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楚明白读高中(一)

 般若觅 2022-01-07

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学习与读书能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来寻找高中阶段的学习目的。在初中阶段,我们很容易通过努力就能快速提升学习成绩,但到了高中却不行了,为什么哟?那是初中的考查主要知识型考试,知识很容易通过记忆手段就能达到要求,相当或稍高于以前解放初期的扫盲运动。但高中不一样,高中的难度大得多,记到知识与公式只最低要求,仅仅记到根本没用,碰上考试无所适从。高中更需要学各科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理科主要培养孩子看待世界、某一自然现有基本的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化学思维、生物思维,多角度地理解同一事物。提升一个人的自身素质,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举个例子:妈妈生下刚生下一宝宝,生男生女是概率问题、也是染色体组合,包含了数学与生物思维,宝宝吃的奶粉质量是化学思维。读了高中之后就能自觉地理解身边的一些生活问题,这些能力绝对不是靠记忆得来,是通过理解与训练得来的。

明白高中是学什么?

很多孩子初中成绩不错,一到高中立马就落下一大截,高一开始时觉得作业很少,老师讲得很简单,等到月考时,看到试卷直接蒙圈。那是他以为高中也跟初中一样,只要记到书本知识就行了,他以为高中老师也像初中老师天天管着你那几本作业本,放学还将你留下来死记硬背,高中老师根本不会像初中老师这样管,不是敬业不敬业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根本没有用。高中一开始就要明确,学到学科思想与思维方法才是高极目标,还不是最高目标。那什么是学科思想呢?比如化学的学科有质量守恒思维、电荷守恒思维、能量守恒、强弱规律、结构决定性质等,生物学科有进化思想等等。什么是思维方法呢?就是归纳、发散、抽象、形象、类比、等量替换等思维方法。

明白高中要怎么学?

高中该怎样学呢?首要问题要搞清评价一位高中生水平有哪些?

1、听懂水平:表现上课认真、能听得懂、理解得了老师上课讲得知识。下课后,完全置之脑后,完全记不清上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学生不去复习、记忆,这样的孩子,不出一个月,首先第一批次被刷下来。

2、复述水平:下课后会去复习,这可是初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哟,当然初中有些孩子是父母陪同下、实为监督才完成这一课,没有自身的自觉性,到了高中也很快就失效了。但他的复习目的仅仅停留在把重点划下记号,把它记住就结束。这远远没有上升到应该有的要求。

3、模仿水平:记到知识、简单理解了知识还是不够的,下面就要开始做题了,最先能做的题肯定是与老师课堂上讲过的例题类似的题目,怎么做、怎么想基本是模仿老师的思维套路。讲新课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也是这样一类的作业,难度不大,当然大过初中作业的。

4、思维水平:完成老师的课外作业之后,就要主动加压了,就要自己寻找一些围绕同一知识点却与书本的例题不一样的题目去做。这个时候就依赖孩子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自觉克服困难的品质密切相关了,这种作业是完全由学生自给的,在时间分配合理的情况下,多多益善,做得越多,经验就越多了。这些作业就开始体现孩子的天生素质了,勤奋少不了,但光靠勤奋就效率低下了。这些不同的作业可能跟书本的例题的思维方式就肯定不一样了,正向变逆向、发散变归纳、形象变抽象、比较与分析,类比与排除,同一个知识点,题目千变万化,随机应变。这个时候有些只靠勤奋的孩子立马感觉到难度,只好乖乖地选学文科了,因为他们的数学与物理十有八九惨不忍睹了。连家长都怀疑自己的孩子学习与老师教学水平了。这时候,也开始体现城乡差别了,这时候来自乡村中学的孩子明显更吃力,这不一定是老师的原因,因为生活在城市有很无形的影响是看不见的,尤其对语文学科的影响。

5、思想水平: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思维跟思想是一样,其实是不一样,当然不存谁包含谁,两者之间有交叉融合的部分。提炼思维与提升思想都是为了浓缩、为了简化,为了抓住事物最本质规律。通过大量做题训练,逐渐会从中发现抓住了学科思维,就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到了这个水平才开始初步接触高考题的题意与考查目标,这也为什么有些孩子高一、二年级属于中游水平,一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又好像高中没学过,以前的努力几乎打了水漂似的。因为到了高考题层次,这时候的题目都主要是要求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回头再看看教材,会发现书上的东西真得很简单,只掌握书本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用似的,的确是这种感觉,当然千万别把书本卖掉了。

6、素养水平:到这个时候,以前积累的或天生遗传的一些素养就开始成为获取高分的砝码,这个时候有些孩子开始走向自由,他有能力与水平达到了老师水平、甚至乎超越老师的水平。也有不少的孩子不注重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会让自己动弹不得,苦不堪言,进入综合训练后成绩始终就出不来,原因就是下面我要重点说的。也是从高一就要开始意识到并努力改正过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