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轿子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人文武汉 2022-01-08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

1906年汉口租界街头的轿子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两人小轿轿呈方形,前后各一人抬,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俗称“对班”三人抬谓之“丁拐”,四人抬谓之“四人大轿”八人抬谓之“八抬大轿”。民间迎娶多用四人抬因其装饰华丽,又称“花轿”。轿上扎彩绸,四个人抬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殷实人家接送贵客、医生多用二人抬小轿,又称“便轿”。唯有官员、富豪才乘八抬大轿。八抬大轿则于两大杠之两端各横加一小杠,每小杠二人抬。一般人家并不备轿,使用时到专营轿子租赁铺租用。

武昌东岳庙前的轿子

轿子外边的彩色装饰也因家庭条件而异,富有之家雇的轿子装饰得雍容华贵,贫寒之家雇的轿子就寒酸一些了。轿子铺不仅出租轿子,还有旗、伞、扇、大鼓(扁形,拴有带子可挎在肩上)等迎亲仪式所需用具,还可以代为联系扎彩铺租用各色彩绸,并由轿夫头代为约请组织轿夫、依仗队执事人员和吹鼓手。行进时由轿夫头指挥。

汉口开埠前后,古老的轿子在武汉三镇相当盛行,达官巨贾、医生出诊乃至娼妓出堂,都把以轿代步视为气派。武汉人有句俗话:形容一个人架子大,就说用八抬大轿去接你。轿行在汉口曾盛极一时:“舆夫上道便争先,吆喝行人避路边。两轿相逢呼左手,情形恰视两来船。”(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以轿代步行很盛行,为了规范管理,官府还专门批准设置了轿行和水旱轿码头。

洋人坐轿子

旧时结婚讲究新娘子坐花轿,因此,也就有了武汉话“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的歇后语。轿子铺的轿子只出租不出售。大凡迎亲的花轿条件好的都是一红两绿共三乘。新娘子坐上圆下方(意为“天地作合”、“天长地久”)的红花轿,娶亲太太、送亲太太迎娶时坐绿轿。家庭条件一般的,是一红一绿两乘,新娘子坐红花轿,娶亲太太去迎娶时坐轿子,回来时就得把绿花轿让给送亲太太坐。家庭条件最不济的也得有一乘新娘子坐的红轿。

轿子的类型虽有不同,但结构相似,分底座、宝盖、坐柜等几部分,轿身之左右、后三面有窗,前面开门,门挂有帘,唯装饰繁简不一。此外,二人抬则两轿杠缚于轿子两侧,前后各有一人抬。至民国初年,轿子已被排挤了,被人力车取代。

解放后,提倡婚事新办,婚礼简化了。后来,坐轿子改成坐小轿车了,甚至骑自行车、步行也可以了,坐轿子也就成为一些老人们的美好回忆。

改革开放以后,婚庆公司问世,娶媳妇、聘闺女礼仪找他们就行了。还有,在旅游项目中,有的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如在新洲区凤娃古寨就有婚庆习俗表演,那坐花轿也是经常少不了的一个项目,让女士坐在花轿里,头披着红盖头,享受着久违的不可言喻的快乐。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码头的搬运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