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育儿哪家强?

 古读 2022-01-06

身为父亲,我对于父亲谈论育儿特别感兴趣,从伟大的父亲们身上我不仅可以学习教育的智慧,还可以学习如何做父亲。

爸爸育儿哪家强?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卡尔-H-G-威特(Karl heinrichGcottfried Witte,1767-1845)

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博士”记录保持者,);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小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父亲老卡尔威特教子有方。老卡尔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点评:卡尔威特觉得后天教育比天赋更重要,儿童一出生就可以开始教育。儿童早期语言、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通过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如何引导孩子学外语、数学、写作等内容都极具有建设性。书中的教育理念发生在200多年前,可算是儿童早教的鼻祖了。

2. 赫伯特-斯宾塞Herbet Spencer(1820-1903)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拥有各种荣誉,获得了英法美等11国家的众多著名大学的院士、博士等荣誉称号,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快乐教育”是赫伯特·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中,“快乐教育”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这样评价赫伯特·斯宾塞:他是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应当学习他的这种思想。

赫伯特·斯宾塞用他的快乐教育成功地培养了小斯宾塞,小斯宾塞14岁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在事业上也相继取得很多成就,并且生活得很幸福。

点评:这本书算是教育书中的小清新,我获得了最佳阅读体验。相较于卡尔威特的严谨缜密来说,这本书内容要活泼得多。作者的教育理念符合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教育的方法不以说教而是以引导为主,通过游戏或者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自己领悟道理,教育的过程成了快乐幸福的亲子时光,这才是最美好的教育。

3.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或许这个名字让你熟悉又意外。鲁迅先生有很多伟大的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教育家这个称谓,我觉得完全可以有。鲁迅先生当过老师,说他是教育家并非恭维,周树人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论到解放子女,本是极平常的事,当然不必有什么讨论。但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譬如早晨听到乌鸦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却总须颓唐半天。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还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

对于自己的孩子,他是怎样的父亲呢?

在给友人的书信里,鲁迅常常和朋友分享儿子的趣事:“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现在的孩子更捣乱了。”“他去年还问:'爸爸可以吃么?’我的答复是:'吃也可以吃,不过还是不吃罢。’今年就不再问,大约决定不吃了。”

鲁迅的遗言中交代: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诗人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点评:鲁迅先生看似冷峻,但是生活中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在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可见一斑。鲁迅先生忙于写作,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作为父亲的他对孩子非常宽容和慈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为妇女儿童呐喊,他为青年一代呼喊,他不仅是一个人的父亲,从启发心智来说,他还是许多人“共同的父亲”。

4.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说到中国家庭的父与子,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傅雷家书》,这本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是由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汇编而成。从生活、艺术、理想、道德、人生感悟、为人处世等等方面,事无巨细地谆谆教导,既有智慧又饱含深情,让所有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

傅雷先生不仅有翻译才华,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或许是因为他自身的水平很高,因而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比较高。在傅聪练琴的期间,他曾经有过体罚的行为。后来傅聪出国后,傅雷后悔当初的严苛并请求原谅。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即便在那个年代父亲通常比较注重权威,但是傅雷还是反省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严苛,这一点可以让如今仍崇尚“”虎爸虎妈式教育”的家长们引以为鉴。虎式教育并不能保证都能成功,但是有一点不用怀疑的是,伤害在所难免。任何成就和结果并不能抵消过程的痛苦,当时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不会更改的,事后的原谅是另一回事。

点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本能地感觉到傅聪似乎有点逃避心理,他回给父母的信远不及父母写给他的多。对当时还年轻的他来说,或许父母的爱和期望太深重了。《傅雷家书》本不是写给外人看的书,而是家信,这其中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和牵挂令人感动。傅雷的艺术和人生观也从中体现出来,尤其涉及音乐的部分。

卡尔威特让我意识到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赫伯特-斯宾塞让我知道教育可以很快乐;鲁迅让我明白让孩子做他自己才是初心;傅雷让我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启发孩子。

美国教育家赫伯特曾说过:“一个称职的父亲,抵得过一百个老师。”

爸爸育儿哪家强?只有子女才有评判的资格。父亲不只是称谓,还是感受,云不知道,心知道。

夫妻生活是两个人的合作,而养育孩子是其中的一件大事。人们常说“孩子是夫妻间的纽带”,它的深意是,通过共同养育孩子,夫妻之间学习相互理解、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共享欢乐与艰辛。人与人之间,只有为着共同的目标协作完成过一件事,才能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关系。

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是要在共处的时光中,真正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才能给予他最适度的关注和真正的理解。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父母双方是否客观存在,而在于家庭中是否有人发挥父亲和母亲的功能。父亲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父亲是灯塔,是智慧之光,引领孩子扬帆起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