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重关义院口

 新用户07932792 2022-01-07

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2022年1月5日《秦皇岛日报》

长城重关义院口

初冬的一场雪后,天气格外晴朗,气温明显回升,不想辜负这蓝天暖阳,于是去登向往已久的义院口长城。

义院口是海港区驻操营镇的一个村,秦青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一座座灰墙彩瓦的民居分布在石河两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为抵御外虏,在此修筑长城并派兵驻守,因此处两边山峰对峙,形成天然关口;从高处望去,又四面有山,仿佛一个大院子;加之朝廷希望驻军将士皆尽忠义,故取名义院口。

立于山脚下的“明长城——海港段”碑文,这样介绍义院口长城:“义院口长城最低处海拔152米,最高处海拔325米,垂直高差173米,全长28.3千米。义院口长城现存敌楼台11座,紧邻祖山国家森林公园。”义院口因两侧山峰较高、山势陡峭,中间又夹着奔腾不息的石河,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长城十大重要关口之一。

自古以来,义院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明朝为了巩固防线,更是屯以重兵。为了屯兵驻守,当时在义院口建有关城。据秦皇岛市长城学会郝三进秘书长考证,义院口原关城为砖石砌筑,城墙高二丈五尺、周长一百三十丈七尺,设东、西、南三门,现已毁损殆尽,仅存很少部分的残墙。

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将军率部在此征战,留下了很多历史遗存及传说典故。距我们最近的战争是抗日战争,这一带的长城沿线曾是中日两军对垒的主战场,有村民回忆,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义院口村都驻扎着不少日军。活跃于这一带的临榆县支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为牵制日军兵力,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做出了突出贡献。

登义院口长城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条向西南,目之所及有三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敌楼台和千余米垛口整齐的边墙。据说沿长城墙基登上海拔600多米的山巅,有一座著名的“顶尖楼”。因顶尖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前几年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连同一小段城墙马道,均被修葺一新,故成为野长城发烧友的打卡地。

“顶尖楼”是因楼的形状而得名还是因其建在高高的山尖上而得名不得而知,但自顶尖楼向南,能连上拿子峪的长城,却是我早想一探究竟的原因。反复研判了这条路径,只见长城扶摇而上,山道崎岖陡峭,背阴处的残存积雪尤令人望而生畏,怎么看攀爬难度都比较大。

为安全起见,我们选择向东北的另一条路径,决定自长城南边的山谷迂回攀登,至东部高峰,亲眼见证义院口长城与板厂峪长城的连接后折返,再沿长城下到口底的秦青公路边。寻着驴友留下的标志,在谷间兜兜转转,半小时后顺利登上两山之间的长城。这一段长城墙体坍塌严重,几座敌楼台都仅存基座,砌墙筑楼的砖石滚落得到处都是,让人看着很是心疼。长城已历经数百年风侵雨蚀,如果再得不到及时修缮,损毁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若干年后,再想一睹长城风采,恐怕就只能在影像资料中领略了。

沿长城墙基继续向东,一路攀高,经过两座均为东西各一门二窗、南北各三扇箭窗的敌楼,就到了目标中的东部山峰。登高望远,极目八方,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东南山下是板厂峪村,飞檐翘角、朱红明黄的板厂峪景区大门清晰可见;东北山上城墙蜿蜒,密集点缀其间的敌楼台巍然高耸,可能是为了借助刀削斧劈般的山脊,长城在此兜了个大大的“几”字弯,充分展现了长城的龙游之气和艺术之美;

西南山下是义院口村,石河和秦青公路像两条灵动的飘带在村中舞绕;西北群山连绵起伏,褐色山体与洁白残雪辉映,恰到好处地诠释了长城的雄伟磅礴与厚重沧桑。望长城内外,思华夏古今,在感叹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意志和毅力的同时,也骄傲泱泱中华五千年来不断的发展壮大。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从来就没有摧不垮的长城,唯有炎黄子孙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筑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就像今天的中国,在早已实现了关里关外大一统的基础上,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补充了能量后稍事休息,我们调头向西沿长城墙基回返。山脊上的路虽然起起伏伏,但整体比较好走,及至到了临近谷口的那个山头,再往下就很是陡峻了。那一段长城借助山势而修建,人工堆砌的石墙和自然形成的石崖融为一体,松动的碎石和巨大的岩石交叠,需手脚并用、稳扎稳打方可缓慢前行。幸亏我们选择了从沟谷上山的路径,不然如此陡坡,再加上近乎垂直的攀升,不仅十分消耗体力,也大大增加了危险性。

终于平稳地踏上了秦青公路路基。回眸山巅,为又一次圆满的野长城之旅而喜悦,为歪打正着的路径规划而得意;遥望顶尖楼,心中又有了下次再来的新规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