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你是不是也特别爱我?

 彩虹糖包儿 2022-01-07

1.

早晨,女儿跟爸爸去超市买东西,这是昨晚他们约定好的,当时她很兴奋地跟我报备:“妈妈,爸爸说明天不下雨,我们一起去购物,你自己在家写作文吧…”。

我看着他牵着她的手,走出家门,步下台阶,小人儿一蹦一跳往前走,大人呢,也学着女儿的样子,一蹦一跳往前走,一人一次,一次一人,交替着就走远了。

想起刚刚出门前,我帮她穿外套,听到她嘀咕:“我真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我点她鼻子,“不是天天跟爸爸在一起啊,说的好像多久没见过一样。”却完全能够理解,这就是她的情绪,她的欢喜,她的毫不吝啬地表达和表白。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的确,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爸爸这个角色,在小朋友的教育中,在带给孩子快乐的感受上,在认知建立、自信心、独立性及社交技能的培养上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妈妈绝不能替代的。

2.

最深刻地意识到这种不同,是前段时间。

先生给小朋友听火影忍者的配乐,一边听,一边给她讲这段音乐对应的故事。讲漩涡鸣人没有爸爸妈妈,讲他的爸爸有一次出现在他的梦里,讲他打了爸爸一拳,讲他后来又抱着爸爸哭了…大概是这样的一段故事。

我看着他靠在卧室窗边的榻榻米上,把女儿抱在怀里,听着他温慢的语调,在讲到精彩部分的时候,有意识地夸张拔高,讲述着一些成人都不一定能弄明白的那些深重的话题。

心里想着,孩子虽不能够听明白,但看样子很喜欢,能安安静静地听着,偶尔还问几个问题互动,这也就够了。

脑中念头还没转过,就听到小朋友说:“爸爸,听这个音乐我想哭,你想哭吗?”

“为什么啊?”爸爸问。

“就是觉得难过。”

……

先生抬头看我一眼,眼神里有得意一闪而过。“闺女什么都懂。”这句我常常说给他听的话,他抽空悄悄还给我,这一出是因为刚开始听这个音乐的时候,我建议他换成勃拉姆斯来着。

再后来,他们换了另一首曲子,依然是《火影忍者》里的配乐,依然是娓娓道来地讲故事,间或问几个问题,大概是检测孩子有没有听懂,也或者是让她做一些思考和预测。两个人互动得津津有味。

这次讲到的是带土,是一个连连发动战争,目的却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永久和平的人。我听到先生说:他的眼睛有一个功能,就是让人进入幻觉里,他想让所有人都进入他的幻术里,然后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暴力,没有战争,也没有亲人的离开,在这里会永远和爱的人在一起,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

这么高难度的问题……

女儿摇头,说:“不好。”

“为什么?”语气中有诧异。

“因为这样他们就都被锁在那里面了,就出不来了啊。”

爸爸听了不止惊诧,还激动了,转头对我说,“看看女儿的理解力,'锁住’这个词太贴切了,我都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

其实,我们也讨论过这个话题,在几年前还没有小朋友的时候,这样深刻的主题,涉及到的是战争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自都有立场,站在这个角度大概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小朋友却一语道破天机——你看,在他们眼中,没要什么复杂的东西,那些大小背景、细枝末节,在他们那儿通通被忽略掉了,直指要害。

3.

而这一次讲故事,我看到了爸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那种更加平等地注视。他们对孩子的信任要远甚于妈妈们,或许我们都知道,爸爸是孩子的玩伴,但孩子何尝不是爸爸们的玩伴?他们给予了小朋友绝对的信任和平等,也让他们从中收获更多自信。

爸爸会带着她种花种草,弄的满手满脸的灰尘泥土。有一次外出回来,满屋子找不到人,却发现,俩人正在花园里剪月季,女儿拿着剪刀,按照爸爸的吩咐,指哪剪哪。

爸爸会带着她做家务,小小的人儿拿着抹布擦马桶圈,干的有模有样。

爸爸会带着她看《地球脉动》,一边讨论喝过雨水的仙人柱变得有多胖,一边露着白牙使劲儿乐。

爸爸会在孩子出了小状况的时候,用眼神制止我条件反射般的紧张,然后若无其事去处理……

我并非刻意去观察他们的相处,却每每不自觉感慨,爸爸在与女儿游戏时的快乐感觉,是我带不来的,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是我做不到的。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抚养和敏感上,和爸爸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他们在遇到伤害或难过时会更多地到妈妈怀抱中寻求安慰,但想玩的时候,却会更多地想到爸爸。

作为妈妈,或许我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了对孩子生活上情感上的无微不至,而爸爸们,脱开生活上的细碎,却能够给孩子更丰富的知识,更宽广的视野。

这些引导,或许只是出于自动自发,并没有怀抱什么目的,却在身体力行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小朋友们,让他们更自信、更大气、更勇敢,也更坚强。

这也是为什么,超现实主义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在小朋友中这样受欢迎。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

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不会掉下去)。

他敢跟大力士摔跤。

在运动会的比赛中,他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

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

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

他踢足球的技术一流,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

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爸爸啊,无所不能,像个超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许多许多的快乐。

爸爸们独立、自信、勇敢、智慧、进取、宽容,这些特征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会不自觉地影响他们,被他们所仿效。

4.

即便这样,依然有太多的家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相当大基数的爸爸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父亲缺位、丧偶式婚姻等一大串的专有名词,全部指向了这些爸爸们在教育中的不作为。很多人说,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照顾孩子是和爸爸没太大关系的,这是妈妈的责任。

而在古代,更是有“严父慈母”,“君子抱孙不抱子”等理念被代代相传,这固然有其历史原因,环境使然,却也的的确确被根深蒂固地刻到很多人脑子里。

很多爸爸会觉得,我努力赚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花很多钱让他们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在他们看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才是我的责任。所以,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指导学习等养育责任,全都应该落在妈妈的肩头。

但他们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多留些时间给他们,是多和他们聊天、游戏、讨论百科,是多和他们亲近,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他们更不知道,这样做不仅仅会让家庭关系失衡,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哈佛大学罗斯·派克博士在研究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时,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两个方向:亲密性、联结性和独立性、分离性,父亲角色对后者有着特别大的作用。而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则表明:与男性角色相处时间越多的孩子智商越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调查也显示,每天和爸爸相处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和爸爸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具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更开放、更独立,也更具有进取和冒险精神。

可见,相对于给孩子带来孩子优秀的品格、自身的独立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优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赚钱,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除了爸爸,妈妈们或许也应该改变观念,别再将养育的重任一肩独揽。

5.

文章还没写完,听到动静,出去购物的人回来了。

我推开书房的门,就看到小朋友一边爬着楼梯,一边举着一包袜子,跟我说:“妈妈,这是爸爸让帮你选的,你看,我选的小熊的,你喜欢吗?”

眼神亮晶晶。

作者:言君,姑娘三岁,成长在“妈妈”和“儿童文化服务者”双重职业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