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渔家傲·秋思》
2022-01-07 | 阅:  转:  |  分享 
  
边塞诗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王昌龄《出塞》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渔家傲范仲淹秋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他不仅是北宋
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1040年,曾带兵组织西北战线,抗击西夏。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
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词仅存五首。作者简介解题: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
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
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双调词就作于此时。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的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军中号角响起,四面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长烟直
上,落日低垂,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关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
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声多么悠扬,白霜满地,戍边的
人们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愁白了头发,流下了悲伤的泪水。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2、首句有什么作用
?“风景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衡阳雁去无留意”赏析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赏析。5、上片
写景,描写了边塞特有的秋景,描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6、“浊酒一杯家万里”赏析7、“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8、
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赏析。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10、主旨
赏析诗歌:首句有什么作用?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是边塞,“秋来”点明时间是秋天,“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
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风景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雁
去无留意;(天冷)(2)边声四起;(声杂)(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城孤)衡阳雁去无留意用典(雁去衡阳),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表面写雁,实则衬托雁去人却要坚守的无奈,
反衬边塞的异常苦寒。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吃紧,
“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
”的坚闭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军中号角响
起,四面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长烟直上,落日低垂,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关闭。上片写景,描写了边塞特有的秋景,描写这些景象有什
么作用?渲染了一派寒冷、荒凉的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对比悬殊,突显了对家乡、对亲人
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乡愁的。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虽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
国事未定、功业难成而无法回家,揭示了将士们的无奈心理。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燕然未勒归无计”引
用典故有什么作用?用《后汉书·窦融列传》所记,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取得巨大成功并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勒石燕
然),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怀家的矛盾心理。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内容上表现了
边地的苦寒,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们艰苦的生活,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结构上,为下文的“人不寐”做了铺垫。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浓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将军和士兵们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归而愁白了头发,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运用
互文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诗(
词)人情感“六看”法:一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二看作者: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
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风格。三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修辞或表现手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四看意象: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殊的含义。五看小序、注释:小序和注释常常交代了创作年代、创作缘由、进过或背景,注释还能帮助理解内容。
六看关键字词句:注意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字词或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具体做法是:通读全诗(词);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感。答题模式:这首诗(词)写了······表达了诗人(词人)······的情感。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