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极物来了 2022-01-06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极物君语:

打开一本语文书,口水直下三千尺。

近日,各大学校的期末考悄然而至,为平日添几分紧张的气息。

哪怕语文书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我们至今难忘老师掐着下课前的两分钟,卷着书,拿起粉笔,施施然地抛下一句:“我们再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我们忍着馋劲,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课文。当时年纪小,很轻易就忘记了学过的课文到底是总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但多年后回忆起来,第一反应还是书里那用筷子一扎下去就冒出红油的高邮鸭蛋。

那些藏在语文书里的美食,也是学生们最难忘的校园回忆。今天不妨和极物君一起,穿越时光,去看看语文书里到底有多少令人馋得淌一地口水的美食。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如果要给入选语文书的作家颁一个最佳带货奖,那得主一定是汪曾祺先生。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短短两句话,就写出了高邮鸭蛋的细嫩口感,让人心生向往。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 高 邮 鸭 蛋 】

如果单是这样,也算不得什么,汪曾祺又在后面写了一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直抵灵魂,单看文字,却仿佛看到了红油汩汩流动的画面。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汪老对故乡的好鸭蛋骄傲得很,特意强调了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鸭蛋的红油,不仅流到了学生的心头,也流到每一个思乡人的心头。在每一个思乡人的心头,那泛油的蛋黄,便是圆满的一轮月,寄托着“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 浙 江 杨 梅 】

对故乡的深爱,汪曾祺会写,王鲁彦也会写。“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唯有多雨的江南,才孕育出了柔软酸甜的好杨梅,王鲁彦的家乡——浙江,更加是养出了号称杨梅王的东魁杨梅。一颗接一颗杨梅下了肚,连牙齿变得酸软了也浑然不觉,对杨梅实在是爱得深沉。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杨梅固守南方一隅,在湿热的气候里才长得枝繁叶茂,若是移植到别的地方,便再没有那一汪饱满的汁水和能把牙齿都泡软的酸甜。

中国有很多含蓄的作家,他们写思念,未必就要写江南的细雨如丝,也可以写一颗颗吃得停不下来的杨梅。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人对时节的仪式感,蛰伏在食物里。春日鲜,正是河豚欲上时;冬日寒,围炉赏雪正当时。

语文书里的篇篇课文,让我们记住许多美味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间学会了尊重时岁的流逝。

【 腊 八 粥 】

沈从文的笔下有最馋人的腊八,“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对它,我原本是很轻视的。不就是一锅杂粮八宝粥嘛。直到放学以后,我让母亲也给我熬了一锅腊八粥,我才惊讶地发觉,糖的甜香,豆和米的糯香,白腾腾地顺着压力锅的气门跑出,果然滋滋地勾出了人的馋虫来。

在旧时困顿的冷冬里尝过一口热乎乎的腊八粥,从喉咙到肠胃,都被一股暖流妥帖地安慰好。尝一口用料饱满的腊八粥,仿佛也是在尝一口过冬的希望,腊八粥的用料越丰富,这冬过得越好。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图|清姑娘-摄

【 团 圆 饭 】

在老舍的笔下,丰盛的腊八也只是一个前奏,最值得热闹操办的,还是春节。“在除夕之前,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

读完这篇,极物君简直恨不得为春节摇旗呐喊,只想立刻穿越到过年的那几天,能放肆开怀地大吃一顿。

春节是新年的开始,也是旧年的告别,一桌团圆饭里,藏着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向往。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 春 酒 】

过了元宵,年景将要落幕,生活又要从悠闲的状态回拨到忙碌的状态。这时的一席春酒,正好为人们鼓鼓劲。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琦君笔下,喝过了春酒,新年才真正算到了尾声。在严冬里睡过一月,春日的生机就从一杯酒里绽放。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不同的时节催生了不同的食物,我们留意到时节的更替,自然也会珍惜不同时候的食物。其实,在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味觉的描写,让我们的舌头长久地惦念;而藏在食物里的人情味、烟火气,更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 父 亲 的 橘 子 】

幼时念书,念到《背影》一课,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当时只笑那位父亲的笨重,连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也做不好,读到橘子,又满口生津,心心念念要在下课的时候也到小卖部买两个来尝尝。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年岁渐长,再想起《背影》来,竟也像朱自清先生一样,让泪水模糊了眼。

中国人是很少说“我爱你”的,但每一份的惦念和爱意,都被放在食物里了。

火车临行前,父亲递来几个汁水饱满的橘子;秋风萧瑟时,母亲递来甘甜饱满的柿子。

一饮一食,都是无尽的牵挂。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 朋 友 的 罗 汉 豆 】

语文书的食物里,不仅埋着亲人的牵挂,还有乡邻间的淳朴友谊。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社戏》里几瓣罗汉豆,一炉沸汤,其实也没什么新奇。但迅哥儿却还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这一句“好”,说的是豆子,也说的是当年的情谊。令人怀念的,不仅是那一夜的豆,也是当年雀儿四飞的自由散漫,小伙伴齐心协力的互相掩护。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 家 庭 的 落 花 生 】

空口去讲大道理是很枯燥的,但如果把它放在花生里,它便也成了好消化的小零嘴了。在《落花生》里,许地山一家就曾经开过“花生收获节”。一家人围在茅亭里吃花生,一起讨论花生默默无闻的好品质。“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对于许多人来说,语文书是感受世界的启蒙之书。

初读时,被书中描写食物的本味牵引,在课堂上就已垂涎欲滴。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合卷细细品来,嘴上的酸甜苦辣,早已涓涓流入心底,化作四季变迁的物候、人情冷暖的味道。

这或许也是语文书中众多美食的魅力所在,教会我们吃,也教会我们思。

中国美食指南第一书,其实是语文课本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