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们都在忙着做总结,定目标。典型的目标像是:
年底盘点,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呢?不到10%。为什么定的目标总是无法实现呢?因为能实现的目标既要有清晰的终点,还要能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行动蓝图。 上面的目标我们可归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目标是关注结果的目标,比如赚100万,出一本书,减重20斤等,看重的是结果。这些结果在短期内无法达成。如果没有具体行动方案,走了几步后,得不到有效反馈,很容易放弃。 第二类目标关注的是行为,比如每天跑步,每天阅读,日更公众号等。这些事情做几次不难,当你动力高涨的时候,也能够在清单上把这类目标划掉。动机这个因素不稳定,就像哪吒的元神,当你要做坏事的时候他为你助力,要做好事时,他不一定及时出现。 比如跑步,有天下雪,你想,天好冷啊,一天不跑也不打紧,歇一天,明天再去。第二天,你会想,两天不跑也没什么影响,下周再去。 到了下周,心态就变成,下个月我一定要去跑步……铛铛铛铛,年底了。 一件短期看不到结果的事情,持续的理由可能就一两个,放弃的理由能装满了一卡车。 有好的办法来应对吗? 在达成目标的方法中,一个有启发的思路是丰田提出的「目标状态」。 目标状态=目标+系统 目标状态不等于目标,加上了状态二字后,意味着还会关注过程,关注系统的改善而不只是目标的达成。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进步方法,常说的目标管理,KPI导向是基于结果的方法。 如果目标是在奥运比赛中得第一名,那么目标状态就是提升自己的身体状态,训练方法,而达成目标只不过是改善系统的自然结果。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工作,无论多么重大的工作,完成后就不会空虚。因为系统的改进没有终点。就算拿到奥运冠军,你的身体素质,心态以及训练方法都有改善空间。 我们很容易掉到这个陷阱,拿过最多金牌的游泳运动员菲利普斯说:「真的,在每届奥运会后,我觉得我陷入了一种严重抑郁状态」,他还补充,「我不想再参加这项运动了……,我都不想再活下去了。」每一次达成目标却失去了方向,幸福也成了未来遥不可及的期盼。 把目标当作焦点时有个隐含假设,「一旦我达成了目标,我就会快乐」。这种心态,总是让你将幸福延迟到下一阶段。比如,「等我忙完这几天,拿到销售奖金后,我会……」,「等我书出版了,我会……」,「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后,我会……」 没有达成目标,我们不开心,而达成了目标,我们也不幸福。幸福生活依靠改进系统来达成,而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忽视系统。 目标跟系统的区别:
目标状态和目标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两种思维方式差别很大。以打乒乓球为例,结果导向将焦点放在得分上,比如我擦边得了一分,这种偶然事件,从结果来看是正向的。 过程导向是关注过程如何运行才能实现目标,如何通过训练姿势、速度,获得一个稳定的提升。过程导向对于擦边球记负分,因为这个过程不可控。 将目标状态用在个人成长中,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公式: 更好的我=项目+习惯 更好的我是想要达成的一种状态,而要达成这个状态,需要项目牵引,依靠习惯抵达。项目引导方向,习惯载我们前行。 将这个思路落地有这么三个步骤: 1.明确角色 可以从自我、关系和事业三个领域,为每个领域制定一个关键角色,比如进取者、父亲、行为设计师。 角色明确后,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做成什么样的事才符合这样的角色,让角色和行为名实相符?这些要实现的想法就是愿望,需要项目来支撑。 2.制定项目 项目是创造的基本单位,有助于达成愿望,满足SMART(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现实、有截止期限)要求。为了简化思考,我将项目缩小为90天可以实现的愿望。 比如设计师这个角色,可以制定这样的一个项目,90天内帮助30个人建立行动看板。 每天做什么具体的动作才能完成项目呢? 3.培养习惯 这就依赖习惯和行动清单。 总之,达成目标,不能只关注结果,而要通过控制过程来达成想要的结果。在进步日记本中,细化为下面四个层次:
进步日记本,7天体验营本周末(1月9号)开始 ,购买日记本可免费参加,一种不依赖意志力的进步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