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百四十二、口干、唇干、舌干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06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口干、唇干、舌干、舌卷

【治病策略】

1眼睛干是肝脏的津液不够,喉咙干是肾里面的津液不够,口唇干是脾内的津液不够,舌头干是心内的津液不够。

2唇干:脾津不足,淮山润脾脏;气不足,加黄芪补津液,甘味入土。内有瘀血也会唇口干燥者,瘀血阻滞,脾阳不能上升以化生津液也。

3阳明症的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

4口干不欲饮,皆为虚证:

1口干、咳嗽,用麦门冬;

2口干而渴,栝蒌根;

3口干,有血症,拉丝血、鼻衄等,生地黄;

4重病患者、老人口干,早上起来舌头转不过来,人参、茯苓、地黄证。

5上热口干:

1口臭、口干、心烦、舌边红,肝胆有热也。

2口干苔黄:上热无疑。

A如果是阳明大热,则全身都热,脚是热的,则白虎、承气汤证也。

B中焦痰湿而致上实下虚,症见上口干口渴,或喘或咳或烦或晕眩或面色黧黑,中见胸闷胸满或胃脘不舒但胃口不减,下见腰膝酸软或尿黄或便软或腹胀大等,方用木防己汤。

3口干时可以忍,此乃黄连阿胶汤证,若是口干得立刻喝水不能忍白虎汤证。

6肾经虚火:

1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晡益甚

2口干,有血症,拉丝血、鼻衄等,生地黄。

7脾经:

1脾经虚热——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

2脾经湿热——舌本作强,腮颊肿痛

8兼症:

1口干、咳嗽,用麦门冬;

2口干而渴,栝蒌根;

3重病患者、老人口干,早上起来舌头转不过来,人参、茯苓、地黄证。

4许多人早上起来会口苦、口干即肝脏无法把毒素处理解决而出现的证状,医疗即要我们用药以帮助肝解决问题的征兆。

5病人如果有表症,但是烦躁,尤其夜里嘴干,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辩证诊断】

1咽干口燥者,为气血冲逆,虚热之候,与口舌干燥不同。口舌干燥为胃中实热之候,因而舍舌而称咽干口燥,乃仅口咽中干燥也,此乃虚劳之证也。

2肾虚火会造成干燥综合症。肾主一身的水液:唾液、体液、阴道黏液、汗液、血液都是肾,包括白血病骨髓移植。干燥综合症的人就表现为全身的体液的干燥和缺乏。眼睛涩的不行,用人工泪液,晚上得上上闹钟,隔两个小时醒来一趟得滴眼睛;嘴干的就是吃饭得拿水往下送,但是唾液本身有保护牙齿的作用,这些人的牙齿最后都碎裂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全脱掉。还有就是表现为阴道的干燥,会出现性交障碍,性交痛或出血。(徐文兵)

3留饮致泻者有五:

1一其正固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虛不受补也。

2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

3三则口虽干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

4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上。

5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

4虚痨乃五脏俱虚:

1头目时眩,不能久视,为肝虚

2食减,或有微热,为脾虚

3精神惫倦,为心虚

4不能久坐及操作,为肾虚

5口干不欲饮,为肺虚

5、(1直中于寒,阳气衰微而敛缩,此冬令万物闭藏之象,脉必沉迟,或见下利清谷,口鼻气冷诸寒证。舌虽短缩而润泽

2邪传厥阴,内热消烁,津液干枯之象,舌敛束如荔枝,必然焦燥毫无津液。必烦满消渴之极,或唇焦口燥,身如枯柴。

6眼睛干是肝脏的津液不够,喉咙干是肾里面的津液不够,口唇干是脾内的津液不够,舌头干是心内的津液不够。

7燥而不渴是寒实。

8身重者,脾经上升则湿气化水而成汗溺,脾经不升故湿气停瘀而身重也。(除湿燥土。)如胃热极而身重,当清胃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口干者,脾阳上升,气蒸生津则口不干,脾经不升,口无津液故干。虽干却不思饮,与因燥而渴者不同。(温升脾阳,兼补中气。)

9口臭、口干、心烦、舌边红肝胆有热也。

10肾经虚火——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晡益甚。

111脾经虚热——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

2脾经湿热——舌本作强,腮颊肿痛

12许多人早上起来会口苦、口干即肝脏无法把毒素处理解决而出现的证状,医疗即要我们用药以帮助肝解决问题的征兆。

【辩证治则】

1《圆运动》关于消渴、小便不利的方剂归纳

2口干不欲饮,皆为虚证:

1口干、咳嗽,用麦门冬;

2口干而渴,栝蒌根;

3口干,有血症,拉丝血、鼻衄等,生地黄;

4重病患者、老人口干,早上起来舌头转不过来,人参、茯苓、地黄证。

3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饮者,胃中阴液枯也。宜加减地黄汤 熟地三钱山药三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泽泻三钱 五味一钱元参三钱花粉三钱山茱萸三钱葛根三钱。

4、(1口中肿痛,兼见发渴饮水者,胃中火上冲也。宜时方甘露饮:天冬三钱麦冬三钱生地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茵陈三钱石斛三钱批杷叶去毛蜜炙,三钱甘草一钱.

2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饮者,胃中阴液枯也。宜加减地黄汤:熟地三钱山药三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泽泻三钱五味一钱元参三钱花粉三钱山茱萸三钱葛根三钱。

5病人如果有表症,但是烦躁,尤其夜里,嘴干,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6肝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特别口干、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腹满腹水更大。水并没有办法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乘肺)

7虚劳症咽干口燥、小腹急痛、遗精等,小建中汤。

8肝中风:

1肝为藏血之藏,而主一身之筋节,所谓中风者,亦血虚生风之类。

2肝藏血虚,则风动于上而头目瞤 ,此证仲师无方治,当用熟地以补血,潞参以补气,重用龙骨、牡蛎以镇之,其效至速,万不可疏风破气。

3结于胁下,两胁痛,行常伛,则血弱气尽,小柴胡汤证

4风胜则燥,燥气薄于脾藏则腹痛,食甘稍缓,故令人嗜甘,此「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之证也。

5风燥而血不养筋,故两臂不举,血虚于下,风胜于上,故舌本燥(《内经》肝中于风,嗌干)。风胜而气郁,故善太息。

6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

9腹满(甚而腹胀、腹大、腹水)、肠鸣没有下利反干结、口舌干燥,这是水在肠子与膜之间,可能会造成闭经等症状,都是己椒苈黄丸。

10关节疼痛无红肿,伴口干、舌红、脉滑,乃痰饮挟热所致,故用木防己汤治疗。

11小便不利,口干,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大便稀软,柴胡桂枝干姜汤。

12腹诊脐底动,按之坚痛,外证热肿、口舌干,肌肤枯燥者,为脾虚,用贞元汤(熟地10,炙甘草3,当归3)。

13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用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生姜大枣

14少阴病证具,同见口干舌燥,为虛阳外越之候,故虽燥而喜热饮。用白通汤通彻上下,顺接阴阳。

15忧伤肺,半夜不能睡觉、口干、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16口干

1口干不欲饮淤血

2口干时可以忍,此乃黄连阿胶汤证,若是口干得立刻喝水不能忍白虎汤证。

3口干苔黄:上热无疑。

A如果是阳明大热,则全身都热,脚是热的,则白虎、承气汤证也。

B中焦痰湿而致上实下虚,症见上口干口渴,或喘或咳或烦或晕眩或面色黧黑,中见胸闷胸满或胃脘不舒但胃口不减,下见腰膝酸软或尿黄或便软或腹胀大等,方用木防己汤。

4口干、干咳麦冬,补肺津液。

17但用水漱口,而不欲饮者,多是经脉中有瘀血,宜四物汤。加红花、血通、干漆、冰片、葱白、桃仁治之。

18口干:

(1)阴虚口干(血容量不足):生地、麦冬、天花粉。

(2)湿而口干(血液里的渗透压增高):比如浮肿的患者等。吃了盐之后口干,因为渗透压高了,而且盐吃多了人还肿,就是湿。半夏,佩兰更好。半夏是治疗湿引起的口干,不是阴虚口干。

(3)瘀血口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血液高凝、红细胞血小板积聚性增加,渗透压的增高,导致夜间渴

【辩证比较】

1、(1渴在三阴:太阴则咽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

2渴在三阳:太阳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阳明之渴用白虎汤者,以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已具,心烦渴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去半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2、(1黄芩汤:心下痞,腹拘急而下利,为热泻。本证之热,在于咽干、口苦。天行赤白痢疾,里急,腹痛,发热,脉数者,宜用此方。

2若心下痞硬颇甚,口舌干燥生苔,里急后重,窘迫,脉滑者,为大承气汤证。

3、(1温经汤:用于少阴病、阴虚证,气血虚寒,其症有手掌烦热(发烧)和口唇干燥,下腹膨胀或不快感。

2当归建中汤烦热,足温,咽口干燥,腹中刺痛。

3三物黄芩汤烦热,四肢烦热

4当归芍药散:不孕症,寒证,手掌烦热无口唇干燥

5肾气丸烦热,足心烦热,渴,脐下不仁。

4病在少阳,则口苦咽干;病在少阴,则口燥咽干。少阳病,其胆热甚,故口苦咽干;少阴病,其津液亏,故口燥咽干。

5、(1甘草干姜汤厥逆、口干;唾涎沫、尿频、遗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则为甘姜苓术汤(肾着汤),以从腰至脚重度发凉、尿频而量多为应用指征。

3甘草干姜汤加白术、人参则为人参汤,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后胃胀满、口中唾液积聚、尿频而量多、大便软溏等症状,而有手足冷者。

6口渴有热症寒症:先试之以水一盏,待须臾见病者额上及眼中润泽者,为渴。 若咽下冷水,忽然舌上火辣而干燥,手足振动似遇风寒者,为寒渴

7手足振动亦有寒热之分:

1热证,虽见手足振,但呈拘急不自由之状。

2寒证,则其振动无力,即所谓沉重之象,虽手摇,但有欲借凭扶之状。而且四逆汤证,腹皮松弛,似按熟瓜。虽偶见拘急者,然腹皮无力,腹底拘板,且腹胀而自觉空虚。

8、(1大凡白虎汤,通治阳明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苔干燥,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燥乱,日晡潮热,或阳毒发斑等证。亦当随证加人参而用之。

2白虎汤,兼骨节烦疼,气冲逆而作呕者,白虎加桂枝汤之证。

3若癫痫热证,血气冲逆,眼目赤热,或肝积迫于胁下,于白虎汤加黄连

9阳明病:

1栀子豉汤:脉浮而紧(非胃实热),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热在上,

2大承气汤:脉或沉迟(胃结实热),腹满而喘,胃中已成热结,而心下又有水气,故有腹满而喘、短气、身重,而无咽燥、口苦之象,热在肠胃,发热汗出不恶寒,有潮热潮热为胃实之候

3白虎汤:栀子豉汤症发渴时用白虎汤,以除其内热。

10小柴胡汤证,渴而不呕者,乃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之证。此渴是津亏之渴,非实热之渴。

11 桂枝汤加减:

1腹拘急时痛者,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2大实痛者,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

3拘紧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汤;

4心下痞硬拘挛者,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5渴而口干者,加瓜蒌根汤,栝蒌桂枝汤;

6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

7若心下满、小便不利,去桂加苓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经典回顾】 

口干不欲饮:

1、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2、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3、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口干、口渴:

1、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4、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口干燥:

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2、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5、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7、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8、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9、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10、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11、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唇干:

1、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家慧按:应为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2、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3、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4、盘盂问岐伯曰:大小便闭结不通,饮食辄吐,面赭唇焦,饮水亦呕,脉又沉伏,此何症也?岐伯曰:肾虚寒盛,阴格阳也。

舌干:

1、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2、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两臂不举,舌本燥,令人嗜甘。

4、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5、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7、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喝。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8、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舌卷:

1、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2、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4、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䯒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5、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内热口干:芦苇根、绿豆各5钱,加一碗水煮开,加适量冰糖,去芦根绿豆喝汤,日服两次,连服3天。生津润肺,降火解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