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过去现在未来

 古读 2022-01-06

我有一个表叔三十多岁没有结婚成家,逢年过节有时候亲戚们在一起吃饭喝酒,他经常被同辈人开玩笑,说他是还是个孩子啥也不懂。

每每这个时候,表叔就露出尴尬的迷之微笑。他长一张娃娃脸,脾气好得不得了。这么可爱的大男孩竟然没人来爱,当时身为小男孩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他们说表叔是个孩子,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一个意思是他没有经历过“人事”,另一个意思他没有养儿育女还是不成熟啊。

要说岁月催人老,还不如孩子催人老。自有了孩子后,我就觉得自己熟得很快。

婚姻和育儿过程中会触发我们许多隐性的记忆,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在因为眼前的孩子生气,实际上却是为过去的自己而生气。

3岁的孩子哭着要你抱他,你觉得他自己会走路还老缠着要人抱,很烦人。可真正让你生气的原因是,你小时候哭闹的时候,被你父母呵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那个含泪无助的小孩时隔多年被你深埋于心,但是触不到的爱的伤痛还在心头,某一个时刻又随风雨上心头。

人生最常见的一个谜团是: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童年时所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不过,这次的受苦目的是纠正童年的错误。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在每一个情绪失控之前,提醒自己冷静地想一想,是孩子的行为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宽慰了眼前的小孩,也抚慰了我们内心的小孩。婚姻和家庭提供了一个暴露自我和了解自我的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契机疗愈自己,完成一次真正的修行,我们就会走上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

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自身桎梏的过程,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带偏见的童年。但是偏见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

当两种祖传风味的气息搅和到一起的时候,有的能勾兑出一杯花茶,看着美,喝着也不差;也有的看上去很美,喝起来却叫人蹙眉。

育儿有分歧太正常,没有分歧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从来不操心孩子的父母才不会有问题。

分歧千万条,我挑几条主要的捋一捋。

1. 和老人的教育观念不合怎么缝合

家有一老,如有一保姆。中国老人太难了,忙完儿女忙孙子。如果自己能搞定,尽量不要老人带孩子,一方面让父母省省心,另一方面自己也好和孩子更好地心连心。不是自己屎一把尿一把带大的孩子,长大了跟你都不亲。

如果需要老人带孩子,一开始就要清楚地定位。在养孩子这件事上,老人可以搭把手,但是不能当一把手,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爸爸妈妈亲手抓。

我妈是急性子,自己养了三个孩子,很有点固步自封的架势,对我们照书养娃表示出不屑。有一天,趁着老婆不在家,我对我妈说,你养了三个娃是不假,但是写这书的人是了解成百上千个娃才写的书,然后千千万万的孩子照着书养大的,你说我照着书养有什么问题呢?

我又对她说,在我上学的时候,你老是让我好好读书,读书为什么?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什么学习养孩子的知识就不对了呢?

我妈说,你们有文化,听你们的!虽然她依旧心有不甘,但是她的小情绪很快就过去了,毕竟见我们真心疼她的孙子。时间进一步证明,我们把孩子养得聪明又伶俐,比她的孩子小时候强多了。这个才是硬道理!

2. 队友之间的分歧,是征服?是臣服?

爸爸和妈妈都是持股50%的股东,没办法少数服从多数,是征服,还是臣服,只能凭气质取胜。气质分不出上下,只能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才最香!

理不能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学习中得来,耳濡目染,读书听讲,新时代的父母必须要学习。如果爸爸妈妈都持有学习的态度,那么问题就好办,等于引进了裁判,遇到分歧找找答案参考一下,大多数问题能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基本属于情绪问题。

既然以理服人,那就谁知道的道理多谁就占据主动,路遥知马力,是不是学霸时间会给出答案,时间会选出带头大哥。

养孩子是不是有百分百答案呢?

人不同,年龄不同、情景不同,应对的方法和结果也不相同,同样的问题,去年今日处理起来手法都不一样,所以教育上要有主见但不能太执着。《次第花开》说,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围事物的执着。痛苦的消失就是快乐,一旦放下我执和法执,快乐就来了。

当队友之间分歧出现又说服不了对,可以借鉴国与国之间处理分歧的手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日后再说。时间给不出答案,孩子也会给出答案。

比较极端情况是队友沦为彻底的猪队友,说了又不听,听了不会做,做又做不好,只会帮倒忙。那么只有为人父母当自强,争取把握主动,寻求援手,扩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养孩子这件事上怎么能忽视主角呢?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每天都在长大,所以岁月虽然漫长,未来值得期待。

不过,发展小队友打败猪队友,这个谋略非有必要不建议用。一切的教育都源于爱。因为爱我们有了孩子,有父母的爱孩子才能成长,和睦有爱的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3. 接受不完美的美好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工程,时间长跨度大,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对孩子实施的教育都是绝对正确。当我们面对家庭教育分歧时,一方面积极争取去沟通解决,勤于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有妥协的意识,接受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完美。

我们相信孩子,孩子也值得相信,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就有信心认为孩子并不需要生活在一个真空中,他们不一定要永远被最“对”的方式对待,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会给他们启迪。当我们不能改变他人时,接纳就是最有益和最真诚的生活态度。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队友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求完美,并不是懈怠,而是勇气,父母必须先放下自己的自卑和虚荣心,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做好自己就够了,不妨想一想阿德勒课题分离的理念。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自然法则妥协的产物,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例外。

我们无法许以孩子一个确定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开心的现在。我相信一个人经常保持微笑,那么微笑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我表叔一样,时至今日他还是个弟弟,依旧笑容烂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