胜正义呢?究其原因,邪恶至少占有三大“优势”。

④残暴几乎是邪恶的代名词。为达目的,邪恶无所不用其极,而对人们最具威慑力的,就是残暴。ISIS残杀百姓和俘虏的录像曾经在网上流传,其血腥和残忍令人毛骨悚然。他们之所以能够以极少的武装力量迅速占领大片城镇乡村,法宝之一就是凶残地杀戮、让反抗者生不如死的残酷折磨。在肉体的折磨面前,很少有人不心生恐惧。恐惧使人驯服,是消灭尊严、信念的最有力的武器。反观正义,坚守正义的人是善良的,他们不可能动用残暴的武器,以恐惧来逼使人们跟随。如此一来,在“狠”字上,邪恶无疑占据了上风。

⑤如果说残暴摧毁的是人的肉体,_____________________。谎言是邪恶立足的基石,因此他们把这块基石打扮得格外漂亮,不仅把他们的过往粉刷得光艳夺目,而且在上面绘满了各种宏伟的蓝图和令人神往的愿景,并且何止千遍地加以重复和告诫人们:这些宏图和愿景,只有他们才能够实现,只要跟定他们,天堂之门将会敞开,美好的生活就会到来。而对于戳穿他们谎言的人,他们绝不手软,坚决予以铲除。在用高压维护的、不允许辩驳的谎言的不断灌输之下,人们的正常思维被摧毁,谎言终将成真。

⑥但陈述真相、忠实于事实,是正义之所追求,欺骗是他们最为痛恨的行为之一。尽管事实往往是丑陋的、不堪入目的,但是正义决不会因此而封盖、掩饰和欺骗,因为那与他们的追求背道而驰。在这一点上,邪恶显然又胜一筹,因为天花乱坠的谎言和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对于大众更具蛊惑力和吸引力。

⑦卑鄙是邪恶的通行证。凭借这张通行证、他们撒泼、赖皮、耍横,无视规则,肆意妄为。对于邪恶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高尚、卑鄙之分,只有利益、为了达到攫取利益的目的,任何下作,流氓手段都不妨使用。而且,邪恶把卑鄙无耻演绎到了极致,他们在耍赖撒泼的时候,言辞之慷概之堂皇简直如真理的化身,其厚颜无耻令人瞠目结舌。

③然而,诚信、守约和光明磊落是正义的行为准则,背信使诈为正义所不齿,他们也因此而不够圆滑、缺乏变通,显得固执而呆板,在和卑鄙、狡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邪恶较量时,正义往往束手无策。

⑨握有以上三大“优势”,邪恶常常战胜正义、对正义肆意蹂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所谓的优势、劣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不知道来自何处的某一星火花触燃了火炬,当邪恶的谎言被戳穿,当人们看清邪恶卑鄙的嘴脸因此不再畏惧的时候,邪恶的“优势”就将迅速消失并转化为劣势。

⑩所以,尽管正义常常被邪恶所蹂躏,但是我们依然有理由坚信,正义最终必胜! 

11.第⑥段加点词“这一点”指的是____。(2分)

12.请根据文意,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正义常常被邪恶蹂躏”的原因,请分条概述。(4分)

1)残暴几乎是邪恶的代名词,而正义坚守善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历史就是残酷黑暗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义的胜利。

B.ISIS通过凶残地杀戮和折磨,让人心生畏惧,以极少的武装力量占领大片城镇乡村。

C.正义之人有时会因陈述丑陋的真相,处事不够圆滑而令大众疏离。

D.虽然邪恶常常战胜正义、对正义肆意蹂躏,但这是一种可以被打破的局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8分)

□□□①去年12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1)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

②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2)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的遗物,我存3)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④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⑤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伉俪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53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年,享年,还是忍年,97岁。

⑦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⑧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选文有删节)

【注释】(1)秩:10年。(2)不遑:没有闲暇。(3)我存:作者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16.“我”幼时,父亲对“我”的爱表现为:(3分)

从未打过“我”、怒斥过“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④段画线句加点词语“乾坤”的本义是“天地”,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画线句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做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感恩”指父亲留了一顶帽子给“我”冬天御寒。

B.“感恩”也指父亲对“我”的关爱、陪伴和教导。

C.“赎罪”指“我”未能好好照顾父亲、未经常回家省视侍疾。

D.“赎罪”指“我”愧对母亲的嘱托,使得父亲晚景凄惨不堪。

19.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6分)

A.忆父亲     B.失帽记

我选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0-23题(共20分)

坐落于长宁区新华路的上海影城于1991年9月建成,12月开业,如今已有整整3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上海电影、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变迁与发展。至今,多届影展选于此地举办。

20.今年,主办方正为“名著同行,经典常伴”影展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专场选择参展影片,以下不可以选入本次影展的电影是(     )(     )(4分)

A.《红楼梦》(越剧)(1957)

B.《林则徐》(1959)

C.《大闹天宫》(1961)

D.《三个和尚》(1980)

E.《真假李逵》(1981)

F.《曹操与杨修》(2018)

21.主办方收到了“横跨欧亚,书影同名”专场的“一句话介绍”,却未与参展影片的原著对应起来,请你帮忙补完表格。(6分)

书名

作者

一句话介绍

  ①  

     ②   

阿长还是那个阿长,三味书屋的迅哥儿总要长大。

《骆驼样子》

     ③   

以小老百姓的起伏沉沦,道尽希望与救赎的难题。

  ④  

     ⑤   

让我们共同走入鹦鹉螺号舷窗外神秘的水下世界。

  ⑥  

埃德加·斯诺

以质朴而真诚的纪实视角,回顾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2.为了使观众在影展中拥有最佳观影体验,请你参照【示例】,再拟两则观影提示张贴在影院入口处。(4分)

【示例】观影时请勿大声交谈、以免影响他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影展顺利举办。某校“迷影部”学生社团在观看《大话西游》后,围绕“名著改编”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小华: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应当完全遵循原著,怎可“大话”?这般戏说,孙悟空成了妖魔一般,毫无对名著的尊重。小李∶只要改编的电影有趣,主题深刻,借名著人物一用要了,怎不可“大话”?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我还不愿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呢!

听到这番对话,你对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否可以“大话”这一话题有何想法呢?请写在下面的格子里。(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4.题目:你懂世界我懂你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出现的材料。

~参考答案~

1.多少楼台烟雨中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似曾相识燕归来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总分3分,“者”不写不扣分)

5.范仲淹   公

6.(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7.说出   去世

8.D

9.(2)设置义庄赡养族人。(3)(4)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三选二)

10.(1)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抄录“少有大节……不一动其心”得 1分)(3)勤政为民,造福百姓。(抄录“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得1分)

11.正义不会因事实的丑恶、不堪入目,而封盖、掩饰和欺骗世人。邪恶则用天花乱坠的谎言和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吸引、蛊惑大众。

12.那么谎言摧毁的是人的正常思维。(“那么谎言摧毁的是人的精神”算对。关联词除了“那么”,还可以用“则”。)(句子2分,关联词1分)

13.(每小题2分)

2)谎言是邪恶立足的基石,而陈述真相、忠实于事实,是正义之所追求。

3)卑鄙是邪恶的通行证,诚信、守约和光明磊落是正义的行为准则。

14.运用引用论证(1分),通过索尔仁尼琴对卑鄙者无耻行为的描述(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邪恶把卑鄙无耻演绎到了极致(2分)。(4分)

15.A(3分)

16.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陪伴“我”看书。多次为“我”启蒙。

17.指尺寸大小、质地做工、舒适御寒等(2分,答“温暖”给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帽子的上佳御寒效果,写出了帽子带给我们父子两代人的温暖与护佑,表达出对帽子的喜爱与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8.D

19.选A,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父亲的追忆,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恩之情,表达了对父亲“爱的不够”的遗憾与悔恨。(3分)

B,“失帽”是事件的缘起,采用倒叙的开头方法。从而介绍了帽子的来历,引发对父亲的追忆,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恩之情,表达了对父亲“爱的不够”的遗憾与悔恨。“失帽”、“得帽”、“忆帽”构成文章的一条线索,使文章结构完整。(6分)

20.B D(每空2分)

21.①《朝花夕拾》②鲁迅 ③老舍④《海底两万里》⑤儒勒·凡尔纳 ⑥《红星照耀中国》(每空1分)

22.(1)观影前,请将手机关机或静音模式。(2)观影过程中请不要随处走动。(3)观影结束后,请带走随身垃圾。(4)请看清票根,对号入座。

(评分要点:使用“请”1分;内容与观影有关1分,言之有理即可)

23.观点1:影视改编不可背离原著。大话戏说等改编背离原著表达意图,扭曲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让大众对经典名著产生误读,无法认识到经典的价值。创作者不加以研读便动笔改编,实是亵渎!

观点2:经典名著可以改编。大话戏说的改编方式适应潮流;以娱乐形式激发读者阅读原作的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改编未必没有好作品,删繁就简,能凸显主线剧情;名著被改编,恰好证明其价值,能见证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它的理解。

观点3:名著可改编,却不可瞎编。适当改编,符合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完全可行的。但若是瞎编,完全颠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观众看不到名著中的思想价值,只保留粗俗的娱乐性内容,那还不如不改!

(评分要点:观点明确2分,论述部分言之有理4分)

24.执行上海市考试院制定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分析~

一、审题:

1、“你”:写作对象~主体角度可拓展为身边之人与陌生之人~甚至是人与“非人”~

2、“世界”: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可以引申为实际生活与人生体验~也就是“你”所专注的那个“天地”~小天地亦可折射出大世界~

3、“懂”与“懂”:前者强调为对于外部世界的具体技能和人生经验的熟练掌握与透彻理解~后者应由浅入深体现为心灵的走近与共鸣~

4、命题逻辑关系:“你懂世界”与“我懂你”之间貌似为平行关系~实际上需要提醒的是中考作文“以我为主~成长感悟”~重点应在“我懂你”的或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过程~或是欲扬先抑的反转式突变~都要强调出我懂了“你”的什么精神内核~而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主旨——学生的成长感悟~

二、选材与立意:

1、家庭亲情类:父母长辈乃是“入世强者”在某些领域或生活实践中颇有建树~我们逐步感知到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魅力~

平凡中孕育伟大+细节之处方显真爱

2、校园师生类:为人师者~遍观世界~因材施教~启迪学生~历经波折~生感其恩~遂得感悟~懂得理解~

师恩难忘+自我成长

3、社会体验类:社会活动~偶遇他人~真知灼见~深得我心~沟通之后~知其深情~感动之余~懂得其心~

4、文化感知类:确定具体领域特色文化写作方向与主体人物后~可使用3中结构(社会活动~偶遇他人~真知灼见~深得我心~沟通之后~知其深情~感动之余~懂得其心~)

执着坚守大智若愚+平凡人生最多感动

你懂世界我懂你

——张同学(往年备考文章)

荏苒时光中,我穿行于记忆的大街小巷。蓦然回首,你一直坐在长板上,泰然自若。或许,我只是从你的世界里路过,但却意外读懂了那一份执着。

不知不觉,我们已搬到新家良久,是日,母亲如往常般让我拿刀去磨,我应声行至街角,方觉物是人非,“世界”已变……

窗外“磨刀霍霍”,声不绝耳,扰得我心慌却又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拉开窗帘向外望去,才知道原来是母亲见街角有位磨刀人,便把他叫到家门口来,将家里的刀具磨一磨。噪声之中,我也没有办法安心学习,于是便走出门外,来到跟前。

只见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在烈日下磨刀,专注得像是正在打磨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般,黝黑的皮肤以及厚厚的老茧都暗示出他的技艺之高超。

虽然如此,但我仍然认为磨刀并不是一件如此耗时耗力的事,为何不用机器去把这个过程简化,岂不美哉?于是我便将我的看法告诉了他。老人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于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出慈祥的一笑,按部就班地忙完手中的活计,而后轻轻地擦了擦手,抬起头来看着我说道:“孩子,我又何尝不知道随着世界的发展,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机械快速地复制,但有些事越慢越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就像手工去打磨这把刀,更能够用指尖之间的温柔去感知这块金属的生命,不信你来试一试。”他的语气和眼神中散发出洞悉世界本质的睿智。

“轻狂”的我也燃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来,一下子便坐在木板之上,模仿着他的样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试着摸磨一磨,可不一会儿,一把好刀的刀刃就在我的手中变得有些“参差不齐”。紧接着,老人便轻轻地接过那把刀,开始自己精细的打磨,时间仿佛凝滞一般,那把刀在老人的手中焕然一新,我被这一幕惊呆了,原来传统手工艺居然有着一种重新赋予事物生命的奇妙能量,诚然,这背后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但更是“人情之味”在具体事物上的寄托,是手艺人对于自己喜欢之事的坚守。保持初心那般热爱与美好,或许这便是那声音所包含的深情。那一刻,我许是读懂了老人。

悠然岁月之中,每当我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抱有怀疑之时,便在记忆的深处中听到那“沙沙”之声。

你懂了永恒动态中那宁静的世界,我懂了恒久记忆中你的执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