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老师 梁德新 我国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创伤,教育界人才奇缺。二十世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文凭热。那时能够考上大学、中专学校读书的人因为招生人数少而受人羡慕。在1990年之前,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是每年約50万,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多。那时中专学校毕业生国家全部分配工作。有好些农村中学是中专师范生教初中。 我在梅县教师进修学校读书时,数学老师邓伟君(后任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长),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会安装电子管收音机。我读中学时会玩半导体收音机以后也学会安装电子管收音机。邓伟君老师与我兴趣相投而有交流。我的数学科较好,1984年毕业后邓伟君老师曾经向校长曾东生建议把我留校工作。曾东生校长曾对我谈及此亊,因诸多原此事没办成。至今我还怀念关心学生爱护人才的邓伟君老师。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的电子管收音机 语文老师梁迪凡20世纪50年代中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的语文功底厚,是个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他曾任中学教师,1978年在阳春师专(大专)任教。1980年调回家乡梅县,安排到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因为当时的梅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需要语文教师,曾几次向梅县教育局要他,因诸多原因没有调动成功。他教书认真负责,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組长。当时师范中专的语文教材超出当时高中的语文知识,有部分教材是那时大学语文一年级的知识。师范中专的语文教材是从基础的小学的拼音、字型结构学起。他传授的语文知识对我从事语文教学和业余写作很实用。他家在梅江区三角地是宗族文化爱好者,编写了《三角地上坪村梁氏族谱》。我退休后研究梁氏宗族文化,撰写《梁氏人文》时曾采访梁迪凡老师。我把采访他的照片收入我编写的《梁氏人文》书中。 2014年出版的《梁氏人文》 梁开华老师是右派复职老师,他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他家住梅州市三角地,我退休后还到他家几次。他传授的知识对我有作用。几年后,我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时,教育学、心理学是主科。 上述三位老师的印象较深。梁迪凡老师讲课时会穿插些故事和笶话,但是这些笶话与课堂知识有关。梁开华老师讲话声音大,在黑板书时字写得很大。讲书时内容深入浅出,我们能够领会。 我是老三届的中学生,师范中专华业后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到中学任教。数十年后,我还记得当年读中专时的老师们。他们文化知识和言行举止对我日后从事教学有影响。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夏鸥;校对:林诗晴; 策划:阿帆;责编:廖秋香;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知识和机遇改变了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和文学社辅导老师。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多家刊物(含网站)发表文章。对客家文化和地方民俗有研究,编著有《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8本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松口山歌故事《刘三妹的传说》传承人。在职期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在任《客家人》杂志编辑期间,曾参加文化梅州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中囯梁氏通书》再版编辑会等会议,有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文章在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主办的刊物发表。2009年退休后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为中共梅县党史研究室撰写地方党史,为市、县政协文史部门编书,到学校辅导学生写作,参加与自己知识有关的会议。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