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上《自然》杂志封面,中国天眼再次立功,填补恒星演化空白?

 宇宙观察 2022-01-07

人类目前对于宇宙深空的观测主要依靠望远镜

比如前些时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及早已升空的哈勃望远镜,但这些采用大镜片的天文学设施,接收到的大部分都是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的图像,无法穿透星际尘埃等遮挡物,在可见光波段之外的射线它们是观测不到的。

这时就要依靠大型的射电望远镜了,它不受星系和星际尘埃云的阻挡,主要接收的是无线电波,可以捕捉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光。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的FAST天眼,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的球面口径达500米,灵敏度要比世界第二大望远镜高出2.5倍以上。自2020年1月11日正式运行以来,为科学家探索宇宙做出了许多贡献。

但它具体有哪些成果呢?

近日,科学家利用FAST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以此登上了英国《NATURE》杂志封面。

而《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此次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采用了团队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实现了塞曼效应的探测,成功测得了强度为 3.8±0.3 微高斯的高置信度星际磁场,将有助于解决恒星形成时的磁通量问题。

从物理演化的角度来看,恒星诞生在星际空间的稠密星云中,最初它们其实只是一群随意运动的高温等离子体。

当高温等离子体逐渐冷却并且速度慢下来时,自身的引力就可以吸收其他物质来跟自己融合成一团冷分子云,冷分子云在引力下会不断吸引周围物质加入自己,当它的密度超过临界值时,分子云就会向内坍缩,挤压自身,导致内部温度升高。

同时分子大部分都会自由落体在分子云的中心位置,使中心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在自身重力影响下,分子云不断坍缩并使内部升温,当温度达到足够引起核聚变时,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但从恒星演化的角度来看,分子云不仅会受自身重力影响,也会受磁场影响,恒星磁场标准模型认为,磁场带来的阻力会阻止分子云向内坍缩,并且分子云密度越大,磁通量也随之增加,磁场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分子云无法挤压内部进行升温加热,分子云自身的引力坍塌将和磁场开始对抗拉扯,整个过程将持续上千万年,直到最后引力战胜磁力时,恒星才能诞生,否者就永远是一团分子云。

此次FAST之所以能登上《NATURE》,就是因为我国科学家李菂带领的团队,用FAST获得了四百光年之外L1544分子云的磁场强度,而且获得的数据表明之前的理论存在错误,科学界原本以为分子云越靠内磁力越强,但FAST的观测表明磁力并没有随着分子云密度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恒星演化期间,并没有磁力的位置。

将磁力从早期恒星演化阶段剔除后,一团分子云在引力作用下形成恒星胚胎的速度,要比之前预计的快10倍左右,这也是我们宇宙中存在这么多恒星的直接原因,并且此时此刻还有新的恒星在源源不断的诞生。

除了填补恒星演化模型上的空白,在FAST此前还因为发现了许多新的脉冲星而被科学界所熟知,作为目前地球上口径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还有着寻找外星文明的使命,在超高灵敏度的优势下,如果宇宙中存在智慧文明信号,那么我国的FAST天眼就是最有可能发现它们的设备。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我国空间站光学实验舱的成功升空和共轨飞行,近地轨道的光学望远镜将与的地面的FAST射电望远镜强强联合,成为我国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利器,有关快速射电暴和脉冲星的秘密,也将被一个个解开。

总体来看

虽然射电望远镜不能直接成像,让人类领略到宇宙之美,但在星系尘埃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普通的光学望远镜是绝无可能看遍整个宇宙的,所以射电望远镜在未来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我国的FAST前途不可限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