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药处方与剂量的关系

 再现红尘111 2022-01-07

(一)

1964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医诊食管裂孔疝。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导滞。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服药3天,诸症均减。

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丸,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

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云:“你不知《伤寒论》116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烦逆。’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方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面又逐邪气之实。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追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而受到严重损伤。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今之患者,所以用半丸有效,3丸不效者,因患者已年近八旬,可谓正衰邪实,故稍增祛邪则正气受伤,正如《伤寒论》所云之'火邪虽微,内攻有力’耳。”余听后仍感疑信参半,不以为然。

(二)

1965年冬,尝治一患者,女,41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心力衰竭2年多,遍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查其浮肿尿少,胸腹积水,咳喘短气,不得平卧,心烦,心悸,身热口渴,舌质红绛,苔净,脉细疾促而无力。急邀某医诊治。云:此心肾阴虚。宜加减复脉汤养阴清热。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白芍12克,人参15克,阿胶10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元参15克。药进1剂,诸证加剧。

不得已,改邀李翰卿先生治之,云:治宜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服药2剂后,诸证大减,尿多肿减,呼吸微平。此时患者家属睹见所用之药剂量既小,药味又少。乃怒斥我云:“如此危重之疾,竟予些许小药,岂能治病!”不得已,乃以原方10倍量为方予之,服药2剂,诸症加剧,家属亦慌恐备至。

急求李翰卿先生再治,云:“原方原量可也,不必改动。”余遵嘱,再处: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药后诸症果减,患者家属云:“余只知重剂能挽危重证,实误也。”

(三)

尝治患者,苏XX,女,53岁。支气管哮喘合并喘息性支气管炎30余年。其始仅为遇见花粉、灰尘时喘咳发作。近2年来,诸症加剧,尤其是近七八个月以来,几乎昼夜时时俱喘,不得平卧,且饮食全废。医以中、西药物近万元,均不稍减。邀余诊治。查其除气短不足以息,整日端坐不得平卧外,并见指、趾、额、颏、耳壳均冷如冰,舌淡苔白,脉细而促。综合脉证,诊为心肾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兼水饮不化。治以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1克,茯苓1克,白术1克,白芍1.5克,人参1克,杏仁1克。服药2剂后,喘咳短气大减,并稍能平卧,微进饮食。

某医睹见药味、药量既少又小,颇有微辞。云:“前医所用诸方药物少者十五、六味,多者竟达30余味,所用药量轻者10克,重者竟达40克,然服后均无效果。此方药物仅仅6味,药量重者才1.5克,如此重疾,用此小药,岂能济事!”乃将原方药量增大10倍予之。4剂之后,诸症又明显加剧。

乃再邀余前往治之。余诊后,云:此病阴阳俱衰,阳虚为主,治疗之时只可微培阳气以助少火之生长,若以10倍之附子则成壮火而耗气损阴矣,故仍宜原方小量服之。服药1剂,果然诸症大减。1个月后,诸症消失而出院。

(四)

耿XX,女,50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7个昼夜。医予西药和中药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银翘白虎汤加减等治之不效。邀余诊治。查其神昏,二便失禁,舌苔薄白,舌质淡黯,肢厥脉微。综合脉症,诊为亡阳证:急处四逆汤。方:附子4克,干姜4克,炙甘草4克。服药1剂后,神清肢温,体温由38.9℃降到37.5℃。

某医目睹此状,云:此病如此之严重,反用微剂微量治之,岂能挽生命于顷刻之间,为了对病人负责任,必须用大方大剂治之。且人参大补元气,亦当加之。乃处:附子40克,干姜40克,人参40克,炙甘草10克。药进1剂后,是夜又见神昏肢厥,身热,体温39.8℃。

急邀余再次往诊。余云:“此病正虚邪实,只可以微药以助少火,不可以大剂以实壮火,否则邪盛正衰难挽矣。先宜三甲复脉以补阴敛阳,后宜四逆微量以助少火。”果愈。

其实,我们在临床过程中,经常遇见:

①先用小方小剂无效,而改用大方大剂后取效者。

②先用大方大剂无效,而改用小方小剂后取效者。

③先用大方大剂有害,而改用小方小剂后取效者。

④先用小方小剂无益而延误病期,而改用大方大剂后立起沉疴者。

⑤有原方不予改动无效,而加入一二味药后始效者。

⑥有原方不予改动有效,而加入一二味药后反无效者。

⑦有原方不予改动无效,而减一二味药后却取效者。

⑧有原方不予改动有效,而减一二味药后即无效者。

何故?细究其原因有四:即

①未适事为故。

②未求其属。

③未疏令气调。

④未适至其所。

然其最多见者为未适至其所也。

察《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适事为故”、“疏令气调”、“求其属也”的同时,又专文指出这些方法的应用必须适其至所,即既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

他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至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而奇之,远而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并在本篇和《五常政大论篇》中谆谆告诫说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尝治患者苗XX,男,55岁。胃脘胀痛,午后至夜间加重,稍遇冷或吃冷性食物则加剧。舌苔薄白,脉弦紧。余处以桂附理中汤加味治之。处方:附子6克,肉桂6克,党参6克,白术6克,苍术6克,干姜6克,木香6克,沉香6克,丁香6克。服药6剂,其效不著。

改请白清佐老先生治疗。云:此脾肾阳虚,寒湿中阻。治宜桂附理中汤加减,处方:黄芪15克,附子30克,肉桂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苍术15克,厚朴12克,沉香10克,毕澄茄10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小茴香12克。服药1剂,其证大减。

余知其状,乃请教白老先生。云:“你所用药力不及耳,必须大剂方可有效。余拜曰:治法对而药力不及亦难取效耳。谨记,谨记。”

患者刘XX,男,46岁。反复感冒5—6年。医有云气虚而予补益症反加重者,有云风寒予解表散寒而汗出难止者,有云风热予辛凉解表腹痛难止者,有云阴虚而予养阴痞满纳呆者。邀余诊治。查其症见全身酸困,头晕头胀,微咳、喷嚏,胸胁微满,舌苔白,脉沉缓。综合脉症,诊为肝郁脾虚,复感外邪,治以疏肝解表,佐以益气健脾。处以参苏饮加减为方。苏叶0.3克,党参0.2克,陈皮0.2克,枳壳0.2克,杏仁0.2克,茯苓0.1克,香附0.1克。

诸医见方,大加非议。有的药店见其量小,不愿售药,然因患者屡服诸药不效,坚持服药以试之,药店才勉强付与之。不意,竟一剂知,三剂已。患者问:为何5分钱之药得愈,而数百元之药竟不效反剧也?答曰:此病正虚邪微,补正则助邪,祛邪则伤正,故可以小量达其病所耳,过者剧,伤其正而不达病所也。

患者乔XX,女,50岁。右腿从臀至足麻木疼痛半年多。医诊坐骨神经痛。前医以药物封闭、按摩、针灸、中药治疗,诸症不减。邀余诊治。查其除疼痛麻木外,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弦紧。综合脉证,诊为风寒湿痹。予独活寄生汤方(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肉桂10克,茯苓10克,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2剂后,痛麻俱减。

因其本人及其爱人均知医,且其友人又多为外科医生或中医医生。认为既为风寒湿痹,何不再加祛风除湿之羌活以增加效力?乃于原方之中加入羌活10克。连服3剂,痛麻又剧。再求余治。云:羌活乃上半身引经之药,加之则药力反不得达其病之所在部位耳。宜去羌活为方。药后果然痛麻俱减。10剂后,诸症俱失而愈。

元参的功用有哪些?它的滋阴作用和生地有什么不同?

答:元参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功能养阴生津,泻火解毒,故适用于:①、温病热入营分,伤阴劫液,口渴烦热,夜寐不安,神昏等;②、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咯血潮热;③、虚火上炎或外感风热,咽喉肿痛;④、阴虚津枯,便秘;⑤、温热入营或血热发斑;⑥、温毒腮肿,咽喉肿痛;⑦、瘰疬、痰核、瘿瘤等。

元参、生地虽均为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品。但生地甘润滋养,可用于真阴亏耗之纯虚证,元参苦咸降泄,适宜于阴虚火盛之证,又元参有除烦软坚解毒之功,可用于瘰疬、痈肿、温毒腮肿,则为生地所不具等。

砂仁的功用有哪些?它的功用和白豆蔻有什么不同?

答:砂仁辛温芳香,归脾胃肾经。功能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安胎,适用于:①、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闷,腹胀食少;②、脾胃虚寒的腹痛泄泻及冷滑下利不禁;③、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此外,又因本品具有归肾固涩之功;故又可用于治疗遗精滑泄。

砂仁、白豆蔻两药功效近似,即均适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胸脘痞闷、腹胀食少、呕吐等,惟白豆蔻善于化湿而无固涩之力,故湿温或湿阻中焦者,多用白豆蔻,而脾胃虚寒兼有脾胃气滞的腹满泄泻则用砂仁,又砂仁能理气安胎,固精止泄,白豆蔻则无此种功效。

当归的功用有哪些?归身、归尾、全当归的功用有何不同?

答:当归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功能补血和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故适用于:①、血虚所致的头昏、目眩、心悸、乏力,脉细,以及血虚筋脉失养的腹痛、头痛,四肢筋脉拘挛疼痛;②、月经不调、月经涩少、痛经、经闭,为调经要药;③、瘀血阻滞的疼痛,癥瘕积聚,以及风湿痹痛、疮痈肿痛、跌打损伤;④、阴血虚少的肠燥便秘等。

其中的全当归养血和血,适用于血虚兼有血滞的证候;当归身善补血,故血虚者宜用当归身;归尾活血祛瘀,故瘀血阻滞者,宜用归尾。

瓜蒌的功用有哪些?瓜蒌壳、全瓜蒌、瓜蒌子的功用有什么不同?

答:瓜蒌入肺胃大肠经,功能清化热痰,宽胸散结,故适用于:①、痰热蕴结,咳痰黄稠,胸闷胸痛,以及肺痈,咳吐脓痰;②、痰热阻滞的胸膈满闷、疼痛及胸痹胸痛;③、肺痈、乳痈、肠痈,以及胸部热毒所致的缠腰火丹、疖肿;④、肠燥便结等。

其中瓜蒌皮善于宽中下气,清热化痰;瓜蒌仁润燥涤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兼具皮、仁两者之功效。

槟榔的功用有哪些?它的功用和大腹皮有什么不同?

答:槟榔辛苦温,入胃大肠经,功能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故适用于:①、多种肠内寄生虫,如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血吸虫,尤以驱杀绦虫、姜片虫的效果最好;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痢疾里急后重等;③、水肿腹胀,脚气疼痛。此外,还有化浊治疟,减轻常山所致恶心呕吐作用。

槟榔、大腹皮等两药中,一为果肉,一为果皮。其中大腹皮的功用有二:一为下气宽中;二为利水消肿,故适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和水湿外溢,周身水肿,小便不利之证。槟榔虽亦具有腹皮之功,但较腹皮为差。另外,槟榔有杀虫、消积之效,则为腹皮所不及,故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用腹皮;腹胀兼积或兼有肠寄生虫者,用槟榔。

车前子的功用有哪些?使用车前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车前子甘寒,入肝肾肺小肠经,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化痰止咳,故适用于:①、水肿小便不利;②、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沥涩痛;③、暑湿泄泻,小便不利;④、肝经风热或肝火上冲的目赤肿痛,翳膜遍睛,以及头晕头痛,耳鸣耳痛;⑤、痰热咳嗽。此外,还可用于下焦湿热之带下、尿浊等。

由于车前子含有粘质,性寒滑,故入煎剂时应布包,骨虚精滑及怀孕期间忌用。

三七的功用有哪些?为什么有的出血证应用三七时无效或反使出血加重?

答:三七甘微苦温,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故适用于:①、跌打损伤、瘀滞疼痛和痈肿疮疡;②、兼有瘀血的吐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尿血及创伤出血等。为一个活血止痛、止血的较好药物。但是由于它的性温、活血,故血热妄行和滑脱不禁的出血均应忌用,若误用此药治之,则会使出血更甚。

麻黄、桂枝、香薷、紫苏、细辛、薄荷、葛根等,各适用于什么原因的表证?为什么?

答:麻黄、桂枝、香薷、紫苏、细辛、薄荷、葛根等,虽然都是解表药,但是由于性味、归经等特性的不同,所以适应证也有一定差异。

其中麻黄,辛温,为肺经,开腠以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的头痛身痛,恶寒无汗者;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营卫失调,微有汗出,恶风,发热者;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祛暑化湿,适用于暑湿夹寒、头痛、恶寒发热、吐泻者。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辟秽祛暑,适用于暑湿秽浊犯胃或肝脾气郁,胸满,恶心呕吐证,其解表之功虽不如麻黄、香薷,但理气辟秽之功胜于麻黄、香薷,故表寒较重者宜用麻黄、香薷,气滞者宜用紫苏。

细辛辛温,归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适用于少阴外感及寒湿较重之证;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舒肝解郁,清解暑邪,适用于外感风热的发热无汗、头痛、咽喉疼痛,或气郁外感,胸闷肋痛,头痛头晕,或暑热外感,头晕发热,口渴者。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发汗解肌,适用于风寒外感,发热头痛兼项强者。

白芥子、旋覆花、桔梗、贝母、瓜蒌、桑白皮、葶苈子、百部等,各适用于什么原因的咳嗽?为什么?

答:由于百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贝母、桔梗、旋覆花、白芥子等的性味、功效不同,所以适应证也有一定差异。其中白芥子辛温,温肺化痰,利气散结,尤适用于寒痰壅滞,胸满肋痛之喘咳。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消痰行水,降逆,尤适用于痰涎壅肺,胸膈痞闷,痰多上逆之咳嗽或喘咳。桔梗苦辛平,开宣肺气化痰,尤适用于风热或风寒外客,肺气不宣,胸膈痞闷之咳嗽。

贝母有浙贝、川贝之分,川贝母苦甘微寒,清化热痰,兼有润肺之功,尤适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咳嗽;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善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

瓜蒌甘寒,清肺润燥,稀释稠痰,善用于肺热痰稠不易咳出之咳嗽。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适用于肺热痰多,喘逆咳嗽。葶苈子,苦辛大寒,泻肺平喘,适用于痰热壅滞,痰多,喘逆不能平卧之咳嗽,或兼一身面目浮肿之咳嗽。百部,甘平,润肺止咳,适用于新久咳嗽及肺劳咳嗽。

紫苏、生姜、薄荷、藿香、吴茱萸、丁香、代赭石、麝香、半夏、砂仁、

陈皮、竹茹等,各适用于什么原因的呕吐?为什么?

答:由于紫苏、生姜、薄荷、藿香、吴茱萸、丁香、代赭石、麝香,半夏、砂仁、陈皮、竹茹等性味、功效的不同,所以它们的适应证也不同。紫苏辛温芳香,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故适用于外受风寒、暑湿秽浊及鱼蟹毒所致的呕吐。

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故适用于外受风寒,胃寒及鱼蟹毒的呕吐。薄荷辛凉,疏肝解郁,清暑,故适用于肝气犯胃和暑邪犯胃的呕吐。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阻滞、胃气上逆的呕吐。

竹茹甘微寒,清化热痰,除烦止呕,适用于胃热和痰热互结的呕吐。藿香辛微温,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故适用于湿浊内阻,中气不运及暑邪犯胃的呕吐。砂仁辛温,温脾化湿,适用于湿阻中焦和脾胃气滞、寒湿犯胃的呕吐。

陈皮辛苦温,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适用于痰湿壅滞、脾胃气滞和寒邪犯胃的呕吐。麝香辛温,芳香辟秽,适用于秽浊犯胃的呕吐。吴茱萸辛苦热,温中降逆,适用于胃寒上逆或肝寒犯胃之呕吐。丁香辛温芳香,温中降逆,适用于胃寒或寒浊犯胃之呕吐。

与陈皮同一植株的药物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功用有何异同?

答:陈皮是芸香科植物橘树成熟果实的果皮,因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其中橘树的种子称橘核。成熟果实的最外层果皮称橘红。果皮内的筋称橘络。未成熟果实或青色果皮称青皮。橘树的叶片称橘叶。

其中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功能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于:①、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②、痰湿阻滞所致之胸膈满闷,气逆喘咳,痰多而稀;③、痰湿阻滞,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以及秽浊犯胃的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橘叶辛苦平,归肝经,尤善疏肝行气,消肿散结,治疗胁肋胀痛、乳房肿痛及乳核、乳痈,但无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之功。

橘核辛苦平,归肝经,善于行气,散结、止痛,治疗睾丸肿胀作痛、疝气肿痛及痛经、乳痈等,而无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之功。

橘红较陈皮燥湿化痰之功为胜,而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之功则差,常用于痰白量多,粘稠难咯者。

橘络苦平,归肝肺经,善于行气化痰通络,治疗痰滞经络的麻木、咳嗽、胸胁疼痛。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用于肝郁气滞的胸胁疼痛,乳房疼痛,痰核、乳痈、疝气及食滞不化,胃脘胀痛、肝脾肿大等。其较陈皮行气之功为胜,化痰醒脾之功为差。

实热便秘、血虚便秘、阳虚便秘、阴虚便秘等,各宜选用哪些药物?

答:便秘的原因很多,既有虚又有实。其中血虚肠燥便秘,宜选用养血润便之当归、生首乌、黑芝麻、火麻仁、桑椹子、生地、柏子仁等。

实热便秘,宜选用苦寒、咸寒攻下之大黄、芒硝、番泻叶、黑白丑;阴虚津枯的肠燥便秘,宜选用养阴润便之麦冬、生地、元参;肾阳虚衰,大肠不行的便秘,宜选用肉苁蓉、锁阳、硫黄、胡桃肉等。

在止血的药物中,哪些药具有活血止血作用?哪些药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哪些药具有收敛止血作用?哪些药具有温经止血作用?

答:出血的原因很多,既有虚又有实,既有寒又有热,因此止血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药物。其中具有活血作用的止血药,有蒲黄、三七、茜草、藕节、降香、花蕊石、郁金、大蓟、小蓟、血余炭。

具有凉血作用的止血药,有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旱莲草、地榆、槐角、生地、犀角、紫珠草;具有收敛作用的止血药,有仙鹤草、白及、棕榈炭、灶心土、侧柏叶、鸡冠花、五倍子,乌梅、赤石脂、乌贼骨、椿根皮、刺猬皮、儿茶、明矾;温经止血作用的药,有炮姜、艾叶炭、灶心土等。

当遇见下列原因引起的咳喘时,应分别采用哪些较为适合的药物?

①风寒外闭,②肺热壅盛,③肺中寒饮,④肾不纳气,⑤肺气虚衰,⑥肾水凌肺,⑦痰热壅滞。

答:咳喘的原因很多,其中风寒外闭的咳喘,治宜宣肺散寒,如麻黄、细辛等;肺热壅盛的咳喘,治宜清热泻火,如生石膏、知母、黄芩、芦根;寒饮蕴肺的咳喘,治宜温肺化饮,如半夏、细辛、干姜、白芥子。

肾不纳气的咳喘,治宜温肾纳气,如蛤蚧、补骨脂、五味子、胡桃肉;肺气虚衰的咳喘,治宜补益肺气,如黄芪、人参、党参、冬虫夏草;肾水凌肺的咳喘,治宜温阳化饮,如附子、肉桂、茯苓;痰热壅滞的咳喘,治宜清化痰热,如桑白皮、瓜蒌、葶苈子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