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史:刘裕的托孤大臣徐羡之,没能力还走上废君弑主的道路

 思明居士 2022-01-06

徐羡之,字宗文,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晋时山东叫东海郡。徐羡之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司空。徐羡之的爷爷是东晋的左将军,父亲是上虞县令。算起来也是官宦之后了,史书上说他出身微寒,应该是和刘裕一样有共同的童年。刘裕的爷爷还是太守,到他父亲时就只做了郡功曹。

徐羡之没有什么学识,最后能混到大司空的位置,可见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他的成功,一个是吹牛逼厉害,另一个就是装逼很成功。“羡之为人沉默寡言,且喜怒不形于色。”至于为什么说他吹牛厉害,傅亮、蔡廓曾说过:“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荆州恒氏叛乱的时候,徐羡之一直是恒修的中兵参军。北府军将领刘牢之被恒氏所杀,北府军也被恒氏所掌控。投身北府军的刘裕,在随刘牢之平定孙恩叛乱时渐渐有了名声。恒修赏识刘裕,就把刘裕安排在了自己麾下也做了参军。就这样刘裕和徐羡之做了同僚,也许是两人都有共同点,父辈都还是做官,到自己这辈了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文章图片1

有了这些以后,两人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谢家成立的北府兵,可以说是南朝的最强战力了。北府兵的成名之战就是和前秦天王苻坚的淝水之战,以八万北府兵大败号称百万的前秦。恒氏虽接管了北府兵,却不能驾驭,于是恒氏只好分化北府兵。

由于恒氏对北府兵用的手段残酷,有压迫就会有反抗,一些北府兵的老资历就找了刘裕。大家商量准备起事,讨伐荆州恒氏。公元404年,刘裕带领旧北府兵开始讨伐恒氏,并成功攻取了首都建康。徐羡之早期做恒修的中军参军,刘裕打仗的能力,他也是很清楚的。

刘裕起兵讨伐恒氏,徐羡之也毫不犹豫的跟着刘裕一同起兵。刘裕这样的雄才霸主,早就看出来了徐羡之其实并没什么真才实学。作为好友的刘裕,给徐羡之安排了很多种工位,目的也是为了磨炼他。将来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跟了刘裕的徐羡之,从刘裕攻取建康时任职镇军参军,一直到刘裕北伐时做太尉咨议参军。从职位上来看,徐羡之他都不是正主。从时间上来看,刘裕起兵是公元404年,刘裕北伐是公元415年,也就是说徐羡之跟了刘裕以后就干了十几年的副手。

可能是刘裕觉得磨炼的也差不多了,在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才让他转正做了太尉左司马,留守建康,但还是担任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的副手。此时的刘穆之可是总揽整个朝廷大局的人。徐羡之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刘裕对他还是有很高的期望,不然不可能让他来做刘穆之的帮手。

文章图片2

刘裕攻破后秦,正准备继续北伐的时候,刘穆之病死了。后勤没有了刘穆之镇守,刘裕那还有心继续北伐,无奈只能快速返回建康。刘穆之死后,他的这个位置总要有个人来顶替,当时呼声最高的就是副手徐羡之。毕竟是在刘穆之身边打了那么久的下手了,很多事情办起来也顺手。

按正常的推理,也应该是这样,但刘裕想的却是要王弘来担任刘穆之的位置。王弘出身琅琊王氏,年少好学,很有学识。会稽王司马道子掌权的时候,知道王弘有才能,聘请王弘为自己的主簿。但是在谢晦的极力反驳下,说王弘虽有才,为人轻率张狂,稳重不如徐羡之。古时候有名气文人脾气都比较怪,刘裕也是考虑到徐羡之从他起兵就追随着自己了。而且也磨炼了十几年,也是该给个机会让他表现表现了。

干了十几年的副手,徐羡之终于算是翻身了,刘裕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杨尹。以前很多由刘穆之决断的大事,现在必须由刘裕决定,刘裕虽说把徐羡之扶正了,但还是不放心把所有的事交给他处理。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称帝,建立了刘宋。从刘裕起兵就开始追随的徐羡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混了个开国元勋的称号。刘宋朝廷分封他为南昌县公,进位尚书令、扬州刺史。

公元422年,徐羡之进位司空,也正是这一年。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病重,眼看就要一命呜呼的时候,刘裕找来了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作为托孤大臣的四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刘裕面前发誓一定会好好的辅佐新皇帝。

刘裕病逝以后,年仅16岁的太子刘义符登基为帝。刘裕算是老来得子了,40几岁才有了长子刘义符。那时候的人虽说都早熟,十六七岁也正是叛逆期。况且年纪轻轻的刘义符颇有武力,而且精通骑射。年少贪玩也属正常,但作为托孤大臣的徐羡之却不喜欢刘义符的作风。

手握重权的徐羡之也惹得宋少帝刘义符的反感,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当儿皇帝。所以皇帝和托孤大臣的矛盾就来了,无非就是权利的争夺。说刘义符残暴,动不动就杀人,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这应该是他四个托孤大臣想废黜皇帝而找的借口。

其实手握大权的徐羡之也想自立,可惜能力不够,他没那个能力去摆平刘姓诸王。在几人准备废黜刘义符的皇位时,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谁来继承皇位呢?最有能力和资格的就是刘裕的次子刘义真。

刘义真比哥哥刘义符小一岁,也就是十六七岁的样子,可刘义真和徐羡之不合。两人经常吵的不可开交,徐羡之担心刘义真登基后会找他算账。带着自己的私心,徐羡之和其他三位托孤大臣说刘义真比刘义符还残暴。几人最后的商量是让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来继承皇位。

事情虽然是商量好了,徐羡之也害怕朝中其他大臣反对刘义隆即位。要拥立次子刘义真,一不做二不休的徐羡之给刘义真编织了罪名外放到梁州府做参军。没多久又派人把刘义真给杀了,刘义真一死,废黜刘义符后,三子刘义隆就可以顺利登基了。

徐羡之随即召江州刺史王弘,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入京。几人一起进宫逼迫太后写下诏书,废黜刘义符,贬为营阳王,拥立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因为刘义符有武力,徐羡之担心刘义符会被其他皇室王爷的教唆下发动叛乱,暗中派人去杀了少帝刘义符。

即位后的宋文帝刘义隆始终没有忘记两个哥哥是怎么死的。上位之初就开始装傻,朝政大权都交由几人去处理。刘义隆以这样的方式成功的麻痹了徐羡之。正当徐羡之得意忘形的时候,刘义隆已经在暗中进行分化他们几个托孤大臣的权力和关系。

文章图片3

经过两年的布局和隐忍,宋文帝刘义隆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以废君弑主的罪名下诏逮捕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大势已去的徐羡之选择了在一个烧陶的土窑中自杀。另一个托孤大臣檀道济并没有躲过弑主的这一劫,当时没有杀他,是朝廷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另一个原因是檀道济领兵在外,刘义隆不敢过分的逼迫他。十年以后,檀道济一家还是被刘义隆斩尽杀绝。

徐羡之在刘宋王朝一路上升,也是宋武帝刘裕看在他多年来对自己忠心的份上。即是朋友,也是君臣,磨炼了他十几年,只是想让他帮助自己的子孙干点事。这家伙是相当不地道,刘裕才死了两年,就直接杀了刘裕两个儿子。

这也是刘裕给自己埋下的祸根,知道徐羡之无大才,还让他身居高位。这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他的能力也就打打下手还行。好在宋文帝刘义隆有能力,不然,刘宋江山在他那一辈就完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