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水顾盼的思絮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1-07

读书有感


秋水顾盼的思絮

——读安子诗集《乡村之恋》有感之

文/墨吟

图:《乡村之恋》插图之三


秋天是乡村收获的季节,也是游子思乡的季节。呵,目如“秋水”,顾盼生情,绵绵思絮犹如片片“秋叶”在“秋风”中飘飞,化作一行行独一无二的诗句。这些诗句,往往来自于诗人超常规的灵感,发人深省!

一、怎样理解“逃离秋天”?

逃离,决非逃跑、逃脱、逃命。逃离,这里包含着“避开不利于自己的环境”的意思。或许与逃亡、亡命之义相近吧。有一首名为《逃亡》的歌这样唱道:“孤单的想象,寂寞的逃亡,我想是偶尔难免沮丧。想离开,想躲起来,心里的期待,总是填不满。关于未来,只有自己明白,不想让心情被现实打败,一路开往最高那一座山。我看着山下千万的窗,谁不曾感到失望?就算会彷徨,也还要去闯。我站在靠近天的顶端,张开手全都释放。用月光取暖,给自己力量,才发现关于梦的答案,一直在自己手上。”我想这也是对“逃离”的诠释。

那么,既然对乡村如此眷恋,何以要逃离——逃离秋天,同时也逃离春天、夏天和冬天呢?

哦,我明白了。

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乡村的人,是无所谓眷恋的,如同生活在天堂的人不会眷恋天堂一样。只有离乡背井的人,才会对那块虽然贫瘠却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产生铭心刻骨的眷恋。

丰收的麦子玉米无法摆脱贫困的“轮回”,因为麦子玉米没有令人咋舌的出场费,即使收购价上涨十倍,每斤也不到一元钱。乡村的孩子若要实现梦想,只有华山一条道——逃离乡村,进城求学深造。与此同时,也就远离家乡的山山水水,远离乡情亲情,远离母亲呵护下的童年。每逢月色如洗的中秋夜回到村庄,如何不叫寻梦的人犹如一朵晚风中独自开放的花,吻遍村庄丰收的灯盏?如何不叫游子的思念汇成一片海洋?

我们的诗人安子,不就是这样一个“逃离秋天”的孩子吗?

二、怎样理解“透明的鸟鸣”?

提到鸟鸣,很自然就想起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我们分明听到了黄鹂的歌唱。可是安子却说鸟鸣“透明”,将听觉转换成了视觉。有这种可能吗?有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会故意选择喧闹的场所去看书。看着看着,喧闹声突然消失了,周围一下子透明起来,书中描绘的景象显现在眼前,听觉转换成了视觉。

“透明的鸟鸣”,道理也是一样。整个村庄也随之变得透明起来,透明的田野,透明的山水,透明的房舍,透明的太阳,透明的心灵。透明不等于没有颜色,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幅幅乡村画图,静谧而安详:

芦苇“扭动着纤细而苗条的腰身,手牵着手,在风中站成绿色的海洋”;

白菜“用欲滴的翠绿,托举着最大的风和最洁净的雨水,改变着秋天本质的颜色”;

大群大群的草“用绿色相互搀扶着赶路,它们多像低语着的火,从一颗心向另一颗心燃烧,蔓延”;

菊花“被西风吹瘦的十指,把秋天一层层打开,在城市和乡村,站成傲霜的风景”;

蒲公英“孤独的飞翔,一个又一个哀伤的词语,从秋天的眼睛里走出,空旷而深远”;

玉米“金色的皮肤,一直保持着透明的色泽,保持着想象中流动的芳香”;

棉花“仰起洁白的脸庞,迎接母亲递过的,饱含深情的手掌”;

一头牛“丈量着每一步泥土的距离,它将以跋涉的方式,走完一段最真实的路程”……

三、怎样评价乌鸦?

乌鸦因一身黑羽,曾以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被用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专指地主老财和资本家。又因其异样的叫声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把那些口无遮拦的人称之为乌鸦嘴。

然而人们应该知道《乌鸦喝水》的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是智慧之鸟。

人们也应该知道乌鸦反哺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意思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飞不动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母亲。

李时珍称乌鸦为“慈鸟”。

在安子笔下,乌鸦是“生性诡异的鸟,穿梭于生死之间的使者,目睹了诞生,亲历过死亡,无论身居何处,始终穿着亘古不变的衣裳”。

人们视乌鸦为不祥之物乃是误解。其实,乌鸦的嗅觉特别灵敏,在房前屋后飞过,能捕捉到临死之人散发出的气息,于是发出阵阵哀鸣。它是传递死亡信息的使者,它那异样的叫声,是挽歌,是哀乐。

人总是要死的,一个人从降生那天起,便与死亡结下不解之缘。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在《立论》一文中有过精辟的论述。(见附录)

所以安子对乌鸦发出这样的赞叹:“你用黑夜一样的沉默飞翔,梭织着命运寂静的风向,从我身边一掠而过那一瞬间,带给我死亡的消息”。

安子尚年轻,但他却能如此从容面对死亡,等待着乌鸦发送的信息。

安子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附录】

 

鲁迅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慌。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慌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安子回复】谢谢兄长,我引用了。

夏天点评】这篇读后感与前几篇不同,是换了一个角度,已不再从诗的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来诠释。学习了。

【墨吟回复是的,前几篇只是从诗的表面来分析,这一篇改换了一下样式,乃得益于你的大作《思念流淌成诗意的河》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