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 文 / 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
今天数字化背景下,为什么MBA的教育要有变化?原因就在于今天所处的时代,数字技术带来的战略、空间、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变化的,面临这些变化,所有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讲授的内容必然也要发生变化。
从变化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实践给予了全新的可能性和必须理解它的东西。因此,当今天商学教育去跟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实践互相交流,有些东西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基于过去的认知无法走到未来。
更新和迭代整个知识体系
我个人在教学过程当中很紧张的地方恰恰也在这里,我们很多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其实属于工业时代的背景,如果仅仅是强调整个知识系统的传授,有可能传授的只是过去的知识,可是今天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完全是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一个环境,以及该环境下他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比如有人问我“要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我回复,这个话题可能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来讨论,如果来到数字时代,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个主题,而是如何生态化。
如果基于过去的认知无法走到未来,其实有两件事情变得非常重要,第一件事情是整个知识系统的更新和迭代。
战略逻辑改变。在商学教育过程中,知识系统的更新和迭代其实是要更快的,因为企业的实践速度会更快。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你会发现战略认知框架就由传统的“竞争逻辑”走到了“共生逻辑”(见图1)。
过去4年多的时间,我跟廖建文老师沿着数字技术对战略的影响做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战略认知框架需要更新。
重构组织价值。过去在工业时代,企业是以竞争的逻辑作为底层逻辑,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在满足需求,所以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企业战略很重要的选择,但是来到数字时代,企业是创造顾客需求,这时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跟更多的伙伴创造新的价值,有更加好的成长空间。实际上,战略的底层认知框架就变了,比如在组织部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回答一个问题:数字技术对组织管理带来的挑战冲击和新的组织模式到底是什么?
我用了一个词叫“重构”(见图2)。在这个概念当中,你会发现在工业时代,企业要的效率是劳动效率,人的效率跟组织的效率,而这三个效率的得到实质都是“分”的概念,分权、分利、分工,总称为“责权利对等”。可是,当来到数字时代,组织在无限链接当中,除了组织内部的效率,它还必须得到组织外部的效率,我把它统称为“系统效率”。当企业内部跟组织外部获得效率的时候,必须要做协同,所以就有了由“分”到“合”的演进。
刷新领导力。从领导力的角度,为什么今天对领导力的要求之一是你要有能力去做刷新?因为今天更多的人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希望体验和感受生活,他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要创造一个有灵魂、有意义、有成效的工作场所。我在《激活组织》当中给到一个全新的领导角色的定义——布道者、设计者跟伙伴,也就是说,你能够带领大家在迷茫和困顿之中找到价值的方向,能够把梦想嵌入到产品,嵌入到组织制度,而且跟年轻人——你的组织成员之间,应该是伙伴关系,这就是领导力的刷新。
价值回归。从企业价值的视角来看,你就会发现企业实践告诉我们,今天必须做价值回归,价值回归本身解决的是伙伴关系、生活意义和共生进步。
我在很多场合介绍说,我自己对于企业的经营有最底层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既是我自己去做总裁的时候讨论的,也是我辅导企业时讨论的。
第一,人在生活中不是消费者而是生活者。所以,好的生意一定是生活解决方案,不是所谓产品解决方案;第二,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它不仅仅在商言商,还应该在商言社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技术本身是人类进化的合作者,你要更好地利用技术,让它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
实际上,今天看企业实践,在数字背景下,对于价值的理解,也回归到价值本身,而所有的这些改变,其实就意味着我们知识系统本身的更新和迭代。有了这些知识系统的更新和迭代,无论是战略逻辑改变,组织价值重构,领导力刷新,还是企业价值回归,其实都是希望你对于知识系统本身有一个更新迭代和变化的过程。
商学院教学的变与不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定会探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商学教育,探讨有关教师教学哪些变,哪些不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话题都被反复讨论。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大家认为我们的商学教育没有跟上今天案例解读中企业变化的步伐,甚至企业鲜活的实践案例,教学过程当中也没有很好去呼应和互动。
其实,这与提出的问题“怎么探讨教师教学,到底什么东西变,什么东西不变?”有关。谈谈个人观点。
● 关于“变”的关键词:开放、共享、互动
先来看变的部分,我用了三个关键词:开放、共享、互动。今天的MBA教学,我觉得它更需要去集合更多的技术,更多的可能性,让你的课程更具有丰富性和多元的展示效果。
我相信,今天商学教育的课程已经跟传统的不太一样,因为技术本身的开放度使得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内容纳入进来,但是对于教学本身来讲,它会更加强调怎么讨论互动,甚至线上线下如何去做交互。如果能够结合线上线下移动和各种数字技术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改观,甚至可以实现跨校、跨产业、跨地域,能够更多地组合这些教学资源。比如说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商学院,就有非常多的跨校、跨产业、跨地域的组合教学。当把这些更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我们也采用了开放、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老师跟业界之间有更广泛的互动和共享,这时,你就会发现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完全能够让教育和课程跟上这个时代,实现“实践互动”。
● 接受5个改变才能坚持不变
但是,回到教育本身和教师本身,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要确定它是不变的。在这个不变当中,我认为有5个东西需要大家去理解,可是这个理解我们先从变的角度去看,再来看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按照刚才所说的开放、共享和互动,对教师来讲,我们有5个改变不得不接受:
第一是课程设计。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教师讲授为主,现在可能必须改为以学生在线和线下学习为主。
第二是讲授方式。我自己实际上训练了很久,以往我们习惯性面对学生讲,但是新的技术之下,学习是随时随地的,通过数字化技术广泛连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讲课需要面向镜头。怎么能够面向镜头,也能把课程讲好,这是对讲授方式改变的调整。
第三是激发学生。过去的教学花很大的力气在讲授知识,如何把知识讲得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甚至要求教师能不能讲得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今天,这些要求已经不够了,我们还要换个视角来要求你,怎样去激发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被你激发,之后再转化为自我激发。一个自我激发的学习过程,才会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第四是合作协同。这等于说你既要学会自己去讲授课程,还要学会与各种技术平台以及更多人去做合作,这对教师来说挑战实际上非常高,他有一个完全自我超越的过程。
最后是理解变化。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够真的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新的实践的变化,让自己真的与时俱进。我们前面一直在介绍知识的迭代和更新,现在其实也要求你在教学技术上迭代和更新。
● 不变:功能职责、主体关系、启发思考、行为示范
接下来讨论不变的东西,这是我最后特别坚持的部分。对于教育教学,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来讲,你一定要坚守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第一,教育的功能和教师的职责不变。教育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能不能够通过教育活动,教育的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说到底,其实教育还是在培养人,激发人,激活人,最终让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二,教师跟学生互为主体不变。好的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定不会把自己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有一段时间,我跟学生交流,有些学生跟我说“陈老师,我是学校的顾客,你要满足顾客的需求”,我就笑了,我跟他说“我们之间不是顾客的关系,我们实际上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两个人必须共同合作,双向互动,各自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主体意识,才会产生学习的结果。”一般来说,老师是教学质量的主体负责人,学生则是学习质量的主体负责人,双方互为主体时,才得以最终的学习质量。
第三,启发思考,鼓励探索,不变。我一直坚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学生有能力思考,能够自我寻求答案。有一段时间,人家问我“商学院的教授到底可以贡献什么价值?”我就告诉他“商学院教授可能不能给你具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可以完全启发你,让你自己找到要的答案;商学院教授可能不能解决你在学习过程当中怎么样去理解自己的组织,你所在企业的内在矛盾,但是他完全可以告诉你内在矛盾背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而你拥有了这种规律认识,相信你就有能力去解决面对的矛盾。”
第四,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不变。这里引用一句话,“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以及精神生活的财富,其实是一种能够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所以老师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行为示范其实非常明确,如果能够关注到这一点,本身就是教育,在这个部分一定要告诉自己,你的行为示范作用是真正的教育过程本身,在这点上我们一定要坚守不变。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那些活在未来的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与现在的自己做斗争。我特别记得北大原校长林建华校长讲的一个观点,他说“你漫步在校园里,你所看到的都是未来的领袖”。如果我们漫步在校园里,所看到的都是未来的领袖,我们就不应该以过去的知识来面对他们,这也是我要跟各位讨论变与不变这个话题的原因,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有知识系统的更新和迭代,必须要求自己为此做出改变,然后回归教育本身的价值,让今天漫步在校园的未来领袖们能够真正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经理人》杂志与MBAChina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演讲内容进行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