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新我《学书十要》之四

 黄俊俭书法 2022-01-07

八、要广泛吸收各种养料

我国书画史中有“书画同源”一说,就是说”字”与“画”的原始只是一样东西,字像画,画也像字,后来慢慢分家了。国画讲究“骨法用笔”(画六法之一),就是参用了书法笔意入画。国画理论中有“画通书法,画隐书显”一语,是说画中应显得书味比画意还浓厚才好,也可说画的用笔比造型更重要。书论中称赞钟繇的字像“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称赞王羲之的字像“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四句赞语把书的意境形象化了,四句也可画成四幅画。其他称书似画的赞语很多,无非称赞它们优美而有画意。还有称画家所写书作为“画家书”;称书家所作画幅为“书家画”,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别饶意趣了。这些说明书画虽已分家,还在相互吸收应用。因此,宋元以来名家多兼擅书画,兼取了两种艺术之长,获得了专擅一艺所不及的效果。这样谈,并非要学书的都兼擅国画,而是希望学书者能参酌一些画理是有好处的。比如,国画中的用笔有钩勒(有力的细线),有枯、润,有点、垛、皴、擦等,都是从书法用笔发展出来的,现在已有人参用入书了。又如,国画中的用墨(指粗大及成块的笔触)有破墨、泼墨,一笔中分浓淡等,都可用来丰富书法。

画法入书,最为接近,其他艺术也可入书。如唐代草书家张旭看了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杜甫有诗赞公孙大娘弟子之舞曰:"㸌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激越而美妙的律动,使他大为感动,并得到了启发,从此书艺大进。这是舞蹈入书的有名轶事。

以文学入画入书的还大有其人,现举二人:唐代有个叫王维的兼擅诗画,人家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他的诗里有画意,画里有了诗意。《书概》上说:“东坡诗如华严法界,文如万斛泉源,书亦颇得此意。”原来,宋代苏东坡对于诗、文、书、画都擅长,书中也就具有了文学意味。凡是具有文学意味、气息的字,都称为“有书卷气”;一般能有“书卷气”的宇,总是兼好诗文的写出来的。

还有兼搞刻印章的书画家,笔意中就容易产生了篆籀的遒劲或带有刀刻意味,这种遒劲和意味叫做“金石气”,也是美称。印论中也有可作借鉴的,如:“宁使刀不足,勿使刀有余",即是说使劲不可过头,须留有余地,用笔作书也可参考。

清代以来,有几个名家兼擅金石(即指刻印,刻印好的就叫金石家)、诗、书、画的,他们有时创作一件作品,能把四种艺术都用上,即作了画题了诗,又写上,又盖上自己刻的印,这四者合作看似分工,也互相影响,互相衬托,互相联系,尤其是画、印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相互滋养,自不待言了。


还有雕塑的造型美,戏剧演员的身段、神态、舞蹈美,音乐和歌唱的节奏美,小说的布局美等,只要我们善于揣摩,善于吸收,善于融会,也多多少少可资为书法养料之用。

还有像唐代怀素观看了夏天的云汉都似奇峰,因风动而起变化,态姿无穷,顿悟以为草书之师。宋代雷简夫午睡醒来,忽闻江瀑声,想其波涛翻腾逐奔之状,就起来作书,心中所想,尽出笔下。他们偶然被自然界的美妙动态和磅礴气势所激发,有感而化入草书,好比吸收了一注不小的营养,他们的善于揣摩应用,值得我们学习。

推而至于祖国伟大河山、城乡风物以及自然界的灵态万千,无一不可为我师资,只要我们有情善志,又善于攫取,心领意会,便能心手相应,将其影响及于笔下。

习字学书,有似培植果树。传统遗迹,好比种子;立志研习,好比生根培本;不断钻探、博取众长,好比随时施肥,枝叶渐茂。培基愈固,学养愈富,则其艺愈现,愈有开花结果之希望。

九、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研习“分布”

“写字有顺逆,有向背,有起伏,有轻重,有聚散,有刚柔,有燥湿,有疾徐,有疏密,有肥瘦,有浓淡,有连有断,有脱却,有承接,具此数者,方能成书。”这是前人对从写字到作书的要求,已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了。"习字"中已有参差要求,不过没有这么多而高。可是这里还可加上:“有大小,有方圆,有长短,有开合,有正奇,有巧拙,有收纵,有钝锐,有缓急,有抑扬,有屈伸”等,再加上:“有了矛盾(并不是一次把所有的矛盾统统用上),还得统一、贯气而自然”,才能达到分布的对立而又统一。

在美术上有:“参差而均衡”“变化而统一”“对比而调和"等原理,“参差”“变化”“对比”可以说都是制造矛盾,而“均衡”“统一”“调和“又都把矛盾加以联系和约束,这样相反相成,从而产生了美感。在音乐上利用了音阶的高低、音量的强弱及音程的长短和休止,一面制造变化,一面又赋予一个基调加以约束,这变化与约束,就构成了动听的节奏。写文章讲究有开有合而成章。可见,各种艺术都在应用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规律来达到它的艺术效果。如果我们作书也像写一般应用字一样,平铺直叙,千篇一律,不讲究分布,就没有了起伏节奏,就缺乏了动人的艺术性。

“分布法”是“分行布白”的简称,也有单称“布白”的,是写整篇书法的安排方法,故又叫“大章法”,是学书作书中的重要课题。“分行“较易理解,字数的多少与幅式的面积,先筹划一下,分几行写,才安排得舒适动看。“布白”呢,下面要多谈些了:在结体上讲(指一个字),是处理点画间的空隙;在整篇上讲,为留些不写的余地。再可以说:黑的点画与字是从白纸上没有点画与字的地方衬托出来的。如果没有了白,黑的点画与字就无从存在。因之又可说黑墨写了字,黑以外白的地方也是字,“布白”就是要把白的地方处理得好,也是一种艺术的经营。

“黑与白”的处理也可包括在“对立统一”之中,有人提出了”计白当黑“这句话。如果一张白纸上塞满了字,大家都会感到难看,就自然而然要求留些余地,即要求“布白”了。白的处理就是要搞好和黑的关系,到底怎样才适当?先得计划一下,我对“计白当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这句话对我们搞好对立统一,也是有帮助的。还可以联想到作一幅画,要讲究构图(也就是章法),也需要有虚处、空白处,有了虚可以衬实,有了虚与空白,还有可以透气的说法。上面说的”字塞满了纸",就是没有了透气处。有人用“雨夹雪” 一词来形容行、草书的参差布局,比较确切而耐人寻味。

本篇里说了不少对立字眼,并不是各占一半,前人曾提出用笔上的几种对立关系:


        十迟五急(缓多些,快少些)
        十曲五直(屈多些,伸少些)
        十藏五出(钝多些,锐少些)
        十起五伏(扬多些,抑少些)


所以要这样分些多少,是要写来到家些、丰富些、厚重些、有精神些。多少之间,还是要矛盾而统一,这对分布同样是有启发的。

还有对立的多少和空白的多少,要看写的幅式、体裁、内容以及用处等情况而定。有些用场尽有不必参差的,或须大空的,或尽可大直的。总之,分布既要有法则,也可灵活变化。(未完待续)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