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籍收藏的味道(十七)旧书照进现实

 leopatralli 2022-01-06

写一写旧书中的“现实一种”的想法由来已久,但真有下笔的冲动还是要归于最近重读读的一本小说,一本没什么人记得的美国小说。书名叫《52次航班》。

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还得是刚好在复读这本小说时看到了11月30日的一条马航的新闻。说的是英国工程师“又”确定了马航坠机地点。没错,就是那个消失了快八年的神秘客机。这个“又”字是在提醒容易对新闻健忘的吃瓜群众们重新把记忆拉回到2700多天前的航空失事上。而我读的这本书恰好就有着马航一般的剧情。

2014年,马航失事的当天。我在公司食堂啃着午饭的简餐,盯着新闻里反复横跳的飞机失事报道,重复着三年前看到福岛核事故新闻时掉下巴的惊讶表情。和很多人一样,在不可思议与同情之余,开始了茶余饭后的讨论。和所有人一样,在讨论的内容上,很多人避不开阴谋论。但个中的情景却是每个人脑补的千变万化。没成想,若干年后,我会在这一本小说里重新体会到飞机失事阴谋论的细节滋味。

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描写来做生动的场景描写。更多的是戏剧化的情节推进来促进小说的阅读享受。一开场就交代了52次航班作为民航被美军军演的导弹击中,引发了后续的一切问题。只是后续有了军队、航空公司、保险代表与乘客之间的三方博弈,才有了情节发展中的阴谋论。整篇小说的叙事结构简单,更多的是一种镜头式切换的标准小说写法。靠着矛盾推进情节驱动读者阅读感。可以说是典型的好莱坞剧本式写作。有沸点、有矛盾激化处,还有略显突兀强行而成的情感戏份。但由于他的画面感极强的场景设计模式,让小说阅读的节奏加快。薄薄的一册小说大概一小时就能读完,而故事的本身却不失精彩。这样的一部小说可以说完全是剧本化的最佳小说。

令我好奇和引发旧书感想的是这本书的引入时间与若干年后的马航的联系。从版权页上看,它是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太原发行出售的书,1986年6月初版就印刷了一万两千册。尽管在当时这个并不算是印量大的书,但在彼时中西文艺大荟萃的年代里这样的一万两千册书还是在读者群里流转着的。经过阅读会发现,书中在按照军队演习导致民航中弹的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很容易与马航失踪的情况联系起来。只不过小说中的结局是完美的好莱坞式大圆满。而现实中的马航却永远保持着将近八年的谜一样的不知是不是结局的结局。

这本比我年龄还大的旧书让我意识到更多的还是“旧书照进现实的一种”。许多旧书焕发的活力早早的就被淹没了。即使是曾经印刷1.2万册的这本小说,在今天也没几个人能说自己看过。而他也确实没有再复印出版过。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1986年那1.2万个读者在马航失事的新闻面前,是不是会和我一样感触颇深呢?他们对马航的理解,会不会就夹杂着当初读这本书时的某种潜移默化呢?

我不知道如何去展开联想,但是我知道一本书的存在有了新的意义。就像老话一样,它不一定是过时的,有时候,他只是被掩藏了,就像马航和他背后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