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经常问育儿问题的家长,最后都怎么样了?

 古读 2022-01-06

有个中年女士,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她有一天开车出去,没走多远车就熄火了,只能步行回家看看丈夫能不能帮她修车,结果撞见自己的丈夫和邻居的女儿苟且,经过一番大吵大闹后,她就决定原谅丈夫,但感觉两人逐渐疏远,她为此向专家寻求解决方案。

那怎么解决呢?专家是这样回答的:一般来说,汽车开出去没多远就熄火,可能是发动机的毛病。你应该先清理积碳,看输油管有什么问题,在检查整个电路,最后再检查气缸。如果自己对付不了,就送附近的4S店吧。

另一个故事。这是个中年男人的问题:我发现我老婆最近在欺骗我,她肯定有什么事瞒着我。她晚上总和别人出去,我问是谁,她就说,都是工作上的朋友,说了你也不认识。她夜里很晚才坐车回来,可车不开到门口 ,我怀疑有什么人送她回来。我偷看过她的手机,结果她朝我大发雷霆,再也不许碰她的手机。有一天晚上她要出门,我就支起我的摩托车,看哪个家伙来接她,我藏在拐角的地方,能看见整条街。结果我发现,我这个摩特车漏油。请问主持人,我的摩托车刚买了一年,这个漏油的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呢?

上面两个故事是笑话,道出了一种智慧:汽车忽然熄火,摩托车漏油,这是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能解决的问题,但夫妻该怎么沟通、老婆是不是在和别人约会,这些问题只能“存而不论”,我们不要奢望有一个问题,就立刻能找到答案。那种有问必答的人,实在是对自己的理性太过自信了。

如我之前所说,我原来也热衷跟人讨论育儿,那劲头就跟自己能包治百病,但是现在我越来越不自信了。涉及人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一样的问题,但是孩子不一样,家长不一样,那么解决方法也不一样。

就像阿德勒说的那样,孩子任何行为都是他整体人格的表达,要了解孩子,就要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如果就单一行为就事论事,就跟从一首乐谱中挑出其中一段来解读,必然会出现误读。

虽然我后知后觉,但是多少还有点自觉,就是过去我没怎么举例子,比如说小明爸爸用了某招把小明安排的明明白白,某小孩因为如何然后怎样了。我担心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误人子弟。我更多的是引述书中的教育观点,讲了很多道理。事实证明,我这样的理论派太干了,不好消化,更多人喜欢看别人如何调教孩子的实例,围观那个别人家的小孩。

我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好为人师的“专家”事无巨细地指导孩子,信誓旦旦地保证按其方法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这句话有错吗?没错,因为无法证伪。

确实有不会教的家长,不会教的家长把专家的法宝拿回家,他也教不好,因为他不是专家,孩子也不是专家家的孩子,亲子关系也不一样。给你一份五星米其林大厨的菜谱,你也做不出米其林三星的水准。

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学习育儿的意义和主张自学成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好方法当然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套,最终要发展自己的那一套。对于人的教育,最关键的核心要对人有所了解,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和了解孩子,如果缺少了解,那么过分去追求“术”,效果不会好,甚至适得其反。

有家长问我,孩子学习不自律,怎么办?我只能说,基本上这个问题只能自己看着办。我说了一些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育儿观点,但是我真不知道怎样指导一个我不了解的孩子主动地搞学习。

即便是对自己的孩子,我也很少跟他说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更多地培养他学习需要的品质和习惯,或是给予一些思想方面的引导。一方面我不自信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我认为孩子自己摸索学习之道对他更有利,也许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和艰苦,但是值得培养。

当然,家长有能力的可以给孩子指导和帮助,但是家长也要有意识掌握一定的尺度,那就是不能折损孩子的自主感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家长,我真心觉得家长不应该把家庭教育功能都聚焦到功课方面,而是把更多的“功”用在学习之外,如果功用对了,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

这样的“功”有很多内涵,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我们拥有的是比较好的关系,那么很大可能我们能培养出好的孩子。当然,好孩子的标准也有很多,但肯定不能把成绩当作唯一的标准。有时候正是家长过分重视成绩这个标准,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最终破坏了关系。

教育中很多问题是可以在好的关系中得以解决的,我认为关系就是那个带动驱动力的轮带,它是带动还是阻碍,都有可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回归正常。

最近一则新闻报道,江苏启东三名小学生坠楼,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是结果叫人痛心。我这里引述这个新闻,不是置喙这三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臆测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我只是想呼吁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建立更为紧密与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由此发展出“不正常”的互动模式。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

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不仅孩子的安全感会受损,父母的安全感也受损。教育焦虑就是源自对于不确定未来的安全感不足。但是焦虑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们去学习和请教他人提高育儿之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根本之道还是在于自身,对此无问东西。

弗兰克尔的《生命的探问》书中说,幸福不应该也永远不是是一个目标,它只会是一种结果。这句话有点绕,其意是刻意去追求设定的幸福,是得不到的,幸福是在努力的过程中自然降临。这句话用在教育中,就是我们向人问计如何才能把孩子送进清北,可能渴求不得,但如果我们一点点地努力,更可能结果美好。


温馨提示:如果觉得我的育儿之道对你有益,请转发分享让更多家庭受益。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