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嫁给大30岁富豪,力挺王力宏被骂上热搜:40岁的她,是“贵族”还是“跪族”?

 张德芬空间 2022-01-06
本期主播丨宁语
前段时间,李靓蕾“上纲上线式离婚”,令王力宏声名尽毁。
最近,网上曝出一张显示是田朴珺朋友圈的帖文,内容写着:“食得咸鱼抵得渴”,“艺术家都是花心,不然哪来的灵感,男人不是圣人”。
还说:“真正内心强大的女人,不需要用报复展示能力。”
这番言论一出,即刻引起大多网友的反感。
有人跑到她微博说:“你没有共情,用自己的标榜去评价别人,让人不耻。”
的确,这些年田朴珺在公开场合一直喜欢给自己贴“独立强大”的标签。
外界有不少人揣测说,真正内心强大的女人,并不会时刻将“独立女性”的标签绑在身上,她是心虚才会这样。
不论这些猜测是否属实,但一个内在平稳的女人,往往不轻易向外界拔高自己的某个面向。
田朴珺频频强调自己独立强大,仿佛在努力呈现一个被人接受的自己。
而另一个她试图隐藏的面向,其实反而才是她真实的自我。
 

你拒绝的,其实才是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他不愿意看到或接纳这种感受,就会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就可能是它的反面。
这几年,田朴珺标榜独立女性的表达欲,怎么看都显得有点过度。
为王力宏发声前,田朴珺就在“王石的环保梦”的主题对话中,谈到了独立女性:
她问王石:那你觉得我是“独立女性”吗”?
王石回答:你当然是啊!
她又问:为什么他们都觉得我不是呢?
……
当初,她在与王石公开恋情后,多次高调发言:
“我发誓这辈子不依靠男人,要比男人强。”
紧接着,她放弃演艺事业,转型做了专栏作家,并趁热打铁,出了两本书:《习惯就好》、《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书前面诉说了自己打拼的艰苦,内心的煎熬。
后面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讲述,被中戏劝退的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打进曼哈顿顶层名流圈。
全书恍若都在表达:“我都是靠自己,我自己就是贵族。”
她对“独立女性”的执念之深,溢于言表。
有一次,她参加节目《奇葩大会》,一上来就说:
这是一档综艺娱乐节目,不符合我这种高大上独立女性的定位。”
此外,田朴珺还不断让外界不要叫自己“王的女人”,请称呼王石为“田的男人”!
有记者问她:你被贴上“王的女人”标签,你那么努力做独立女性,是想证明自己,以此打破舆论的偏见吗?
她说: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我不能一味去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个男孩,我能够选择的,就是去做一些超越性别的事情。
这一番话,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执念和缺失。
所以,她从演艺圈到地产界,再到自己创业,经历了很多跨界和折腾,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起很多男人都要强。
然而,她身边站着一个比她强大很多的男人。
她越是标榜自己多独立强大,越是用尽全力去打造“独立女性”的人设,恰恰可能掩饰着自己不愿面对的真相。

“面具”之下,我们到底离自己有多远?
生活中,像田朴珺这样想推开某个部分,又在某个支点刻意拔高自己的人很常见:
有的人明明不会赚钱,又不愿接受贫穷的事实,去了外面就喜欢吹嘘自己赚了很多钱;
有的人不被父母重视和看好,终其一生都在拼命证明自己,博取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你是否曾想过,有时自己越缺失的东西,为什么越是用力去抓取?
谁都有过缺失和创伤,但是如果我们不敢去面对,拒绝去接纳,我们的心灵就会戴上一副“面具”。
躲在面具背后,寻觅一席虚假的安全。
就如作家张爱玲,给人的印象总是很孤高、清冷。
其实,这背后她压抑着诸多的创伤。
1920年,张爱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处贵族府邸中出生。
但她的降临,并没有中断父母没日没夜的争吵声。
10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抛弃她独自出国。
母亲是她最崇拜、最爱的人,她却不得不面对分离。
等到父亲娶了小妾,她频频遭遇刁难,甚至父亲也对她虐待、毒打。
受尽屈辱之后,她终于决定逃离家庭,投奔母亲。
彼时,母亲正为男友萧条的生意忙碌,加上她不懂得和女儿相处,双方都感到失望。
有次,张爱玲伤寒高烧,母亲照顾多日后见她毫无好转的迹象,不仅没有温柔相待,反而发脾气说:我宁愿你死掉,也不愿意你这样一日日不见好,拖累我的生活。
这让张爱玲伤心至极,再次选择离开。
如此,原生家庭成为了张爱玲挥之不去的阴影。
从未曾得到过父母一丝情感温暖的她,内心变得敏感脆弱。
她极其渴求得到爱,性格却反向变得极其孤冷。
24岁那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
胡兰成博学多才,张爱玲认为和他相遇,是相知的幸运。
婚后张爱玲才知道,胡兰成风流成性,根本给不了她想要的温暖。
痛下决心和胡兰成分手后,她更是离群索居,显得清高。
她其实在对抗自己对爱的依恋,排斥自己不被爱的感受。
可是,她如此这番离群,又有谁真正理解她亟需爱的渴望呢?
当她无意识地戴上了心灵面具,也许可以迎合不被自己接纳的创伤和自我,却唯独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她想爱,又不敢爱的孤冷,只会把自己推的离爱越来越远。
张爱玲的一生,爱而不得,75岁在洛杉矶寓所里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人陪伴。
她的故事暗示我们:
心灵的面具,即便替我们抵御了一些外界的子弹,但最终却可能让我们沦陷到一片空壳之中。
在空壳里,我们摸不清自己真实的样子,看不见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去向哪里……

卸下“心灵面具”,重遇生命的暖阳
自我,有时是混沌的。
我们需要把它看清楚,才能更加清醒和更有掌控地活着。
而看清自我,前提就是不要推开真实的自己。
不论我们曾经历如何黑色的剧情、如何不被别人待见,那些故事都组成了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片段。
当我们紧紧拥抱它,换一种视角去看待、去容纳,也许就可以和真实自我握手言和。
1、练习意向性理解,做“阴影”的协调者
我们有时为什么会推开真实的自己?
荣格说,面具之下,都压抑着自我无法接纳的阴影。
我们对自己或创伤的认知有所偏差,无法真正接纳阴影部分的自我,就会下意识地赶跑它。
我们可以借鉴叙事疗法中的“意向性理解”:鼓励自己在生活的困境中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协调者的身份。
比如,当我们身上发生了某个创伤事件,你以前可能固执地会给自己打上“不够好”、“无能”的标签。
但是,学会了意向性理解这个事件,你就会把自己当作是事件的调和者。
暗示自己:之所以遇到这样的挫折,内在肯定有些地方没有协调好,需要自己下功夫多改进。
从而,就不会那么害怕面对失败和创伤,也更能坦然地接纳不够完美的自己,并且尽可能地提升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生的正向改变。
2、重塑对话,挖掘自己更真实的面向
很多时候,自我之所以蜷缩在狭隘的空间里,不敢抬头、伸躯,都是超我在说:“你不能那样,否则别人会排挤你”、“你必须这样,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真实的自我就被超我压制住了。
我们可以利用重塑自我对话的策略,挖掘自己更深层和真实的面向。
举个例子,当你回忆过往时,嘲笑声、挖苦声都朝你扑面而来,超我也正严厉地警示你“你还记得那些不堪的场景吧?”、“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这时,你需要静下来,聆听发自内心的声音,当自我告诉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要怕,那就是真实的你”……
这个过程,你就是在不断地挖掘和展示更真实的自己。
3、借助故事见证人,释放面具下的真我
我们挖掘出自己某些真实的面向,只是寻找真我的一个开始,新的自我身份并不稳定。
我们可以借助寻求特定的外部见证人,去他们面前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他们可以是我们的爱人、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只要值得你信赖的人都值得去尝试。
见证人倾听的过程,会对做出某些回应,而我们也能经由他们镜子似的反射里,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同时,我们与更多人发生了联系,内在也会滋长出更多的力量,鼓励自己活出更真实的自我。
作家杜拉斯曾说,我们都是内心阴影的残缺者和缝补者。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可能存在一片不愿直视的阴影。
不要拒绝,不避推开,因为它不会因此消散,反而会由此更深深的禁锢住我们。
只有当我们注视这片阴影,心灵承载阳光的版图,才能一点点扩大。
亲爱的,卸掉面具,和自己的阴影相拥,勇敢做自己吧!
策划 | 饿鱼
编辑 | 阿杰
主播 | 宁语,喜马拉雅主播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张德芬空间】

2021年,你是否过得如意
留下了多少遗憾和失望?
2022年,人生的新篇章!
张德芬空间帮你“焕新”
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你所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