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瀚章词作《白云故乡》|林声翕李中和郑秋枫谱曲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2-01-06

白云故乡

 韦瀚章


海风翻起白浪
浪花溅湿衣裳
寂寞的沙滩
只有我在凝望
群山浮在海上
白云躲在山旁
层云的后面
便是我的故乡
海水茫茫
山色苍苍
白云依恋在群山的怀里
我却望不见故乡
我却望不见故乡
血沸胸膛
仇恨难忘
把坚决的信念铸成壁垒
莫让人侵占故乡
莫让人侵占故乡

叶纯之先生曾这样介绍韦瀚章:  韦先生对中国音乐界的贡献可以说是至为突出的。在早年,他与黄自先生一同为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专的建立和巩固费尽了心血。也就在这个时期,他们两个合作,写出了至今仍在流传演唱的佳作多首,特别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和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抗敌歌》,从而建立了他作为名词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地位和声望。 抗日战争结束后,韦先生来港定居,仍然从事音乐教育和歌词写作,对本港和东南亚的音乐事业起了很大的影响。现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的前身,中国圣乐院在50年代初创校时,韦先生就是教授之一,他以后一直为音乐教育努力,培养出不少人才。也在这个阶段,他又与林声翕、黄友棣两位教授合作写出一大批精彩的艺术歌曲,流传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他们三人也因而被尊称为三老。

林声翕 左一 ;韦瀚章 右二;黄友棣 右一

林声翕谱曲的《白云故乡》

林声翕是韦瀚章的学生。他谱曲的《白云故乡》创作于1938年。当时,师生都在香港,韦瀚章先生将一气呵成的歌词交给了林声翕来谱曲。这一年中国抗战将士浴血奋战,林声翕和韦瀚章在香港浅水湾遥望着白云笼罩下的群山,牵念着故土,。涌动在词曲作者心底的情怀在作品中得到了最默契的抒发。三十年代后期的香港,曾是中国进步文化人的集中地。音乐家如马思聪、李凌、夏之秋、陈歌辛等人,都在香港停留或从事文化、音乐创作或宣传工作。通过他们的工作,香港音乐在抗日战争前后,基本上与大陆抗战文化紧密相通。1938年林声翕在香港创作了《白云故乡》等艺术歌曲,显示了中国现代音乐对香港的重要影响。因为林声翕曾是上海国立音专萧友梅、黄自的学生,通过林声翕、黄友棣等人的作品和教学活动,对香港乐坛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这首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一直是上世纪中国大陆之外华人圈热唱的典范华语歌曲。

为了庆祝1912年,+60,台湾中国广播公司主办“中国艺术歌曲之夜”的演出,节目经中广调频广播电台录音由四海唱片发行了唱片。演唱《白云故乡》的女高音江心美女士是抗战期间活跃在中国的歌者,1939年,由陈仁炳博士领队,夏之秋团长率领的“武汉合唱团”,前往南洋一带为抗战宣传筹款。江心美是团员之一,那时候她只有18岁。1972年时江心美女士已经年过半百,登台唱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歌曲。需要指出的是《白云故乡》在创作之初是一首仅有钢琴伴奏谱的歌曲,1972年台北的演出卡司强劲,一大批过去在器乐部分略嫌单薄的“老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担任演奏的是陈澄雄指挥的国立音专管弦乐团。

白云故乡(1972年·台北)

女高音  江心美

国立艺专管弦乐团伴奏

白云故乡(1993年)

男高音  姜成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姜成涛先生录制“声乐交响诗”套装时,时时呈现“跳大神”式惊诧,理念不明。这首《白云故乡》算是“惊诧度”略低的。

共和国政府治下的中国大陆,表演林声翕《白云故乡》的历史并不长。初期的表演形式我个人认为以合唱形式为主。独唱形式的起兴可能是由沈洋这样的歌者攒起来的气氛,所以演唱的人并不太多。石倚洁团队把这首歌曲也称作石是“男高音首录”,他们这是又给小石头老师挖坑……

白云故乡(2021年)

男高音  石倚洁

钢琴 陈萨

我很喜欢石倚洁这款《白云故乡》。石先生靠罗西尼男高音发达,职业生涯起步于欧洲歌剧舞台,更是难得没被廉价亲情颂歌和各种荒唐自信大曲儿污损过,声音中飘逸、葱郁的味道真是当代中国男高音中的稀缺款,全不似某些同行开声就是油腻和谄媚,算是业界清流。他演唱的《白云故乡》是我最爱的版本——深重和感慨构筑于少年气的歌声中,有云端之上的清朗与疏放。当然了,我喜欢他的演唱与揪住其团队妄称石倚洁是“首个”男高音版本是两码事。凡是涉及到传统艺术歌曲这一块儿,不论是歌者本人还是其工作人员都要心存常识—— 这些歌曲比你家老人岁数都大许多,拍胸脯称自己是“第一”“首个”的时候,可是要好好考量清楚。华语歌坛地界儿大着呢,历史长着呢。我们拜托洗脑宣传所赐,认知心田中存在大片的盐碱地,心瞎的混混一大窝!

下面隆重推出的男高音版本《白云故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发行。曲作家本人担任钢琴伴奏。这么重要的一款版本居然不知道、不了解,该亲自害臊一下吧?

白云故乡(上世纪六十年代录音)

男高音  田鸣恩

钢琴 林声翕

李中和谱曲的《白云故乡》

关于李中和先生,本号曾经介绍过他创作的《星月交辉》,也提到了这支《白云故乡》:

《白云故乡》是1939年李先生在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任职时创作的。当时他在刊物上看到韦瀚章先生的词,心有所感就谱了这个曲,后来被人在音乐会上演唱,反响很好,委员会主任程懋筠主任也很欣赏。后来曲子被送去教育部刊印发行,李先生得到生平第一笔稿费。据萧沪音女士回忆,曾在某个场合看到李中和先生亲自范唱这首歌,当年她就是因此开始留心他的。之后到台湾,李先生也因为这首歌,获得中华文艺奖学会的聘任。有人告诉李先生,当年有云:北有《松花江上》,南有《白云故乡》,传唱很广。其实李中和的版本与林声翕老师约略同时发表,而林先生的版本曾经灌录唱片发行。后来的音乐会或唱片,似乎比较常听到林先生的版本。相信李中和先生1949年之前在大陆也有许多作品,可东渡台湾时的顛沛流離损失掉很多,因而至今所知有限。

全文请戳→恒绵久长的《星月交辉》| 台湾作曲家李中和作品

李中和先生的《白云故乡》创作年份没比林声翕的晚几时,在抗战的群众歌咏中有过流行。有位新浪博客的作者记载了他幼年在湖北学堂学唱这支歌的情境:

我国期刊上有对两款创作于抗战时期的《白云故乡》解读的文章:

李中和先生的身份不如林声翕那么“中性”,所以他这款《白云故乡》在歌者中的传唱度不如林声翕版本。独唱版本网上有男声有女声,高音声部居多。下面这款是台湾国军“文艺工作者”陈忠义的演唱。我一个朋友说这位陈先生在台湾的番位大约相当于阎维文在大陆,不过这哥声音中的那个抖倒是有学了大陆这边中老年男高音的毛病。

下图右2为李中和。图片拍摄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图片C位本为蒋大公子,因是合影的局部,所以位次略有“错位”。这个场合通俗地解释,属国军组建类似我军“总政文工团”时候,小蒋去探班,一番“同志们辛苦了.....”之类,然后“亲切”合影。

有这样的背景在,我大陆文艺工作者大约是不敢唱李中和的歌呢

郑秋枫的“白云故乡”

1979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海外赤子》时候,不太亲共的林声翕和韦瀚章没有被官方定性,他们的这支《白云故乡》自然也就不好直接用作插曲。剧情涉及南洋华侨在抗战时期演唱怀乡歌曲的那处,编剧把韦瀚章的歌词移花接木一番,让郑秋枫重新谱曲,换了歌名为《祖国之恋》。配唱者为罗天婵。

其实这个歌曲配上钢琴伴奏,在音乐会上演唱也是挺好的一个歌。学院派的孩子们可以当练习曲日常比划比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