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没指纹技术,为何仍要犯人画押?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智慧的体现

 花开无田 2022-01-05


前言:

指纹是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即便是双胞胎也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利用这个特征,我们现在将其用于开锁和确认身份等诸多方面。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其实古人也将指纹用于辨认身份上。可古人并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何通过指纹辨别真伪呢?

其实我们都小看了古人的智慧,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完整技术体系,但却是古人发现了指纹的奥秘。

一、指纹在古代的应用

古代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通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一旦涉及到合约、地契等需要签字的地方,古人一般都会采用印指纹的方式。

在西周时期,一些学者就发现了每个人指纹的走向、形状都不相同。到了秦朝时期,用指纹来分辨个人信息已经逐渐成为常态。

到了唐朝后期,一些侦探专家已经能根据指纹来判断主人的年龄,并将其用于断案当中。只不过那时的指纹学大都是凭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且只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其他人无法学习。

在我国历史上,最常用的画押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三个手指,第二种是四个手指,第三种则是整个手指印。

晚清时期,一些地契上面不光有手印,还会把脚印也印在上面,以便日后更好辨别身份。

辨认的方法也十分简单,拿出之前按下指纹的契约,再令当事人重新在纸上按压相同手指的指印。然后将新旧两张纸放在有光亮的地方比对,只要能重合就说明这是一个人的指纹。

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在有心人面前,这种画押方式很容易伪造。一旦引起纠纷,就需要官员有超强的洞察力。

二、元朝伪造指纹案

元朝时期,人们用的画押方式大多是三个手指。只不过画押当日需要本人在场,同时还要有担保人和知情人的见证。

担保人就是当地有威望、有信誉的乡绅,因为经常向外放贷款、做担保人,所以普遍都值得信服。

知见人是画押当日在现场的见证人,要确保画押时的公正、准确,所以也会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担任。

在担保人和知见人的共同见证下,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契约的公正性。不过元朝有一位大户人家伪造了指纹,同时买通担保人和知见人,将一户人家17口人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奴隶。

当这起案件被送到公堂上时,所有人都皱起眉头。因为担保人和知情人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被告人家更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这看似完美的计划还是露出了破绽。这十七口人中有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可伪造的指纹却全是未成年人的指纹。正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县官成功破获这次伪造指纹的案件。

那如果是用其他方式获得了真正的指纹,在有心人的故意针对下,难道就只能认命了吗?

当然不是,宋朝元绛就遇到了这种事情,最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找到关键性证据。

三、元绛破案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做周整的男子,家里有一些土地,但平时好喝酒、赌博。不知怎么地与当地富豪的儿子龙聿走到了一起,经常一起喝酒。不过周整并没有发现,龙聿接近自己是为了家里的土地。

有一天,龙聿将周整约出来一起喝酒,在故意给周整灌醉后,龙聿唆使周整一起赌博。仗着周整神志不清,龙聿通过出老千的方式将周整家的土地全都赢了过来。

不过龙聿的计划并没有完全成功,因为土地的所有权是周整的母亲,即便周整同意将土地抵债,但只要母亲不同意,龙聿依旧拿不到土地。

眼看土地就要到手了,龙聿当然不肯轻易放弃,于是拿着一张白纸来到周整家里,哄骗她的母亲印上指印,然后回到家中在纸上写下卖地的条款。

等到周正清醒过来,自家的地已经被龙聿收走。焦急之下母子二人赶紧到县衙申冤,可县令一看白纸黑字加上手印,不论周母如何辩解,都不相信周母的话。

县令换了好几任,每次面对周母的申冤,都因没有其他证据而搁置。直到元绛到当地任官,周母的案子才得以重见天日。

原来龙聿是先拿到指印才写的条约,所以字迹是覆盖在指印纸上。而正常的地契买卖正好相反,所以龙聿断定周母的话才是真相。

这起看似天衣无缝的案件,最终没能瞒过元绛的眼睛。

总结:

损失按照时间来讲,中国应用指纹的时间远远早于西方,而且比西方更先形成体系。只是受于时代的限制,这种技术并没有继续发展。不过对于日常生活,指纹还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