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红楼梦里,宝玉最惨的是33回被他爹暴揍。那打得叫一个皮开肉绽,让人们真正见识了父权的威力。 作为现代人,在平等民主思想下长大,追求温情的家庭关系,看到贾政这种暴力教育,怎么会不反感、不惊心呢? 所以,我小时候读红楼梦,最受不了贾政。他简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讨厌,一副政治局老干部的面孔,从未贡献过一点点欢愉或可爱。 成人后就不同了,对他的理解渐渐增多。到了彻底读懂这部书后,竟然发觉他是个大大的背锅侠! 原来他那套恐怖面孔是假的!原来他内心有情、有爱,是个三观正、作风正的优质男。 这个话题,卓语之前写过几篇,资深粉都知道。大家最大的疑问是:既然他爱宝玉,为什么还下死手打?本文来解析这段故事。 01 忠顺府长史官贾政打宝玉,既有肉眼可见的表层原因,也是深藏于内的家族矛盾。我们要从两个层面分别解析。 先来讲表层,那就是宝玉的确该打。他又犯错又惹祸,熊孩子熊过分了,踩了家长的底线。 宝玉惹了什么祸?我们要从忠顺府长史官说起。 忠顺王是亲王。作为宗室爵位的最高等级,那屌炸天的牛逼程度,非一般人能想象。 虽然贾家曾是公爵,虽然跟四王八公混的铁熟,但是,注意但是啊,连亲王的边都蹭不上。 官高一级压死人,亲王的俸禄足足高于郡王一倍。 亲王府上的长史官,是正三品武将,跟御前一等侍卫同级。跟文官里的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 、大理寺卿都属于同级。换算成今天的官品,至少是部级干部! 然鹅,郡王府却没这官员、没这待遇。 其实贾府政治情况大幅滑落,早就跟四王(郡王)不在一个平台了。只因祖上的开国功勋,留下的声名太好、威德太厚,四王才没嫌弃他们。 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卓语此前发了微头条《清朝官职等级一览》《红楼梦里各家族爵位大PK》,各位可以去学习。 也就是说,当下的贾府要啥没啥,靠祖宗面子勉强混在贵族圈,忠顺府是何等天潢贵胄,平时蹭都蹭不上的,现在人家却找上门了! 作为贵妃爹,贾政是贾家最拿得出手的人物,仅仅从五品。王府来个办事员就正三品,瞬间把贾政秒成渣。
这位长史官说话,既客气又硬气。 客气在,竟然自称下官,他明明比贾政高好几级呢!硬气在,上来先说【皆因奉王命而来】,敲山震虎。 假如你是个小科长,某天部长忽然驾到,张口自称【下官】,还说什么【感谢不尽】,你什么感觉? 呵呵,你敢承受吗?只怕腿哆嗦得更厉害吧! 其实这只是敲门砖。当贾政说“望大人宣明,学生好遵谕承办”时,长史官就露出真面目了,【便冷笑道.....】 等见了宝玉,每句话前必先【冷笑道.....】 临走时,更是赤裸裸地威胁:【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 请注意,长史官是武官啊。就这架势、这语气,分分钟要拔剑的感觉。 尤其是他说【一定是在那里】,天啊,谁知道琪官还在不在。若不在,这罪过就赖给贾府了。 02 琪官现代读者对琪官颇多误解,以为他是当红炸子鸡,又美又飒又多金,跟他合个影都值钱。 可事实上,在封建社会27个等级里,他是最低贱的人种。低到什么地步呢?比娼妓更差。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样。娼妓尚可从良,可以改籍,优伶不许摆脱贱籍(包括其后代),不许同良家通婚,不许参加科考。 琪官不仅是优伶,还是个娈童,专为主子提供同性恋服务。 他不仅是个娈童,还是个一边被家养、一边在外面偷腥胡搞的劈腿娈童。 他不仅是个劈腿娈童,还是个逃奴。 在那个时代,逃奴是死罪,没任何商量的余地。包庇逃奴亦是大罪,清史上有案例,堂堂王爷只因收留逃奴,最后畏罪自杀。 有关琪官的详细解读,参看《中国式爱玛,为虚荣葬送一切: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OK,这个琪官跟集邮票似的,集齐了一切最低贱、最龌龊、最危险的因素,简直是个待爆炸的核电站。 红楼梦里写过不少男同关系,在纨绔群里不足为奇。但这事也是因人而异,贾政三观很正统,岂能受得了这事? 不同于宝钗的沽名钓誉,贾政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深信“己身正则天下正”,他是全方位的严于律已。 宝玉若招妓,他知道了就会气死,何况是男妓!何况还是个核电站男妓!
注意脂砚斋的批语:【能不使人肝胆愤烈,以成下文之严酷耶?】 再看贾政的反应:【气的目瞪口歪】 代入角色你就理解了。贾政嘴都气歪了,脂砚斋说肝胆都要气裂了....... 现代家长为熊孩子辅导家庭作业,气得跳楼自杀,比比皆是。相比而言,你们才算啥啊?写作业而已。 宝玉惹的祸,性质恶劣多了。你说贾政能不打他吗? 03 金钏已经气炸了的贾政,偏偏又遇到贾环告状。贾环尚未提宝玉,刚说井里捞出来个丫鬟:
请特别注意这里:贾环没说跳井啊,也没说谁欺负丫鬟,贾政何以想到这些? 这表现了什么呢? 你不要以为曹雪芹手滑吧,当然不是!这正是塑造贾政性格的时刻。 仅凭现象,他就知道事出必有因,瞬间将责任引向管理者。这才是正确思维,也是正常的人心肠。 一般吃水井上面都有井盖,若非故意寻死,哪里那么容易落井?既然有人寻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管理者必有责任。 这番心理活动,充分证明贾政有良知,有正义。跟王夫人、薛宝钗,形成天壤之别。 他不需要假惺惺地搞什么施米施粥、烧香拜佛,他的宽厚和慈悲,来自对自我阶级的警醒,来自反求诸己。 【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读者对此都是一带而过,没人看出来,此时贾政心头又生出一股烦恼。 这句话就是剑指王夫人! 因为死的是个丫鬟,明明是内帏之事,跟贾琏、赖大这些男性执事者无关。你以为贾政说谁啊? 至于接着喝令叫贾琏,那是因为大家站的地盘就不在内帏,贾政也不可能直奔内宅找夫人吵架去,当然先从爷们这里搞起架势再说。
吼吼,强奸母婢,逼死人命,又是一条滔天大罪!宝玉今天在劫难逃! 请注意,贾环话里有文章的,他说金钏被打了一顿!谁打的?不可能是宝玉,自然是王夫人了。 他不只告了宝玉,把王夫人也告出来了。金钏因为被打而跳井,这不就坐实了贾政前面的懊恼吗? 明白了吧!贾政气的面如金纸,一半因为宝玉行为乖张,一半因为王夫人伤天害理。 但后一半气无处可撒,也不敢轻易撒,因为人家靠山硬得很嘛,那就只有对着儿子撒了。可怜宝玉,就这样成了背锅侠。 04 谁把琪官推给宝玉说宝玉是背锅侠,肯定很多人不理解:你前面明明说宝玉是熊孩子,惹了大祸。怎么又说背锅侠呢? 两者不矛盾。表面上看是宝玉惹祸,但深层追究,却是薛家和王夫人惹的祸。 宝玉怎么认识的琪官?因为薛蟠。 请各位通揽全书,从第8回到36回是宝钗积极逼婚的阶段,而宝玉跟薛蟠的交往,也全在这个期间。 两人的交往,是不是每次都是薛蟠主动,死拉硬拽、欺骗撒谎无所不用其极? 除这个阶段以外,宝玉还参加过风月宴会吗?没有! 冯紫英家宴上,云儿是女妓,琪官是男妓,都坐上席了,这肯定不是正常的贵族聚会。然而,跟云儿和琪官同时铁熟的人,只有薛蟠。 所以,根据曹公提供的线索,我们只能认定:云儿和琪官是薛蟠叫来的,是他想搞些玩意儿。 当然,这样认定也是基于薛蟠一贯表现。看看他如何荼毒、腐蚀贾家学堂,不就明白了。论祸害段位,难道还有人能超过他? 他能腐蚀学堂,当然也能腐蚀宝玉。在男性世界里,被腐蚀了才是好哥们,才好搭一条船呢。 宝玉被暴揍后,连薛姨妈和宝钗都埋怨起薛蟠了,这就是明证。
即便薛蟠杀人,薛姨妈也未必咬牙切齿,你何曾见她气成这样? 读者们只把注意力放在【散播风流故事】这个点上,还以为薛蟠受冤枉了呢。其实,薛姨妈的气,根本不限于此。 自家孩子能有多大本事,多大的交往圈,家长都心知肚明。尤其是贾家对宝玉外出,原本监管十分严格。 贾政不用调查,也知道源头在薛蟠。同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个个都是人精,谁心里不跟明镜似的。 薛家借住在贾家,贾母、贾政原本就很不待见他们。这种背景下,薛蟠又惹大祸。摊上这种猪队友,薛姨妈腹背受敌,能不气得咬牙? 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就爱考验读者智商,他偏不点出症结所在,让薛蟠母子围着无关紧要的事争吵。
呵呵,可不是,您就是杀过人耶,不信还怎么着?这句台词,正是曹公的暗示!
再看宝钗这话,【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在外头少去胡闹】、【天天一处大家胡逛】,反复说到胡闹、胡逛,什么意思,你们还不懂吗?明明是指风月社交嘛! 05 贾政气爆的真相如果说琪官之事,宝玉自己也有责任。那金钏之事,宝玉绝对冤枉。 这段故事已解读过多次,详见《金钏悲剧为哪般?轻佻不是错,错在出场时间》 金钏当众调戏宝玉都是常事。若非宝钗提亲被拒,王夫人恼羞成怒,怎会有此惨剧?所以这是薛家逼婚的副产品。 这也是困扰贾府很久的问题了。贾母跟薛家斗智斗勇,你们真以为贾政不闻不问吗?不可能,只不过曹公省略而已。 薛家上蹦下跳那么久,贾政也憋气憋了许久,这次终于被点爆了。 从表面上看,宝玉这天的确踩了很多雷,也的确惹恼了贾政。但真正的问题不在这天,而是长期积累而来。 很多人误把宝玉当学渣,以为贾政历来深恨之。其实不然。只有薛家逼婚这个阶段,宝玉错误累累,也只有这个阶段,屡次命悬一线。 《梨香院“街门另开”有何寓意?一部奇葩家族的祸害史》解析过,贾政有多么讨厌宝玉跟薛家来往。 宝玉从第8回梨香院卧室私会表姐,到后来跟着薛蟠游荡风月,一步步升级,一步步堕落。已经到了道德败坏、有辱家门的地步! 但贾政既没法撵走薛家,又无力约束他们,只能敲打儿子咯。 所以,打宝玉其实每一下都在打王夫人,更是打薛家的脸! ![]() 06 暴打儿子
为什么一见王夫人,板子下得更狠?呵呵,在婚姻里煎熬过的宝宝们,你们还不懂吗? 这就是点睛之笔。【火上浇油一般】,明晃晃地写出贾政对王夫人的满腔积怨。 ![]()
【气死我才罢】,这是红楼梦里最直白的夫妻对峙,并非被宝玉气死,是被夫人。
再看这段,王夫人借贾母之名,理由不可谓不硬,态度不可谓不低,已经苦苦哀求了,贾政却回以冷笑。 请细细体会这个冷笑吧!内心有多少说不出的苦闷啊!! 接着就更上劲了,不顾斯文,不顾体统,不顾后果,要勒死宝玉。 天啊,请体会下这种情绪,若非深厌王夫人,深恨自己这桩婚姻,甚至深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会这样吗? ![]()
【有意绝我】,终于祭出了大杀器,夫妻间也终于摊牌了。 是啊,在那个时代,“儿子”这角色颇值得玩味。他是父亲的臣子,但也是他的继承者。于母亲而言,那是衣食保障,更是一切权利的保障。 王夫人以死相求,潜台词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也别拿儿子当出气筒了,要出气就直接照着我吧,我认输了。 到了这个份上,王夫人才算真正投降,至少暂时投降了。前面虽然也求贾政,但没有认错的意思,是拿贾母、拿宝玉的不可或缺性来抗衡。 ![]()
再多恩怨、再多不满,终究是几十年的夫妻。谁愿意妻死子散,家破人亡啊?贾政之所以【泪如雨下】,充分证明内心有多少不甘、多少无奈。 这跟探春改革中几次被气哭,本质一样。 王薛两家包围贾家、弄权贾家,贾政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又能怎样?在人情社会里,在官场裹挟中,在人伦礼法里,哪里有个人喘息的空间? 很多人指责宝玉没担当,源于根本不了解那个时代。贾政的泪,注定宝玉只有出家一条路。
再提到贾珠,等于把夫妻俩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恩义晒出来,贾政全面泄气了。 很多人因此乱猜贾珠死因,完全不懂曹公本意。贾政败下阵来,是因为他情义深重。若非如此,还算是个人吗?难道个个都像薛宝钗,才算正常? ![]() 07 打宝玉的作用之前的文章里,卓语说过:贾府里最令薛家忌惮的人,是贾政。 这是一条暗线描写。贾政每次出场,王夫人和薛家都会有某些改变。 暴打宝玉后,王夫人就不敢拿儿子做实验了,她不得不相信“宝玉不宜早婚”。从此再没人给宝玉提过亲。 薛蟠至此后,再不拉宝玉胡逛了,他俩后来几乎没交集。 甚至连元春也消停了,不再卖弄她的赏赐,搞什么拉郎配了。 曾经极度焦灼的黛钗之争,就是从宝玉被打后,逐渐平缓下来的。由此你才知道,贾政功不可没! 曹雪芹写书就是这么奇妙。一切表象的东西,终究是为一个大主题服务。 你以为他在写熊孩子,其实是在写熊老婆、熊亲戚。在写四大家族的内斗争夺,写朝堂的波诡云谲。 回头再说贾政,即便王夫人暂时投降,他真出气了吗,如愿了吗?没有。 他是个克己复礼、端正持身之人,他多么希望人人都能如此,可惜永远是梦!老婆、亲戚、子侄、下人,周围每个人都在争抢。 礼法的束缚、现实的压迫,令他失去对邪恶说NO的本领。内心明明怀揣着光明,却只能在黑暗里无限煎熬,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