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厂得名探究名字,不单纯是个符号,尤其是地名。地名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地名既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也记载着诸如社会变迁、民族兴衰等历史过程,地名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化石”。碱厂最早建堡于明成化三年(1476年),做为百年古镇,碱厂得名众说纷纭。 碱厂地名最早见于1450年明朝景泰元年,明朝官员王翱的奏章中:“……女真人张百夫、艾矢哈等拥众近边,欲寇碱厂……。” 一、碱厂,又称“堿厂”。“堿”同“碱”,据此,流行的说法是因为生产土堿而得名。根据:有人在二道河洗衣服,发现不用肥皂类的洗涤物,衣服自然会洗干净。于是推测,河水里有土堿。然而,此种情形只存在于二道河,其他河没有。追溯源头发现,二道河主要源于元宝山东面的山地,此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集土肥的源地。“土肥”,即天然肥料,俗称“草碳”。这种土土层深厚,颜色深黑,土中有腐殖的草木,而草木灰有去污渍的作用。这在解答二道河水可以自然清洁衣物的疑惑同时,否定了碱厂有土堿的说法。另外,在碱厂最兴盛的光绪时期,做为以商贸而兴起的商阜,50多家商号,未有以土堿为主的商品记录和以此闻名的老店。 “堿场”,也是碱厂的又一种说法,“场”本义人群集散的平地。据此,“堿场”的字面意思是因出产土堿而聚集人群之地,这似乎也没有证据可支持。 另外,以碱厂为名的地方并不唯一,小市镇有一碱厂堡,桓仁县有碱厂村,兴城市也有碱厂乡。百度搜一搜,泸州也有碱厂。 二、 “张其哈拉甸子”。近年来,这个既有点高大上,又似乎符合民族聚居地域的名字,渐渐流行起来。其根据:在旧蓝河峪乡新城子现存的明宪宗时期石碑碑文记载,“旧孤山城东北,沿河三十里有张其哈拉甸子。因增修六堡,移孤山城于张其哈拉甸子……”因此,人们认为沿河三十里,必是碱厂无疑。然,碱厂在孤山城之北,而非东北。古人做事是很严谨的,绝不会出现方位错误。而,沿河东北三十里,有另一处关隘——红土甸子。万历年间明朝巡边大员熊廷弼在《谨叙东夷疆起贡疏》提到张其哈拉甸子时说:“乃是一山峡,起孤山堡迤东北,而插入建地中二十五里,宽不逾数十丈,形如拗项瓠(弯脖瓜),有入无出,二傍皆高山峻壁,深林密青,向属建夷樵采,虽云捷径,西接碱厂三十里,东接叆阳五十里,并无立届起墩,且不通报道”。在此奏章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碱厂绝非张其哈拉甸子。至于张其哈拉甸子具体是哪儿,也有一说是现在东营坊的湖里村! 三、“加木禅”。这是碱厂名的又一个版本。根据一块门匾“加木禅门”。据说此匾悬挂于碱厂边门。加木禅为满语,碱厂是其谐音得名。然,明朝在前,清朝在后,也许满语“加木禅”反而是满族谐音碱厂而产生的外来词呢! 四、名字来由。地形地貌而得名。 根据:1、碱厂街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关帝庙,俗称大庙。建国后,此庙改造成学校。1975年,在扩建学校拆毁后殿时,发现一块石碑(高1.8米、宽0.8米、厚0.25米,砂石材质)上刻有“土兼 场”二字。前一个字是“土”字旁加“兼”,此字字典查不到。当时人们很困惑,这该是碱厂的地名,但这个名和碱厂相差十万八千里啊!二者似乎毫无关联啊! 笔者从汉字造字方法做了如下推测:这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为“土”声旁为“兼”,其字义为“兼有土的”,“场”平坦的空地。连在一起的意思是:一处还有土的平坦辽阔的空地。从句式来看,“有……还有……”前面“有”的为主,次要的为“还有”,那么,碱厂原来除了土地外还有什么是主要的呢?答案是水。碱厂很早以前的地貌该是水多于土! “八峰聚会,六水朝宗”的说法,告诉我们有六条河流从不同方向涌向碱厂,由此汇成一条河流。我们想象一下,在春秋两季的汛期时六条河流从八峰的山谷中多路而出,冲到碱厂的一片空阔地带后,没有了拘束,该是怎样的肆虐撒欢!它们将沟谷中的大量泥沙堆积在这里,然后心得意满的汇入太子河,翩然西去。洪水走后,肥沃的土地上,百草丰茂,鸥鸟云集,山间的野兽也会时时来觅食。水乡泽国,孕养着无数的生命。 人,来了。打猎,耕种。 东宁寺(东山寺),在六十年代开采石灰时发现几个岩洞。岩洞中曾出土了石锛、石剑、石箭头等磨制石器,还发现了兽骨、柴棒、石棺等。这些山洞都在距离现在平地十几米的半山处,说明那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为避水患和野兽的最安全之处。 “蹲堿场”。这是口语,音近。是一种狩猎行为。在描绘鄂伦春族人生活的小说《长长的乌拉银河》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地势宽平、河汊繁多、沼泽遍布、灌木丛生的地方,类似于“打围”“蹲坑”“迁杖子”的狩猎行为叫“蹲堿场”。在一片水生植物繁茂无边的原野中,零星的高地,栖息聚集的鸟类和动物相互争斗,静静的,一张网悄然在水中张开,一支利箭从茅草中伸出,一种生命的结束延续了另一种生命的繁衍。 五、碱厂堡的设立。 1467年据《全辽志和明世宗实录》记载:自抚顺以南四十里设清河堡,清河以南七十里设碱厂堡。这是一处军事要塞,选址利于防守。具体位置,就是现在废弃的老造纸厂一带。推究其原因,此处位于二道河、三道河之间;这里应该是那时的陆地高处。有了要塞,有了军队的护卫,人开始聚集。于是,在二道河对面,渐渐形成了市场,商号开始成立。而在今天的造纸厂向西,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渐渐有因建关门山水库迁移来的居民建房。之前,从造纸厂墙外一直到碱厂西街,都是一片低洼的河床野地,雨季时被水覆盖,旱季时也可以很容易打井得水,现在那里有个废弃的水泥蓄水罐就是供给造纸厂的。另外,在现在碱厂二中后面沿二道河的地名叫河洼;碱厂镇东一大片区域统称东大洼;现在九龙村斜对面有个村落叫赵家洼。以上地名说明碱厂无论是镇中心还是附近村落都曾处于河水浸灌的环境下。 从中可以推知5百年前的碱厂该是一处广阔无边的湖泽水乡。 六、碑刻发现 碑记有名曰:鹻场。查阅此字,——《说文解字》楯 shūn 【名】 栏杆的横木。兼,《说文》曰:“并也。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鹻:据此推测可以理解为围栏中一片草木茂盛之地。 据《辞源》: 鹻:积水潭,水蒸发后,留下的大片白色之物,可以用来洗衣。 鹻场:有诸多水塘的地方。水塘里,水多,则草木旺盛;水无,则留下一片可以洗衣的白雾状的凝结物。 “蹲堿场”,打猎行为可以理解通了。 “土”加“兼”,应该是当地人便于书写的异体字。 亿万年前,记录历史靠的是页岩,记录的方式是动植物的生命,有了这些生命,后来的人才能推知一星半点的史前世界;文明世界,记录历史靠的是文字,有了这些文字,我们今人才能印证文明发展的痕迹;科技世界,记录历史靠的是尊重历史的探究之心,有了探究之心,后来的人才能在超速发展的历程中,找到发展的节拍。 从以上种种资料的摘取,到实物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碱厂得名由于此地的地形地貌。 感谢启东一同探究,查找例证,共同得出定论。 查证:赵永顺 整理:赵希瑞 2020.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