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凤友:那盏煤油灯

 温馨微语 2022-01-06

文/陈凤友

煤油灯,在乡下叫“洋油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家庭的照明工具,当时的供销社、街里的日用杂货店、农村的小卖部都有售卖。煤油灯,虽然已经离开了我近50个春秋,但我仍怀念它,它陪我度过了儿童时期,伴我完成了小学学业,随我进入一个个多梦的夜晚……
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居住在东辽河畔广袤的平原地区,不论春夏秋冬,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闪烁着橘红的煤油灯光,照亮了村里的一个个家庭。一点点的微弱灯光从低矮的茅草土坯房中艰难的透了出来。油灯下,父辈们有述说不完的人生和见闻,慈祥的老妈妈的手头有忙不完的针线活,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



煤油灯常用棉花搓绳做灯芯,较为高端的的灯,灯头通常以铜制成,灯座和挡风用的弧形灯筒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个可控制棉绳拧上拧下的小齿轮,以用于调整火苗(亮度)。棉绳的下端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与灯座相配合,灯座是用铁皮制成的容器,使用时往内注满煤油,棉绳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这时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灯芯),灯就点着了,罩上灯筒就可以照明了,这是比较复杂的灯。
许多老百姓多采取简单的做法,以同样的原理,一个大小适合的罐头瓶、玻璃瓶都能在大家的手中变成一盏盏精美的煤油灯。同样是煤油灯的马提灯,在当时还是比较奢华的,一般都是农村生产队和大队部才能用的起的,这种灯亮度大、费油。生产队的饲养员夜间要起来几次喂马,就是享受这样的待遇。这样的煤油灯有玻璃罩,设计相对比较先进,具有亮度调节自如,携带及放置方便、不怕风吹雨淋等优势。
那时的煤油,需凭票到供销社去买,一斤煤油几毛钱,一斤煤油每家能用上几个月,但需凭票供应,有钱没票也干着急。有的会过日子的人家,为了节省一点煤油,常常在里屋与外屋地(厨房)的墙壁上,掏一个面积约为一平方米的窗户,煤油灯就放(挂)在窗户边上,这样就使两个屋都有了光亮。煤油灯就这样装点着千万个农村夜晚,人们在这微弱的光亮下倾诉着古今的辛酸,编织一个个未来的梦想,续写着一件件生动的人间故事。



后来,蜡烛已悄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受价格限制,老百姓只能在过年过节时才能舍得买几根。我记得很清楚,家乡结束使用煤油灯的历史是在1975年秋天,这一天,大家像过年一样,相互交流着此时的喜悦心情。当然,通电不仅仅解决了照明,也在其它生产生活中为村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此宣示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盏盏曾经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煤油灯,被一套套现代灯具所替代。煤油灯只能在孩提时代模糊的记忆中去回味、品味、体味。煤油灯,虽然退出了人们的记忆,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终结了它的历史舞台,但经历过的人,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思绪又回到了久违的那段年代,那段远去的岁月。

作者简介

陈凤友,男,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为《吉林名人》编辑部记者。系吉林省及敦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自1981年从部队复员后曾在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党建及宣传工作,后到吉林省《敦化报社》从事记者工作多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陈凤友:洋火—— 一段苦涩的记忆

陈凤友:难忘的一九七六

陈凤友:峥嵘岁月铸人生——记敦化籍抗战老战士王焕章

陈凤友:小狗识途 爬山涉水返家;主人惊喜  左邻右舍称奇

陈凤友:春天的故事(另:诗一首)

陈凤友:特色旅游成为敦化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

陈凤友:春天的脚步

陈凤友:难忘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