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把皇帝拉下马!八旗旗主有多大权力?

 循迹晓讲 2022-01-07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赛艇队长

 润色:马戏团长

 编辑:马戏团长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提到八旗,可能各位想的都是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坐吃山空,反正不是什么好词儿。不过在批判他们之前,应该先把一件事搞明白,八旗是怎么来的。

今天,咱们就聊聊八旗是怎么形成的,它背后有什么复杂的利益关系。

八旗的起源跟满人发家是同一时间段,努尔哈赤把手下以300人为单位变成一个牛录,在牛录上设甲喇,在甲喇上设旗。

八旗铠甲

在初创阶段女真人只有两旗,努尔哈赤指挥的黄旗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指挥的黑旗,后来黑旗换了颜色变成蓝旗,这就是最早的正黄旗和正蓝旗。

没多久,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把哈达部的人马又编为一个旗,归自己长子褚英管辖,旗色为白色。在女真部落壮大的过程中,舒尔哈齐逐渐被排挤出核心阶层,他对这件事肯定是非常不满,想要另立门户,明朝那边也许以舒尔哈齐高官厚禄,努尔哈赤反复劝说但始终没能让亲弟弟浪子回头,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太祖爷下令剪除舒尔哈齐的羽翼,本人也被幽禁致死。

此后,舒尔哈齐的蓝旗人马被一分为二,一半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继承,另一半划归到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名下,代善的人马从蓝旗里脱离出来,成立一个新的红旗,自此四旗规模开始形成。

1615年,努尔哈赤的事业大步扩张,麾下军队已经有5、6万,人口也不下数十万,原本的四旗正式扩编为八旗。4个正旗,4个镶旗,其中正黄旗和镶黄旗归他管,剩下六个旗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几乎所有的满洲人口、军队、财富都被八旗囊括其中。

每个旗主在各旗中都有绝对权力,旗内的军队、官员也把旗主视为君王,他们首先要忠于旗主,然后追随旗主效忠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给旗主这么大权力呢?

努尔哈赤这个人比较有民主精神,他怕子孙里面出个败家子,上台之后瞎指挥,就把权力分给八旗主,制衡大汗的权力。比如选举,每一个接班人都必须从旗主中选举,一旦不能让大家满意,8个人开会投票就能把大汗选下去。再就是分配财富,每当有战争缴获,都会平均分成8份,每个旗主都领一份,回去以后再分给手下人。国家需要用钱,也是八旗分摊。

在《雍正王朝》里,就有八王议(逼)政(宫)的片段

只可惜太祖爷的美好幻想一天都没有实现过,从他去世起,旗主就开始争夺大位,最后掌握正白旗的皇太极成功登基,因为他手里兵力不多,算上他儿子豪格的也只有两个旗,所以在很长时间里,皇太极是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同坐受礼。

这又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列朝南而坐,共治国政,到了元旦,皇太极还得领着家里子侄,向年长的三位哥哥行拜贺大礼。

渔猎,游牧部落王朝早期都有类似的封建分权制度 图为皇太极画像

这里边代善是两个红旗的旗主,阿敏是镶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实力都不比皇太极差,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想把皇太极拿下立别人,觉得他正统性不够,太祖爷管的是两黄旗,你一个管白旗的也好意思即位?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换旗,当时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旗主是多铎和阿济格,哥俩都是没成年的半大孩子,皇太极欺负他们涉世未深,强行把两黄旗和两白旗进行对调,他跟豪格爷俩管正黄旗和镶黄旗,阿济格和多铎就管两白旗吧。

后来阿济格犯事,正白旗交给了多尔衮,这是题外话。不过旗下面的人口没有任何变动,原来这人是正白旗户口,现在是正黄旗户口了。这下皇太极才算有了正统性,位子能坐的稍微安稳点。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和硕礼烈亲王。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面对三大贝勒咄咄逼人,皇太极想尽了歪招,终于把他们分化瓦解,终于让大权有惊无险的落在自己手里,有这个前车之鉴,他也意识到了旗主权力太大对自己来说不是好事,于是在旗中设立都统,可以掌管旗里面的一切事物,还能跨旗上任,你是正红旗人,可以当镶红旗的都统,这样都统就不受旗主的掣肘,直接向皇帝负责。

因此从康熙后期开始,旗主就变成了空筒子王爷,在自己的旗里有很高的地位,但没啥权力,要是不当官,那就是个黄带子宗室,每个月领点自己的俸禄。

皇帝们一边架空旗主,一边把旗收到自己手里,自己当旗主,皇太极在收三大贝勒的时候,就把收上来的旗做了次混编,混编完自己带两黄旗,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让他的正白旗实力大涨,成为八旗中的扛把子。等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夺走正白旗的统治权,和两黄旗一起归属于皇帝直领,其他5个旗各有旗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三旗和下五旗。

所谓上三旗和下五旗,最大的区别就是上三旗旗主是皇帝,下五旗旗主是王公宗室,旗人的待遇都一样,绝对没有上三旗比下五旗高贵的说法。但这两种旗里的包衣奴隶待遇差别就比较大了,下五旗的包衣是伺候王公贵族的,只能做王府的府员,领王府的俸禄。

而上三旗包衣直接服侍皇帝,属于是国家公务员,而且很多人因为是跟皇上私交甚笃,混的比正身旗人还好,像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是正白旗包衣,他跟康熙皇帝差不了几岁,俩人是撒尿和泥放屁崩坑的交情。

 曹寅画像

康熙登基之后,把曹寅调到苏州和江宁任织造,专门给皇宫供应绸缎布匹,十足的肥缺,皇帝在位期间6次南巡,有4次都住在曹家,康熙末年江南制造出现亏空,其实就是曹寅贪污太狠作出来的,但皇帝不但没生气反而指示人从别处掏出几十万两银子补上窟窿,你就想俩人关系得好到啥程度。

那既然旗人待遇没什么区别,那为何还有把人从下五旗户口迁到上三旗的抬旗说法?

这是因为旗人对旗主有从属关系,哪怕是旗人一品大员,旗主要饭了,俩人见面一品大员也得给要饭的磕头,道光年间有个大学士叫松筠,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松筠突然请假,说旗主家有丧事得过去当差。

 松筠像 清·沈振麟绘《玉澜堂十五老臣像》

道光就很不乐意,多大事还比开会重要,派太监过去把他拉回来,结果太监到了旗主之府,发现松筠竟然脱了帽披麻戴孝跪在大门口迎来送往,太监跟他说赶紧回宫皇上找你,旗主竟表示这是我们旗里的事,我让手下的奴才给我干活,皇上管不着。

道光听到以后勃然大怒,一方面是因为祖宗之法是这么规定的,他真管不着,二是自己的堂堂大学士干这个,把朝廷的脸面往哪搁,当时就把松筠抬到上三旗,这才不用继续当孝子。

抬旗是出于皇上的面子考虑,上三旗以后皇帝是旗主,往后给皇帝办事没什么可丢人的,像皇帝选妃选完之后都把她抬进上三旗也是一个道理,要不然的话旗主家有什么事,必须得让妃子去一趟,那皇帝的脸面实在挂不住。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