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世友考郭兴福:8个将军编一个班,练好这个班才算本事

 兵说 2022-01-07

作者:慎独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除了统一编制、装备外,还有训练的科学化、正规化。以往,我军强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到了和平时期,无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就要在实战化训练中摸爬滚打,摔打部队。要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除了学习苏联红军的训法外,我军也注重在指战员中发掘组训人才。

【正在训练中的解放军官兵】

1961年,12军军长李德生到部队视察时,在100团2连发现,有一名基层干部站在队伍前面,身材高大挺拔,腰里别着手枪与红旗,口令响亮,动作干练。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个个如小老虎一般,战术动作迅猛到位。

李德生感到这个基层干部是个人才,叫过来一问,原来是2连的副连长郭兴福。李德生在其他部队时就感到,各部队训练的水平参差不齐,还严重脱离实战,正所谓“跑起来一条线,趴下一大片”“进攻满地跑,防御没事干”。他看了郭兴福的组训很好,决定在2连进行教学组训试验,让郭兴福与其他两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干部任教练班长。郭兴福教小组战术,军作训参谋宋文皋教班战术,师作训参谋吴亚东教单兵战术。三个人每人带一个班,一边训练,一边摸索教学大纲。

【郭兴福指导战士进行射击训练】

几个月后,李德生与12军的其他首长检验了三个班的训练成果,大家公认郭兴福教得最好!但李德生仍不知足,让郭兴福要注意向实战靠近。有一天,他让郭兴福带着2连官兵先跑个6公里,然后翻3座山头,而且要到达地图上的指定地点。

当郭兴福带着战士们到达后,发现首长们都在等着他们了。李德生随即命令2连进行实弹射击,结果全连的射击成绩很不好。此后,郭兴福专门挑雨天等恶劣天气训练,让战士们找到实战的感觉。在12军首长们的督促指导下,郭兴福的训练方法越来越完善。为了总结好训练方法,郭兴福自己写教学笔记,他的笔记分发给12军其他的班排长,大家都反映,郭兴福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大家将郭兴福的训练方法称为“郭兴福教学法”。

首长机关知道郭兴福的事迹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让郭兴福在军区首长面前汇报表演,军区首长非常认可“郭兴福教学法”,并号召全区学习。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找到郭兴福,想看一看这个郭兴福有什么本事。只听郭兴福对着战士们喊:“占领地形由下而上,出枪由下而上,观察抬头由下而上。”口令简单易懂,细想之下却很有道理。许世友听了很有兴趣,但还不满足,准备亲自考一考郭兴福。

他认为,让郭兴福带战士训练不算什么难度,他特意挑了8位将军编成一个班,交给了郭兴福,说要把这8位将军练好了,这才是你郭兴福的本事。

大家都为郭兴福捏了一把汗,这些将军不仅是首长,年纪也都不小了,又都是久经沙场的,如果不拿出点真本事,老将们怎会信服?

几个小时下来,将军们被郭兴福练得汗流浃背,对郭兴福的口令可谓是令行禁止,好像回到了刚刚参军时的年纪。许世友问这几位将军,大家说:“到了他手下就身不由己了,一个个情况逼得你不练不行,仿佛不知不觉进入了战场。”听了大家的回答,许世友非常高兴,决心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郭兴福练兵连环画】

“郭兴福教学法”很快传到了总部,被推广到全军学习,各部队都认为郭兴福的教学法实用、贴近实战,不仅可以应用在步兵训练,装甲兵、炮兵等也适用。当全军热火朝天开展大练兵时,又提出在全军开展大比武,全军的训练热情又增加了热度。作为最早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军区,在许世友的强力推动下更是练得如火如荼。许世友还嫌不够劲,要亲自下部队检查训练情况。

【许世友老当益壮】

一次视察郭兴福练兵,他发现模拟敌人阵地的训练设施太过简单了,只是一条壕沟、一个地堡。他脸色很不好,说:“这是谁搞的阵地,他肯定没打过仗,没流过血,我打了几十年仗,没见过这么简单的防御阵地。打莱阳,有子母堡,地堡前有五六道外壕,壕下面还有暗堡,壕前有几道铁丝网。搞训练设置情况要接近实战,不然你糊弄了它,打仗是要流血、要丢性命的。”

说完,他带着检查组其他人,亲自用铁锹挖壕沟,增添子母堡,看起来与真实阵地一模一样,这才满意。他看见战士们在练习冲锋时,将手榴弹扔在战壕前,批评说壕外坡度45度,手榴弹扔在战壕前,会滚下来炸到自己人,下一步训练要加强投弹练习,手榴弹一定要扔进战壕里。

郭兴福听了许世友的话,很受感触。许世友又问了郭兴福几个问题,比如敌人阵地前有暗堡怎么办,有地雷怎么办?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沙场老将的战场经验,郭兴福一一回答,其他战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战士们能踊跃探讨战法,许世友非常满意。说到兴起,许世友还亲自演示刺杀、出枪等动作。

看着老将军身手如此矫健,战士们心悦诚服。许世友晚年还曾说:“我那时当司令员有3件宝:好八连、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还有就是郭兴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