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智照护, 养老机构为啥不敢碰?

 乐康居 2022-01-08

亲人就在身边,他们却不认识了。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不少失智老人,他们大脑中的记忆如同手中的沙子,会顺着指缝偷偷溜走,他们还会变成不懂事的“老小孩”,脾气暴躁甚至动手打人。

在养老机构中,失智照护是养老照护中最难的版块,很多养老院不愿接手。是什么原因让养老院不愿意碰这块“烫手山芋”呢?养老机构的失智照护又应该何去何从?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

失智老人找养老院 要么太贵要么不收

家住朝阳区的马女士今年61岁,她85岁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在生活上半自理,能自己吃饭上厕所,洗澡也能自己动手,但需要有人帮忙。

每天早上4点多,老母亲就起床了,“她起来之后就会在屋里转悠,我睡觉浅,基本上也跟着一块就起来了。”

6点多吃完早饭,母亲就会反复要求出门,一刻都等不了,马女士不得不随便扒拉两口,带着老人到小区里去遛遛弯儿。

“老人的情绪更是时好时坏,有时候挺通情达理,有时候就突然急了,甚至开始骂骂咧咧,我们知道这是病,只能忍着,好声劝着。”

马女士有一个外孙女,可由于母亲的病情,只得让亲家照顾孩子,自己每周抽空过去看上一两眼。马女士的哥哥身体特别不好,根本指望不上照顾老人,所以照顾老母亲的重任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

自己都步入老年了,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饼干”,马女士照顾起年迈的母亲来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前一阵找到家政公司,给家里请个保姆,让自己轻松一点。可是保姆只来了一个礼拜,就提出辞职了,理由是太辛苦、睡不好、心累。

马女士想到了养老院,可是打听了一大圈,又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马女士先找到了离家最近的一个养老院,简单咨询后,养老院以人手紧张为由拒绝了她。后来有人偷偷告诉我,其实养老院就是找借口不想收,因为失智老人的照护太麻烦。马女士又让女儿在网上搜索,查到了几家专门收住失智老人的机构,好几家都反馈床位已满,“就算有床位我们也住不了啊,一个月一万多,真是负担不起啊。”母亲的退休金才4000多块钱,马女士自己的退休金也只有6000多,都加起来也不够。

最后,马女士还是无奈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

【调查】

养老院为啥不愿收?成本高风险大

记者走进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公办民营养老院,这里已入住40多位老人,他们大多都是自理、半自理或不自理的老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老院只能收轻度失智的老人,如果是中重度的,就会建议家属去专业的失智型养老院。“失智老人需要分区管理,我们没这个条件。”工作人员说,中重度的失智老人可能会出现狂躁、伤人等状况,所以不能让他们与非失智老人一起生活,养老院肯定会被投诉。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辟失智专区的成本比较高,不仅要单独辟出区域,还要对设施进行改造。“失智老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记忆里差,他们会经常记不住上厕所、记不住自己的房间号,要做专业的失智照护,硬件设置的改造需要投入一大笔成本。”工作人员曾经粗略测算过,相同面积的空间,做专业失智照护的投入成本是普通养老院的1.5倍。

在护理人员配备方面,一般的养老院按照1位护理员照顾3名老人的标准来设置,但是照护失智老人的护理员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标准。为了确保老人安全,即使在夜间,护理员也要每一小时巡视一次,睡不了整觉,精神压力特别大。

照护失智老人的风险也非常的高。海淀区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失智老人很有可能刚才还有说有笑,一会儿就又变糊涂了,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摔伤甚至自残等状况。“我们宁愿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也不接收失智老人。”这位负责人说,失能老人只是躺在床上无法自理,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即可,收费也比较高,护理员也相对轻松。但失智老人大多行动能力尚可,但精神上不可控,入院费差不多但风险高多了。

【探访】

有的养老院为何敢接“烫手山芋”

虽然有很多养老机构可能将失智老人拒之门外,但本市还有少数养老机构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打造了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的养老院。位于朝阳区的劲松老年家园就是北京成立最早的一家专门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养老机构,59张床位在开办半年的时候就已全部住满了。

在朝阳区东坝附近的长友养老院二期,这里有一栋刚刚投入试运行的认知症照料中心,这是目前本市面积最大的专业失智养老机构。记者日前来到这家照料中心,这里和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不同的是,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居然是一个圆形建筑。

“每个楼层都是环形的,有的认知症障碍老人会四处乱走,这个结构正好让他们一圈一圈走,不会走进死胡同,不会觉得自己走丢。”院长龚程介绍说。

跟着龚程院长走进照料中心,一层是餐厅和办公区域,二层和三层是失智老人的生活区域,让记者惊讶的是,6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居然只设置了122张床位,人均生活空间在50平方米左右。记者看到,外圈是老人的生活空间,内圈全部是活动空间。龚程解释,失智老人特别需要宽敞的空间,如果活动空间太小,他们会产生焦虑、徘徊和恐惧感。

房间的设置也别出心裁。记者发现,房间以单人间和两人间为主,每9至12个老人就会用组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就像一个大家庭,有餐厅、活动区、公共浴室、护理站等公共区域。龚程说,用“小组团大家庭”的理念将老人们组成小组,由护理员和康复师带领共同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失智老人们融合在一起,不让他们有被封闭、被隔离的感觉。

这里每个房间的设计也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的特点。

龚程介绍,每位老人床头墙壁的颜色、门口玻璃的花色都各不相同,可以帮助老人识别自己的房间和生活的组团;房间内的洗手间是完全开放的,因为失智老人想上厕所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观地看到马桶,否则他们会忘记。与此同时,照料中心还采用了电子围栏、动作捕捉等智能手段保障老人安全。

在房间外的走廊里,照料中心专门把活动区设计成老北京、老上海的特色,古老的钢琴、胡同四合院、石库门的窗、麻将桌等老物件随处可见。

“失智老人丧失了近期记忆,但是他们对远期的记忆保留了很多,这些老物件可以帮助他们触碰那些记忆。”平常,专业康复师还会借助乐器、玩具等康复手段,带领组团内的老人一起进行康复训练。

明知成本高、风险大,为何还要打造一个这么大体量的失智养老院?

龚程告诉记者,“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位失智老人,基本上有多少人就得用多少人,照护负担非常的大。”打造失智养老院的目的,也是家属从繁重的照护中解脱出来。

另外,目前社会和行业对失智老人的照护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吃药是对待失智老人的唯一办法,但其实空间环境的营造、人性化的服务会让这些老人延缓病情的进展,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体面,长友养老院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出尝试,提供一种全新的失智照护模式。

龚程坦言,打造机构的成本很高,也有经营上的压力,“但养老从来不能当作生意来做。”但龚程相信,失智老人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虽然目前的经营压力很大,但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

【声音】

失智照护不能光靠养老院

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专家、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蕊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会越来越多,但其实对于认知障碍这个领域,社会、家庭,甚至部分养老机构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家属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不专业,对养老机构又有顾虑,而机构本身收住失智老人也会有担心,就算是有机构愿意收,但一旦发生了纠纷或者危险,同样也担心责任问题。”王艳蕊认为,照护失智老人其实是需要

举全社会治理的,从政府的角度,可以考虑提高对这类老人意外保险的力度,“就像车险一样,只要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就会有一定赔付,让双方都踏实。”从社会的层面,对失智老人的照护绝不是养老院一家之为,一定是成体系的打造,从医院、社区、养老院到小区,都应当共同配合,为失智老人营造生活氛围。从家庭的角度,需要对认知障碍领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失智照护路径。

【补白】

北京民政今年提高失智老人补贴标准

为了鼓励养老机构收住失智老人,北京市民政局今年正式施行《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在补贴标准方面,养老机构收住失智老年人的补贴标准从原来每床每月500元提高到700元,鼓励养老机构收住失能失智老年人。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叶晓彦

声明:文章内容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或转载,如转载内容、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