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牧悲歌(五千年的点滴)

 金色年华554 2022-01-06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李牧应该是最为朴实无华的一个,朴实到连太史公都没有专门为他做传,他的故事是收录在《廉颇蔺相如列转》里面,蹭人家的地方。

图片

李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是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的将领。当时他没有能够置身于波澜壮阔的七国争雄舞台,而是一直在和匈奴人较量,这要是在西汉,那他的战场就是C位。但这是战国,这个战场进入不了舞台的中心。

李牧干得不错,而且待遇也不错,因为要随时防备匈奴人入寇,赵王给了他充分的权力,包括人权和财权。他可以在自己的防区根据需要自行任命官吏,当地的税收也不用上交国库,都给他用,当做军费。如果是个心术不正的人,这是多么好的捞钱的机会啊。李牧可没有,他把钱花在了正确的地方,一要提高战士待遇,每天保证有肉吃;二要提高单兵素质和训练水平,加强军事训练。而且李牧很重视情报工作,烽火台常年有人值班,不敢懈怠;而且派人在匈奴人的活动区域打探情报,当间谍,匈奴人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

但是李牧并不急着跟匈奴人决战,他命令手下将士:“如果匈奴人来了,赶紧收拾东西,保护百姓退入关内,不要急着跟敌人交战,保住人和东西有功,随便出战者斩。”这个办法执行了好几年,仗没怎么打,但是人民生命财产也没什么损失。匈奴人觉得这个李牧没什么了不起的,胆小如鼠;连李牧自己手下的兵将都觉得这个主将整个儿一个窝囊废。赵王也觉得李牧这么做对不起自己对他的信任,派人去传旨,通报批评,但是李牧依然我行我素。赵王急了,这是真不拿我当回事儿啊,您挪挪窝吧,派其他人代替李牧。

请按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谢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

李牧的这个替代者倒是很勇敢,匈奴人来了就出去打。结果是没见打胜仗,将士伤亡不少,老百姓也饱受其害,人没了,钱也没了。到最后地的百姓都不敢出去工作讨生活了,一片凋敝。赵王一看,得了,还用李牧吧,虽然没有什么战果,起码保个平安。李牧一开始还泡病号,不愿意去,我发现他这个做法也很像白起。不过这会儿赵王急着用人,李牧也没有对抗到底,他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跟赵王说:“您要是还用我,我就还是那一套。”赵王说行啊,我就这个意思。

赵王是这个意思,李牧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等待机会,就像我在说王翦时说的,好的将领,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战的,要看准时机,抓住战机。王翦如此,李牧也是。匈奴人的特点是机动性很强,来去如风,想要对他们造成重大杀伤很难,所以必须等待时机,不能惊了他们。

李牧还是这套策略,匈奴又难受了,他们来就是为了抢东西,这又没得抢了,投资回报率又降到冰点。李牧手下的士兵也难受,每天吃好喝好的,就是不打仗,二十岁上下的大小伙子,精力没处发泄,而且血气方刚,战斗欲望很强;当时的人又要脸,不愿意光拿钱不出力。大伙一致要求李牧带我们出去打一仗,也让自己有机会立功,不白当回兵。

匈奴那边认为李牧胆小如鼠,慢慢地就疏于防备,这边群情激奋,战斗欲望强,士气达到顶点,这就跟当初米卢每到比赛登场前都给队员们放“热血强人”之类的电影一样,把人的即时战斗力调整到最大值。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带兵就出去了。

出去之后他也没盲目求战,而是接着给匈奴人上眼药,扔出去大批的牲畜和老百姓,匈奴人眼都蓝了,一看这机会,就跟老鼠看见老鼠夹子上的吃食一样,那还不来。李牧又假装战败往后跑,为了逼真,还丢下上千人不管(没办法,慈不掌兵),匈奴人一看有便宜,单于带着大队人马,就扑上来了。便宜就是当,他们一头撞进李牧的包围圈,被消灭十万多人。李牧乘胜追击,又消灭了东胡、林胡等等一批游牧部落。这一下就给匈奴人长了记性,之后十几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不过,如果没有廉颇因为对自己被强制退休不满,起内讧。可能李牧这辈子也就是一个优秀的边将,在史书上随便提一笔就完了。但是廉颇这一闹,自己跑了,他攻击的那个乐乘也跑了。就像斯大林大清洗给了崔可夫这批年轻将领上升的空间一样,赵国的军队出现真空,也给了李牧机会。李牧也抓住了,赵王派他带兵攻打燕国,拿下了武遂和方城。七年之后,他拿下的武遂又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将扈辙被杀,赵国损失十万军队。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刚刚恢复一点儿元气,又遭受重创。但这个时候,李牧在C位闪亮登场。

图片

    赵王派李牧带兵抗秦,李牧带着人马在宜安附近和秦军对峙,他又拿出收拾匈奴人的老办法,坚守不出,等待战机。这回跟长平之战不一样,赵军是主场作战,耗得起。秦军耗不起,补给线太长。秦将桓齮决定引诱赵军出战,他带兵攻打肥下,想来个调虎离山,把赵军引诱出来决战。

“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桓齮当然没机会读到这句诗,但是他想把李牧当风景看,自己真的成了李牧的风景。李牧将计就计,你不是走了吗?我也出战,但我不去援救肥下,不能被你牵着鼻子走,我牵你的鼻子。他直接带兵攻打秦军大本营。秦军跟当年的匈奴人一样,看赵军不敢出战,也放松了警惕。李牧出其不意,消灭了留守的秦军,缴获了大量秦军的辎重。这就逼着桓齮不得不回师救援自己的营盘,否则就得饿死。这下子他完全被李牧掌握了,李牧半路设伏,几乎全歼秦军,桓齮带着自己的几个亲兵跑了,不敢回国,跑到了燕国,换了个名字,叫做樊於期,下一段讲荆轲时还会提到他。李牧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也不知道是荣耀还是魔咒,得到这个封号也等于得到了不能善终的结局。

三年之后,秦军再次攻赵,这回是南北两路进军,秦王嬴政算准了赵国能够对抗秦军的只有一个李牧,你只能顾一边,那边你就管不了了。赵国呢,刚刚遭受了天灾,粮食减产,后勤保障不力,赵王要求李牧必须速战速决。看着眼熟吗?又是长平之战之前的情况,这回赵国的形势更加恶劣。

这样的形势让李牧擅长的坚守不出,等待战机的打法没条件实施了。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李牧证明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他也不是只会一手。这回李牧完全换了个打法,让秦军尝到运动战的苦头。他先不管南路的敌人,集中力量打败了北边的秦军,将其驱逐出境。然后立刻带兵,全力赶到南线战场,一点儿不耽误,倒是秦军听说北线已经溃败,未战先怯,没等人打,自己就跑了。按照《史记》记载,进攻南线的不是秦国本国的军队,而是当时为秦国当卫星仆从国的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如果是这样,他们不战而退就比较好解释了。

您看,同样是后勤补给不力,不能打持久战。廉颇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不顾国情,不断收缩防线,坚守不出;而李牧的表现堪称完美,给什么料都能做出一桌好菜。当然,这两战的规模确实不一样,也不太好作对比。但如果是李牧在指挥长平之战,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呢?可惜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虽然屡次败在李牧手下,但是秦国灭赵之心是不会死的。赵王迁七年,秦军再次攻赵,这回带兵的是王翦,赵国这边依旧是李牧带兵迎战。战国四大名将直接对决的时候并不多,这回是难得的一次,这次对决的结果是——不分胜负。李牧坚守,王翦寸步难进。看着是平手,考虑到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特别是王翦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从他灭楚时的表现来看,他是不会托大的,必然会带足够的兵力。所以硬件条件上必然是李牧处于下风,在这样的条件下,李牧能维持一个平手,说明他的表现是优于王翦的。

王翦拿李牧没办法,秦国只能使盘外招,也就是反间计,派间谍买通了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跟赵王说李牧要谋反。这届赵王就是一个糊涂车子,郭开说什么它信什么(用这个它是我故意的),直接派人替换李牧。李牧不干,他知道换了自己,赵国就彻底完了,爱国的情怀让他抗命,也让他送命。

按照《史记》记载,李牧因为抗命,被赵王抓住杀了。《战国策》的记载更为悲情一些,说李牧本来是个残疾人,右手发育畸形,很短。李牧回宫要见赵王,赵王不敢见他,派个韩仓打发他。给他一个何患无辞的欲加之罪,赐死他。李牧出了宫门,因为右臂短,不能挥剑自刎。他用嘴咬住剑尖,撞向宫门外的柱子,柱子倒撞剑柄,剑尖刺破咽喉,一代战神就此谢幕,给他陪葬的是整个儿赵国。

图片

从这些记载我发现,战场上神鬼莫测的李牧,在战场之外是一个忠直、质朴的汉子,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他战斗到底,可惜他的领导没让他遂愿。我觉得他可以说是战国四大名将当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超过了白起。而且要论将才,我认为李牧绝对不输于白起。这两个人很像。都是毕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胆寒;但是结局都是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却被后方的自己人算计送命。不同点在于,白起死后,秦国反而开启了统一的序幕;李牧之死就等于是宣告了赵国的末日。这两个人所处的年代相差不远,但是却没有机会交手,比个高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如果白起不被赐死,以他的年龄,还真有机会在战场上会会李牧,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只能让人喟然长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