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月书单

 古读 2022-01-06
如果现在,阅读的能力仍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你就像带着护身符的幸运儿。——黑塞

日历已经翻到最后一页,一周也已经过去,我的十一月份书单才得遐整理。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又忙又茫,直到最近参加了几次线下读书分享会后,才稍感安定。

今天一早看了一篇文章中说到,中美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解题技巧上技高一等,而美国学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胜出一筹。作者说两者各有所长,最好应该中西结合。我不想说中庸的话,个人觉得学而致用的能力更重要。

读书有时候遇到的茫然就是读了有何用,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自用,助力和影响他人则是他用,如果这两者能兼顾,那就忙而不茫。

十一月份读书六本:

《文学体验三十讲》苗炜
《我在秘密生长》(哥伦比亚)艾玛-雷耶斯
《生命的探问》(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美)丹尼尔-凯斯
《三体》刘慈欣

《小王子》(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文学体验三十讲》作者:苗炜

我喜欢读书评类书籍,也喜欢看熟悉的作家的采访,从中可以对照自己对于书的感悟,有时候能帮助我厘清困惑不解,有时候则豁然开朗获得全新的角度。和这本书一起买的还有一本《雷蒙德-卡佛访谈录》,不过还没有看。

三十讲就是三十篇文章,书不是很厚,但是看得出来作者读书功底很厚。他常在一个主题里讲到不同的书,这样确实很有意思。作者设立的主题和他的语言都比较接地气,所以读起来不像有些书评那么晦涩。

这本书提及的作家和作品有: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杜拉斯《情人》、契诃夫《三姐妹》、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卡波蒂《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流动的圣节》、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纳博科夫《说吧,记忆》、奥威尔《一九八四》、毛姆《毛姆短篇小说》、卡夫卡《变形记》和《审判》,昆德拉《生命中不可能承受之轻》,还有一些我不是熟悉的作家作品。

作者并不是详细地对作品解读,只是从某个主旨谈开去,比如谈杜拉斯的《情人》,作者就分析杜拉斯看似反复絮叨的语言特色,他用音乐术语“卡农”来类比。确实《情人》这本书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叙事的韵律和语言。

我觉得文学体验不需要面面俱到,一本书能给人留有一点特别的感触就已经足够。如果你和我一样读过这些作家或作品,那肯定读这本书时体验就更好。 


《我在秘密生长》(哥)艾玛-雷耶斯

很多人买书都是从一本书中发现另一本书,从一个作者这里找到另一个作者,我们都免不了爱屋及乌。这本书就是如此得来,这本书的文案写道:《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惊为天作。

天啦!老马识途,老马尔克斯识书识人,那还能有错?在打开这本书时,我的心准备好了接受震撼,但是结果并没有。

老马佩服过不少作家,如卡夫卡、胡安-鲁尔福、海明威和福克纳,不过他把海明威当偶像是青年时代,后来他对海明威评价没那么高,坦承他受福克纳的影响更大。也许老马确实赞美过作者,书并不差,内容到文字都属上乘,但是也到不了老马惊为天作的程度。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于拉美文化和文学了解太少的缘故。

这本书以书信的方式回顾童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艾玛是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女,在经历几次兜兜转转后她进了修道院,就如书名艾玛确实在秘密生长。虽然童年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作者在书信中却没有过多着墨于痛苦,而是把孩子的眼里的世界呈现出来,文字中带有一丝幽默和自嘲。艾玛好像一片贫瘠和严寒之地长出来的一朵独特的花儿,不漂亮,但是有一种饱经风霜后的硬朗。

从书中看到艾玛并不是少数个体,而是很多孩子共同的命运,或许正是这一点才让熟悉拉美文化的读者产生共鸣吧。此外,秘密生长的小艾玛长大后成了著名的画家,画家艾玛-雷耶斯后来的人生经历和声誉也会赋予这本书一些光环。


《生命的探问》(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

这本书是出版社免费送的书中的一本,我挑中这本书是因为读过弗兰克尔的《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实话说这本书让我失望了。

这本书根据弗兰克尔的两篇演讲编辑而成,演讲的内容是好的,但是仅仅两篇演讲稿作为一本书来说,还是内容太少了,为此,出版社拼凑了一些前言和后续,把行距拉大,由于字数太少而显得诚意不足。

这两篇演讲稿的观点应该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书中也有涉及,对于这种哲学类的内容,再读一遍倒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出版社单独出这样的一本书有点不应该。

免费得来的书,看了后还给了差评,我似乎也有点不应该,不过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还是尽量坚持己见。

分享弗兰克尔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一个观点:我们人生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们所理解的成功仅仅是外在成功。但是没有哪种外在成功,哪种影响(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影响),能够保证它会比我们的生命存在得更久,甚至永不消失。而内在成功,即内在实现的生命意义,一旦达成就是永恒。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

这本书是十一月读书群共读书,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从创意到文字都非常好。这本写于六十年代的书就想到人工智能改造,非常有创意了。难得的还有作者的文笔非常好,尤其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非常细腻,富有真实感,让人感觉不像在读一本科幻作品。

人工智力改造让查理由弱智升级成高智商,过去努力想要变得“聪明”在实现后,他却没有心满意足。随着智力的提升,过去的痛苦也轮番袭来,甚至曾经的幸福和快乐也变成了痛苦折磨。这使得我想到高科技之于人类,科技发展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如何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呢?

这本书我录了一期视频号,在此就不再赘述。


《三体》作者:刘慈欣
 
这本书广为人知了,我无意介绍其内容。突然兴起读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一个《三体》分享会,一方面分享者从物理学知识角度进行的解读让我觉得很强大,另一方面被分享会上的小朋友们的聪慧所感染。
 
我本来以为《三体》这本书由于物理和天文学知识很多,三四年级孩子可能还读不了,没想到好几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成了资深的《三体》专家了。所以,我想着让我们家孩子也来读《三体》系列,以此来引导他对于科学的兴趣。
 
虽然我对孩子们的聪慧向来表示钦佩,但是有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小看了他们。可惜的是,以孩子们的智慧他们是可以读很多书,但是实际上在阅读质量上还普遍不足,这方面家长还可以做很多功课。我上一周就做了一项功课,就是细读《小王子》。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这本书很多年前就读过,内容和感觉都影影绰绰了,为了做线下读书分享会,我翻来覆去读了几遍,才品出其中简约不简单的诗意。就像献词中说的那样,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虽然,我们常常不可避免想起童年,但是我们都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追忆过去,那颗少年的心已经随风而逝。再读《小王子》时抛开了自我,以小王子的心去感受,那朵花儿就变得独一无二了。

我在朋友圈分享《小王子》读书会的照片,有朋友留言说,孩子们真幸福。我回复:分享快乐,我也很幸福。并非谦词,因为在某个时刻,我又撞见人生若只如初见时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