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

 专家视点 2022-01-06

出身于平民之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范蠡,之所以能成为最善于明哲保身,而又名垂青史的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全在于他审时度势,深谙人性,通晓人情,低调做人,正确选择,举止有度。

一、身为草根一族,对时事政治了然于胸,正确选择自己的活动舞台

范蠡于公元前536年出生于楚国的宛地三户,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滔河乡。成长于楚平王兄弟争当皇帝及其儿子楚昭王执政时期,也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腐败堕落时期。楚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楚平王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五。他父亲楚共王当了31年皇帝后,于公元前560年去世,传位于大儿子楚康王。楚康王在位15年去世,传位于他的儿子楚郏敖,楚郏敖在位四年,就被他二叔子围杀掉了,自立为君,是为楚灵王。老三见此情景,立即逃到晋国躲起来。楚灵王看到老四老实,对他的权位构不成威胁,也就不理他了。看到老五弃疾还有点本事,就把他派到新打下的陈蔡地负责。而被消灭的原蔡国国王的儿子观从在逃到吴国后,想报仇,就假传其信给在晋国避难的老三子比。说“立即来蔡,有要事相商”。老三来了后,观从对他弟兄俩说明了情况。老三也正想当皇帝,于是就订立盟约,带兵返回郢都。先杀了楚灵王的太子子禄,然后就拥立了老三子比为楚初王。楚初王就封四弟子晰为令尹,封五弟为司马,算是对他俩的报答。但老五是带兵的人,有军权就有力量,他是想自己当皇帝,拥立老三只是权宜之计。于是他就先造舆论说楚灵王从外边组织了军队来夺权,又派人直接给老三说,老五也从陈蔡带兵回来要当皇帝,你的皇位怎么也保不住了,还是趁早了结吧,不要自取其辱了。老三老四这两个没有军权的老实人,就被吓得自杀了。楚平王就是这样以耍阴谋、施无赖的手段于公元前528年夺取了皇位。此时范蠡8岁。楚平王在位12年,正是范蠡的青少年时期。这里还要叙述一下楚灵王的情况。楚灵王得知老三与老五带兵来夺皇位,并且已经把他的太子杀了,就秘密乘船到了鄢城,但老百姓没人敢收留他。他独自在山中徘徊,直到饿得起不来了。一个叫申亥的人找到了饿昏在地的他,把他背回家中照顾。因为申亥的父亲在做地方官时,曾两次犯法,但楚灵王没杀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申亥才收留了楚灵王。但其毕竟饿昏的时间太长了,没几天,还是死了。楚平王虽然人品不咋地,但本事还是有的。以不正当手段当上皇帝后,便采取封赏功臣,抚慰民众,敦睦诸侯等多种措施,稳定政局,巩固政权,鼓励人们安居乐业。第二年便把未过门的儿媳妇占为己有。他本意是为了建立楚国与秦国的联盟,共同对付北方的劲敌晋国,而派费无忌去做楚秦联姻的。秦哀公便把他妹妹孟嬴让费无忌带回,与太子成亲。费无忌是个极其奸诈的小人,他见孟嬴美貌出众,就先行一步到皇宫,劝楚平王娶孟嬴为妃,楚平王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立即应允。随便找了一个齐女,冒充秦朝公主给了太子。由此为始,在费无忌的怂恿下,先是逼走太子建,后又杀了太子傅伍奢与其大儿子伍尚。伍子胥不得不逃到吴国,既是为了活命,也是为了复仇。楚平王在公元前516年去世后,他与孟嬴生的儿子接班,是为楚昭王。此时范蠡20岁,也是在这年与文种相识。楚昭王执政第二年,吴国军队就在伍子胥的带领下进攻楚国,吴楚之战一直打了十年,吴军终于攻入楚国首都郢城。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坟墓挖开,把其尸体狠狠地打了三百鞭,算是报了其杀害父兄之仇。

面对此种国内形势,有志有识,又无权无势的人,都在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宛地的县令文种,就是其一。他听说自己辖内有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叫范蠡,就派人去请。结果范蠡对着来人学狗叫。文种想,大才之人,必不同凡俗。于是就亲自去请。范蠡与其彻夜长谈,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了发展方向,确定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因为楚国实行的是仕途升迁世袭制,平民百姓是无缘于仕途的。他俩属于草根一族,在楚国没有发展空间。秦晋齐等大国人才济济,他们去了也没有竞争力,东南的吴越两个小国争斗正酣,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但伍子胥和伯嚭已经去了吴国,一个当了大将军,一个当上了太宰。并且还有大军事家孙武在那里,我们去了也没有多少发展空间。越国目前正需要人才,于是决定去越国发展。

二、深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正确的选择进退去留与得失取舍。

他的这个特长使其总能主导着自己的命运,有三点可以证明。

其一是当越王勾践听从了他的建议,去吴国给夫差当佣人,要他留守当宰相,管理国家,让文种陪同去受苦时。他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抚百姓,蠡不如种”。勾践于是决定让文种留守,带他去吴国忍辱受苦。他的这种不当位高权重的宰相,而去与勾践共患难的选择,就有利于加深与勾践的感情与信任,为以后的发展做好的铺垫。

其二是当其用二十年的时间,辅佐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勾践封其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时。他却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勾践不批准,并恩威并用道:“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意思是说,我正想与你共同治理国家,同享富贵呢?你怎么能离开我呢?你要是真的离开,我就杀了你!范蠡回答说“君行令,臣行意。”意思是说,你是君王,当然有权下命令用我和杀我,但我的决心已定了。于是就悄悄地带着家人,逃走了。他为什么要急流勇退,抛弃高官厚禄,选择做隐姓埋名的平民百姓呢?其远见卓识体现于他给老朋友文种的一封信中:“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对人性的认知深刻,思想境界高远,是其做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原因。而同时期离开楚国闯荡江湖并取得高官厚禄的伍子胥、伯嚭、文种等,都先后遭到了被杀的命运。

其三是他决定离开越王勾践,化名鸱夷子皮,年已68岁,决心泛舟五湖时。已经步入老年人之列的他,把自己清零,一切从头做起,学习务农经商。在太湖的小岛上,在海边的小渔村,都很快发家致富,大名远扬。齐王便请他任宰相,他当了三年后,喟然叹曰:“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向齐王辞职,归还相印。第三次散尽家财,离开齐都临淄,去了定陶。改名为陶朱公。组织村民耕地养畜,他转手倒卖,不久就又成了当地富豪。于公元前448年寿终正寝,享年88岁。这个年纪别说在平均寿命二三十岁的2400多年前,即使是现在,也属高寿了。

三、既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与发展变化结局,又能理智地选择面对现实,终成圆满。

这点主要表现在他处理儿子的事情上。他有三子,老大从小跟着他奔波创业,备尝艰辛,深知做人之难,挣钱不易。老二在故乡楚国成家立业。老三生于其富贵之时,正青春年少。不知什么原因,老二杀人了。范蠡说:“杀人当然要偿命,但作为有头有脸人物的儿子,总不能暴尸于街头吧!总得死得体面一些吧”于是拿出1000钿金子,让老三去楚国找其朋友庄生活动活动。老大态度坚决地要去,自谓:我是兄长,弟弟有难,理应我去。不让我去,我就自杀。他老婆也在旁边劝说:老大年龄大社会经验多,办事牢靠;老三年小,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我看还是让老大去吧。范蠡面对这场景,也就勉强同意了。并嘱咐老大,把金子如数交给庄生后,什么也不要说,静等结果就行。老大临走又多带了一点金子,以应不时之需。老大到楚国找到了庄生,送上金子,说明了来意后。庄生就说:“你回去等消息吧”老大看到庄生房屋破旧,生活清贫,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就又用所带的一些金子,贿赂皇帝身边的人。其实庄生乃高雅清高之士,深受楚王敬重。他进宫对楚王说,近来我国灾害不断,我夜观星相,显示需要君王行善禳灾。楚王于是就决定大赦天下。楚王身边收了礼的人,立即将此消息告诉了老大,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老大心想,我用这点钱就把事办成了,那一千钿金子不是白送了吗?不行,我得去要回来。于是就到庄生家辞行。说我并没回去,现在听说楚王大赦天下,二弟也快放出来了,我得回去了。庄生是何等高人,马上明白老大的心理。立即拿出金子,如数交给老大带回。庄生有被人戏弄了的烦恼,就到皇宫给楚王说,现在许多人都在传说,是你身边的人接受了范蠡的贿赂,说服你为放其儿子,才大赦天下的。楚王为洗清自己,就先杀了老二,再大赦天下。老大只有带着弟弟的头回家了。全家人都很悲伤,唯独范蠡平静淡然地说:“这个结果我早已料到,但又只能如此。我之所以一开始不让老大去,就是因为他从小跟着我,艰苦创业,深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看钱特别重。老三从小长在福窝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不缺钱花,所以看钱较轻。他去了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但我深知老大是爱较真的,若不让他去,真的自杀了,那不是还没救出一个儿子,反而搭进去一个儿子吗?所以我还是勉强同意让他去了。”由此可以看出,范蠡深知,不同层次的人是不能说服与沟通的。对低素质的人也不能仅靠说服教育来提高,只能让其在事实面前醒悟,在受到挫折与打击后提高。井蛙不可与之言海,夏蝉不可与之言冰。对低素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即使看不惯,也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不能强扳硬扭,迫使其改变与服从,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范蠡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范蠡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范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