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路问成人(14-12)

 经义工坊 2022-01-07

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成人是指通过接受教育,能够自觉修身,懂得礼义起码准则和为人基本原则,具备治世之道的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成人:心智健全、人格完备的社会人。
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生活年代早于孔子。
知:同“智”,有智慧。
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久要:要,约,穷困。长久处于穷困的处境中。
 
【译文】
子路问成人的问题。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成人’何必一定这样呢?见到利想到义的要求,危难之际能勇担使命,长久处于穷困处境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古时的“成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年龄时段划分,而是长大成人并能担当家庭、社会责任的标志。古时的“冠礼”就相当于后世的“成人礼”,是“士礼”中特别重要的礼仪。从形式上看,行“冠礼”之后就意味着成人;从实质上讲,则是具备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成人”的真实含义应该就是指经过礼乐教化,具有高尚品德和经世治国能力的社会人。 
“子路问成人”,孔子列举了四个例证。臧武仲很有智慧,孟公绰清心寡欲,卞庄子非常勇敢,冉求精通才艺,四个人各有所长。一个人即便将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这些长处集于一身,都还不够,还要用礼乐进行教化。礼用以修身,乐用以养心。经过礼乐的调理、熏陶,身心俱佳,再加上能力突出,品行完美,才算得上是“成人”。
孔子所在的时代正值礼崩乐坏,按照上述标准去要求确实难以达到,于是退而求其次。孔子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算得上是“成人”。孔子在论述某些观点时,时常采用这种“求其次”方式。如《论语·公冶长》:“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颜渊也曾问过“成人”的问题。《说苑·辨物》《孔子家语·颜渊》均载:“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颜渊问“成人之行”即成人应具备哪些行为表现?孔子回答说,成人能够通达人情天性、万事万物的规律,明白幽明、游气的渊源。这应该是“成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圣人”之境。在此又一次看到,孔子面对不同悟性的弟子给予不同的解答,因材施教的艺术随处可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