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2022届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1-05

济南市历城阶段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    202112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A.梵文(fàn     分蘖(niè       守拙(zhuó    沧桑    梳装打扮
B.名媛(yuàn    椽子(chuán   嘈杂(cáo     坐落    义无反顾
C.蹩脚(bié     踮脚 diǎn     着恼(zhuó    余暇    礼上往来
D.碾轧(      籼稻(shàn      檄文(      竟相    莫名其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A.曾几何时,许多人不敢、不愿再见义勇为。如今,英雄故里再现人链救人壮举,无疑像冬季的火炬,照亮着社会的向善之路。
B.太湖山外山、湖内湖、山包水、山围水的自然景观独具魅力,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湖光山色,无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而惊叹。
C.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面对恐怖分子的危言危行,巴西调动了4.7万名军人参与反恐、关键基础设施安保和接待外国元首工作。
D.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求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现在是在战争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        些。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      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       的。 
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        
A.精粹   戕害   必需   各得其所      B.精致   戕害   必须   各得其所
C.精粹   危害   必需   各取所需      D.精致   危害   必须   各取所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只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
A.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不同一般  最难将息            将息:养息、休息

B.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山不厌高            厌:厌恶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状况

C.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委身为贾人妇        贾人:商人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表转折      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子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栏杆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劝学   劝:鼓励        驽马十驾           驾:驾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洗盏更酌           更:再

而皆若偻           偻:佝偻        

少杂树,多松,生石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6.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3)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割鸡焉用牛刀

  B.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不以为然

  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余嘉其能行古道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倚歌而和之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耳得之而为声

7.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不拘于时                    而今安在哉
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      B.①⑩/②⑤⑥/③⑦⑨/④⑧ 
C.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      D.①⑧/②⑤⑥/③⑨/⑦⑩ 
8.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探访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学识渊博并且每日反省自我,就会见识高明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的大学问家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义、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逐渐看见云中数十个像樗蒱用的掷具一样挺立着的白色的事物,那是山啊)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这是日观亭路上的石刻,是从唐代显庆以来的;那些远古的石刻都被大水淹没了。)
A.②③⑤⑦    B.①③⑤⑦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⑦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10分)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 < 乡土中国 >》,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雕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況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改)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 > 与传统文化的重建》,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1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12.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 )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卢多逊事将发,伦已上表求致仕。明年多逊败,以伦与之同列,不能觉察,诏加切责,降授工部尚书。其子都官员外郎继宗,本由父荫,不宜更在朝行,可落班簿。时伦病不能兴,上表谢。未几,伦再奉章乞骸骨,复授左仆射致仕。上以伦国初旧臣,遽复继宗官以慰其心。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卷》,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      道:说,讲
B.郡长吏白于伦曰               白:禀告
C.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       冒:违背
D.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          市:买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B.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C.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D.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B.制度,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法令、礼俗。
C.丁母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礼仪制度需要离职守丧。
D.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体恤百姓。扬州、泗州发生饥荒,饥民饿死不少,他力排众议,力劝太祖下诏开粮仓,借粮赈济受灾百姓。
B.沈伦俭朴清廉。宋军讨伐后蜀,任随军转运使的沈伦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母亲营造佛舍,担心违规便向太祖说明情况,但太祖认为他这样做并没有违反规定。
D.沈伦辅佐有功,虽未能察觉卢多逊的事情,但太祖仍恢复了其子继宗的官职。沈伦生病不能起来,便上表答谢。
17.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4分) 
2)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4分) 
四、(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小题。(9分)
寄高三十五书记
杜甫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高三十五,高适,在族中同辈排第三十五。主将,哥舒翰。高适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冬之际,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朱绂(),指做官。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高适的年龄和创作,一,体现了高适的老有所为。
B.诗歌颈联中的才子写高适文武兼备的才华,凯歌指杜甫写作此诗以示祝贺。
C.诗的尾联写诗人听闻高适已经做官,感到欣慰,蹉跎与首联的相照应。
D.诗作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对事实的追记和感慨,又有对所想象场景的描述。
19.诗的颔联写到美名佳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8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行》白居易)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登泰山记》姚鼐)
3)《劝学》一文中,作者以为喻的句子“         ”,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劝学》荀子)                         
4)吾师道也,                                      (《师说》韩愈)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苏轼)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6分)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2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这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沉默内向的性格特点。
B.老园丁认为一株玫瑰树与一朵玫瑰花也是不可分割的,这触动了来拜访他的那位美貌的夫人。
C.“四朵玫瑰花代表老园丁身上的各种优点,当四朵玫瑰花都凋零之时,老园丁的爱情生活也随之消逝。
D.老人对玫瑰花的热爱超乎寻常而招人讨厌,但他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要呵护它们。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意在表现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为下文写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做铺垫。
B.“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运用比喻说明采折玫瑰花,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
C.小说构思奇特,讲述了一个老人专心侍养玫瑰花的故事,老人将玫瑰花看作是自己的化身,并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的人生。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2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
24.小说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有什么作用?老园丁的四段感情生活为什么都失败了?(4分)
六、(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风物构成了独特的家乡文化。家乡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人类个体的成长,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当然,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深刻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图片


一、(27分)
1.B   2.D    3.A   4.C   5.B    6.B   7.D 8.A    9.A
二、(10分)
10.C.提示: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项,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错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并非一成不变,如文中说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
11.A.提示:本题考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项,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错误,并非新特点,如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C 项,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中说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可见材料二是对费孝通理论的拓展;D 项,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错误,由材料二可知,应该是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
12.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
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 成社会不公;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三、(20分)
13. A(道:取道,途经)  
14. D     
15.B(此处指一定的规格  
16.D(对上表答谢理解有误,此处应为认错,道歉义。)
17.1)太祖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注:领、厚善,各1分;荐于太祖留幕府,各1分。)   
2)太祖知道他没有修理住宅,于是派中使按图督促工匠替他修理。(注:补充主语1分;
葺、因、治,各1分。)
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让沈伦做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开宝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四、(17分)
18.B   
19.1)对高适年高却获得无人能及的美名的赞美和羡慕(2分);
2)对高适诗歌非常有章法的欣赏和赞美(2分);
3)表达了诗人对年高而能成就功名的渴望(2分);
4)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认可(2分)。 
 注:答出一点得2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20.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3)金就砺则利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注:本小题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五、(16分)
21.A    22.D   
23.1)小说的最后一段借老人的话语阐释了一个人生哲理,即如何去爱的问题。(2)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就要爱他的全体,而不要只看重他的局部。(3)我们要讴歌生命并学会呵护生命,用心体会生命中每一个美好时刻,并为追求美好事物尽心尽力。   注;一点2分,三点共6分。 
 24.1)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是为了由物及人(以物喻理),揭示人生哲理。(2)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只看中了他的局部,而没有爱上它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   注:一点2分,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六、(60分)
25. 阅卷采用综合分等打分,双评制。一等60—51分,二等50—42分,三等41—36分,四等35—20分,五等19—0分。
建议:各等级根据语言水平上下浮动。
扣分项:
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上不封顶。
  写:潦草扣1分,难看扣2分。
  写:抄写400字的,20分以下;抄写600字的,10分以下。其他问题,具体研究。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话题是我和我的家乡,写作时要注意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成长经历,体裁是记叙文
材料给予了多方面的提示,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是家乡人民的生活百态,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是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家乡长大的人,难免都有些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可以结合自己成长的轨迹,把家乡的特点娓娓道来。
家乡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则提示我们,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应该也留意到了家乡是否落后于时代,无论是思想、形式还是什么,都可以作出一定的批判,并表达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家乡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但可以写自己的成长,也可以写家乡的成长
【立意】
1.难忘我的家乡。
2.我与家乡共成长。
3.愿倾一己之力,助家乡摆脱落后命运。
【参考例文】
神秘故乡
伴着长长的车鸣,汽车钻进了一片浓雾。
故乡的晨曦躲在一片远山中,从密密的山路一直飘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唤起了石桥上的尘埃,它驱散了一夜的静谧,它的云雾弥漫在隐约的纱衣下,绽放出了羞涩的微笑。
在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闪烁的霓虹灯,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这里是那么恬静。井台上的辘轳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上学的孩子的笑闹清脆欢乐,田野沟壑梯梯坎坎纵横交错,如家乡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土豆、红薯和自家腌制的咸萝卜处处飘香。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白中沁紫的蒜辫家家高挂。一条朴实的泥土路上,滚动的铁环下偶尔溅起的泥土扑在农家小孩灿烂的笑脸上,这一切是那么和谐。既柔弱但又坚硬得容不下丝毫的破坏。
石阶的尽头延伸到树林的深处。这是一条多么幽深的石阶,上面总是斑驳着深深浅浅的青苔,在家乡人走过的无数亲切的脚印下退却,又在一个个雨季卷土重来。人和动植物,都为生存付出了无数艰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干涸。细流冲刷着河底坚硬的河石,但河石仿佛蕴育大山的雄伟沉默,永远地沉思在细流的撞击中,年复一年。
林中的那棵黄桷树从我的记忆中浮现出来,还是一样的挺拔,不一样的是多了道道历史的沟纹,多了少许时间的沧桑。儿时的我总想爬上它的树顶,但惧怕大众的责骂。现在我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我想,让它成为我心中对故乡敬仰的化身吧!
故乡普通得如同饮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没有桃花满山的艳丽,也没有远飘万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神秘,为什么井中的水总是那么甘甜?为什么那位哑巴老奶奶绣的花衣总是那么漂亮?为什么这里的小米饭总是那样香甜?为什么故乡人总是那么纯朴与亲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样坚挺的脊梁,但我明白地底下涌动着无比热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隐藏着多么善良的愿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无数次地站在那离别的树下,汽车疾驶而过的声音时时萦绕在耳旁,但浓浓的乡音已掩埋了这聒噪的繁华。这种神秘的感觉笼罩着我,说不清也道不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