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落在乡间的传说和故事(三)| 卧云亭、白马堂、丰瑞堂的传说故事

 谦谦书生 2022-01-07

 | 刘秋阶

刘秋阶 ,笔名秋歌,1954年生于涟源县墈田乡塘湾里。当过农民、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安监员、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著有《友谊交响诗》《书信集》。点最上方 #斗笠山秋歌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本文4800余字 

民间故事和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娄底涟源等地叫“讲怕(白)话”、“扯谈经”、“扯乱弹”等等。

根据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漆凌云先生《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文学采录方法及原则的演进》论文的分析。民间故事的采录搜集整理共分为五个时期:

1、歌谣学运动时期

2、延安时期

3、建国初期

4、三套集成时期

5、大系出版工程时期

一九八六年,娄底地区乃至涟源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分别出版。

我搜集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等)基本上不在前四个时期已出版的作品之内。

  一、卧云亭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的清咸丰五年(1855年)7月,万宝坪磨子石洞冲湾16岁的邓起玉(1839-1916)带着三个桐叶粑粑作干粮,沿着湘(乡)-安(化)古道,从磨子石经清溪市再翻越大坳岭,过明镜井、蓝田、梅城去安化东坪茶叶店学徒。当时湘乡、安化交界之处的大坳这里山高林密、荒无人烟。因为步行劳累、又热又渴。他在大坳路旁的水塘中舀水喝后,随即在路边树下的青石板上睡去。醒来后,在与附近砍柴的山民的交谈中许下心愿:我刚才梦见自己发了财。若是以后真发了财,我一定要到这里修座茶亭,供过往客商歇息。他并请大坳总管庙的菩萨保佑。

图片

卧云亭北门,古石板路依稀可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安化东坪做茶叶生意发了财的富商邓起玉,不忘五十年前的承诺和自己的许愿,从安化东坪、湘乡、安化等地募捐巨资,并为首主修大坳凉亭。在湘乡,安化交界之处的荒山野岭大坳,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三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起了卧云亭。

一百多年来,先贤邓起玉的后人不忘前辈的业迹,数次捐款主修或参修古亭。当地村、村民也免费义务为过往行人烧茶送水,进行日常维护。古亭公益之风,至今延续。

图片

卧云亭南门,门前为湘安古石板路

图片

2019年2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卧云亭列入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讲述人:聂付如,男 (1949-    )初中文化,采矿工程师,原斗笠山镇安监站安监员。

退休干部采录人:刘秋阶,男(1954-         )高中文化,会计师,原涟源市斗笠山镇企业办秘书,退休干部。

采录时间:2006年12月15日

采录地点: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镇机关。

故事传承来源:讲述人父亲口头传承。其父亲原为卧云亭守亭人。

  二、一箩银子买不到一箩地  

清咸丰五年(1855年),湘军猛将、时任安徽提督萧庆衍将军准备在甘溪萧家马背塘建造“白马堂”。设计建房的座向左侧,有一户萧姓人家已建了一栋房子。萧庆衍将军当时帶领湘军贞中等营在江西与太平天国军激战,就委托堂弟、侄子与对方协商,意欲买下那块地基和房子。

最后出价高达一箩(筐)银子,买对方一箩(谷)地(湘乡水田计量单位,一箩谷田,指能收获一箩筐稻谷[约50斤]的田面积。当时每亩水田约为三肩[担]谷),但对方坚决不同意卖给萧庆衍家。萧庆衍将军及亲属也没有利用权势,强买或强夺对方的地。一百多年来,几户邻居,相安无事。留下了“提督萧将军,一箩银子买不到一箩地”的佳话。

图片

白马堂全貌,图中右下角当代建筑为邻居建房地。2017年摄

图片

古建修缮与现代建筑邻居

讲述人:萧连求,男 (1930-1996),初小文化,农民 。

采录时间:1993年2月5日釆录地点:湖南省涟源市甘溪乡甘溪冲

故事传承来源:讲述人父亲口头传承。

  三、精工细琢白马堂  

咸丰七年(1857年),安徽记名提督、湘军将领萧庆衍的白马堂建造时,每日匠人上百,工人上千,十个厨房厨师达一百多人,十口大锅煮饭。那米面物质,一船一船,从杨家滩的涟水码头卸下。银子用皮箩、物质用箩筐装好。从纯化、清溪的石板路上,每天十多担运往白马堂建筑工地,络绎不绝,煞是壮观。

白马堂建造建筑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歩。每日砌墙,只准砌五十块青砖,三十块土砖,砌筑一平,须用磨石将砖磨平再砌。木匠师傅雕刻一块雕花板,雕刻时间达三十多天。一个雕花灰塑窗户,首先由木匠用木条镶嵌,再刷山漆,然后再由雕塑工匠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鸡蛋清、瓦灰拌成的灰泥塑面,作成需要一百多天。

白马堂建造,前后竟达四年多。于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建成。

图片

古今交融,前为正在修缮白马堂槽门,后为精工雕琢的宝瓶、窗户、窗檐,历一百六十多年风雪雨霜而巍然耸立。

数十年后,当地的农民仍在忆起帮萧将军建白马堂,吃了几年饱饭。吃饱了饭,又得了铜钱,精工巧制成这百年督府,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扶贫济困吧。

讲述人:萧连求,男 (1930-1996),初小文化 ,农民 。

采录时间:1993年2月5日

釆录地点:湖南省涟源市甘溪乡甘溪冲

故事传承来源:讲述人父亲口头传承。

  四、四逆汤救堂叔  

民国初年,湖湘名医、甘溪丰瑞堂的萧琢如郞中的堂叔40多岁的时候得了便秘的毛病,找乡间郎中看病。郎中均认为他是上火所致,每次都是开通便润下的药来治疗,结果服药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连小便都受到影响,不通畅了。渐渐从小腹开始到胃部都胀起来,胸腔都能感觉到胀满,非常的难受。

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了,常常想要呕吐,连续服药治疗了几个月,仍然不见效果,反而病情日渐加重。给他看病的医生说这个病应该加大芒硝和大黄的剂量(苦寒泻下药),于是连续让他服了三剂药,结果病情更重,大小便都解不下来,卧床不起。

图片

甘溪萧家丰瑞堂

这时,萧琢如从长沙医馆回乡。听说堂叔病重后,急忙赶到堂叔家。看到堂叔面色灰暗,身体消瘦,舌苔厚而灰白,切脉沉迟而紧,卧床不起。

堂叔告诉萧琢如:“自从得了病,找了很多郎中看,治病的药方更换了好几次,但是都不见效,反而越来越厉害,现在我感觉要不行了!”然后,让家人把所有的药方都拿出来给萧琢如看。

萧琢如看后,吃惊的说:“这些药都用的不对,幸亏最后一次服用的芒硝和大黄还没有造成腹痛腹泻,不然今天就见不到你了,现在你已经非常危险了!”

堂叔惊骇不已说:“这些药怎么错的这样厉害!刚得病的时候,不但郎中认为我是上火所致,连我都认为自己是上火造成的,上火便秘服用芒硝和大黄,是对症下药才对,没有排泄下来,我还以为是药力不够呢。”

萧琢如解释道:“不是这样的,这些药和你的病症正好相反,给你看病的医生都没有诊断正确,更何况你自己的判断。今天我来了,你的病虽然危险,但是还有救。但是怕你不肯相信我,一旦别人议论你就会动摇,更换药方。所以不敢轻易的给你治疗。”

堂叔说:“我就快死了,别的医生的药我都试遍了,没有效果。今天你给我治病,无论什么药我都能接受,就是死了也不改变。”

于是萧琢如开了药方:“乌附一两五钱,北姜一两五钱,老生姜一两,粉甘草一两五钱。”

药方还没有写完,堂叔就有了异议:“这些药都是猛烈的热性药,药量又这样大,怎么吃的下?”

萧琢如道:“药吃下去你就知道了。”

药买回来后,嘱咐他的儿子用大罐放满水,一次煎好,去渣,放冷,分三次把药服下。但是,堂叔还是因为怀疑和害怕不敢一次喝完,到了夜里仅仅吃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呕吐的感觉少了许多,胸腹也舒服了一些,不太憋闷了,想吃一些稀粥。因为有了效果所以敢继续吃药了,当天把两剂药全都喝了下去。

到了第二天,呕吐的症状消除,胸腹进一步舒畅,有了食欲,要求喝粥,吃东西和正常人一样了。堂叔不再有任何怀疑,按照要求吃药,想要快一些治好病。

箫琢如想到堂叔的病根比较深,短期很难一下治好,长沙医馆不能没有人打理,于是在原来药方的基础上,又增加“半硫丸”二两,要求每日清晨用淡姜汤送下三钱,分三日服完。服药之后,萧琢如就回到了医馆。

回去后的第四日,天刚刚亮就有家乡人带信来,让他速回家,去堂叔家。刚进堂叔家门,堂叔就过来紧紧握住萧琢如的手,说:不要害怕,我叫你来是告诉你好消息的!自从你回去后,我先吃了三剂药,身体没有一点感觉到热,但是腹部舒服了许多,饭量增加,身体越来越舒服。除了喝汤药外,我将丸药分三次吞服,功效益著。第二天又如前,汤丸并进,丸药已经吃完了。今天天还没亮,腹部就开始响,有下解的感觉,我让儿子扶着我如厕,大小便都解出,先硬后溏,稠粘不断,顷刻约半桶,病立即就好了。所以急忙告诉你,让你放心。”

萧琢如留下和堂叔一起吃早饭,饭桌上,堂叔问萧琢如:“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之前吃的那些药为什么会没效果,反而加重病情。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有这样的神效?”

萧琢如说:“这里面的道理比较深奥,既然你想知道,那么我就试着解释一下。人的肠胃,就好像家里的排水沟,胸腹好像是正屋,你的病是因为内脏阳气虚弱,就好像是天寒地冻的冬季,深冬时节家里的排水沟被冻结,不能排水。如果要疏通就必须等待烈日当空,气温上升融化坚冰。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医生反而迷惑。所以你的病初期用的都是润下药,就好比在坚冰上继续浇水,反而冻得越来越厚,更加结实。最后大小便都堵住了,肚腹也满胀了。这个时候继续用芒硝和大黄这些苦寒的药,无异于雪上加霜,更加堵的严重,就像冰寒之气从水沟蔓延到了正屋。气向下的路线被堵塞,就会上行,所以就由肚腹而波及到胸隔,最后甚至咽喉都形成闭塞,导致常常要呕吐。这次,我给你使用大剂量的辛温药物,就是为了让阳光照射正屋,消融冰雪,疏通水沟,所以收效神速。”

堂叔惊叹道:“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萧琢如探脉后,继续使用“通脉四逆加人参汤”善后。一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堂叔笑着对萧琢如说:“之前的那场病,我差一点就死了,多亏了你救了我,医术真神了。然而当时还有所怀疑,真是惭愧呀!”

萧琢如所用的药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汤”。从此,萧琢如“一张单方救堂叔”的杏林佳话就在湘乡流传下来。

图片

萧琢如(1857-1927年)字伯章,湘乡纯化四十二都甘溪丰瑞堂人(今涟源市斗笠山镇丰瑞村)湖湘名医,子承父业,在乡间、长沙、水口山矿务局等地行医五十多年。有中医学经典《遁园医案》传世。本医案已收录于该著作中。

讲述人:萧连求 男 (1930-1996)初小文化,农民。

采录时间:1994年7月25日

釆录地点:湖南省涟源市甘溪乡甘溪冲

故事传承来源:讲述人父亲口头传承。此故事在甘溪萧家、秀溪萧家、涧溪萧家等地流传甚广。

  五、干(读gān)干朗瓜(现代故事)  

我是禾管甘棠的一个农村妇女,一九九八年,我去广东打工。去时带了三百多元钱,在娄底坐上火车后,买了汽水、瓜子、水果等零食,摆在茶几上。呷着零食,喝着饮料,听着火车汽笛声、运行声好像在呼唤“喔……,广东广西、广东广西、广东广西、广东广西……”当火车加速时,那运行声音更加好听:“喔……,七块八块、七块八块、七块八块、七块八块……”听着这美妙的声音,想着每天能在广东赚七块八块钱。我非常惬意的一路顺畅的到了广州。

我到广东后,因为年龄较大,学历低,半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工作。带来的钱也花得所剩无几。冇得办法,只得买张火车票返回家里。我回乡坐火车时,茶几上别说饮料零食,连呷饭都成了问题。这时,只听到那火车汽笛、运行声,让人恼火:“嗤……,干干朗瓜、干干朗瓜、干干朗瓜、干干朗瓜……”(干干朗瓜,涟源方言,意思是把钱花得精光。

转述人:吴应龙,男 (1963-    ),高中文化 ,会计师,斗笠山镇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室干部。

采录时间:2003年5月10日

本文部分照片来自于微信网络,在此谨致谢忱,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1年12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