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县历史沿革(二)

 梦想童年594 2022-01-08

临县的建制在东汉末年以后,历经三国时期、晋代、魏晋南北朝的后魏,400多年间消失了。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由36县合并为13县,郡治由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初,仍属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直到南北朝北周时在临县境内设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临县城南30里府底村。同时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县孟门镇,包括今天临县三交镇以南的西部地区。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包括今临县三交镇以南的东南部地区。

也就是说东汉至北周(140年-581年)的400多年间,临县建制没有了,并入了离石县。据唐代《元和郡县志》石州(离石)记载:“管县五: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

平夷县,中。东至州五十一里。(今中阳)开元户一千五百七十一。乡四。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割县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定胡县,中。东至州九十五里。(今柳林)开元户二千六百九。乡五。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於此置定胡县,隋因之。武德三年於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 孟门镇,八年废镇复为定胡县。

临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今临县)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六。乡五。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579),於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改为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废郡,以太和县属石州。(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

方山县,中。南至州九十里。开元户一千三百五十三。乡四。本汉离石县地,高齐文宣帝於此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移就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

按照《元和郡县志》的记载,今临县、方山、中阳、柳林在东汉、三国魏、晋及后魏(拓跋氏)时都并入了离石。

临县的这段历史按照《临县志》卷十四的说法:“(谨按:)晋(朝)兴以来,离石以西均为匈奴攘据,朝秦暮楚,其不奉正朔,实与晋相始终。”

即晋朝的几百年间离石一带就不属于中央政府,而被刘渊等占据。

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东汉永和年间西河郡治所的内迁与匈奴单于廷的内迁竟然同步而行。西河郡的所在地由平定南迁至离石,匈奴大单于所在地也由美稷南迁至离石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如影相随,不离不弃,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这时的临县、方山等县又都并入了离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匈奴的势力范围就是以离石左国城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元和郡县志》介绍石州时云:

“石州,昌化。下。开元(开元元年,713年)户九千二百六十二。乡三十二。元和户五千二十。乡三十二。《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属赵。亦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注意:不是现在所说的老百姓。),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於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於贼。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後魏明帝改为离石镇。高齐文宣帝於城内置西汾州,周武帝改为石州。隋大业二年,又为离石郡,武德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六年复为石州。”唐代天宝初年曾改名昌化州,乾元年间复名石州。

按照《元和郡县志》的说法,离石一带是古代白狄的后裔所居,唐时称为“步落稽”。

据《晋书·北狄匈奴传》载:

前汉末,匈奴大乱,五单于争立,而呼韩邪单于失其国,携率部落,入臣于汉。汉嘉其意,割并州界以安之。于是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后汉末,天下骚动,群臣竞言胡人猥多,惧必为寇,宜先为其防。建安(196——220年)中,魏武帝(曹操)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汾阳南);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隰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忻州北);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交城、文水之间)。

(晋)武帝践阼后(265年),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忻州市北)、上党(山西襄垣县东)、乐平诸郡靡不有焉。”

可见当时山西北部、中部、西部几乎成了“胡人”的聚集区,离石左国城是匈奴大单于所在地,兹氏(今汾阳南)是匈奴左部所在地,是匈奴五部中最大的部落,“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

晋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即刘元海)在离石左国城率五部胡人起兵反晋,建北汉政权(史称前赵),初建都左国城离石,后迁都平阳(今临汾)。

 

山西临县历史沿革(二)
据说是刘曜的头埋在这里而得名

山西临县历史沿革(二)
浮济大王就是石勒

山西临县历史沿革(二)


这段时间临县依次地处后赵石勒(羯胡)、后魏拓跋氏(鲜卑)、北齐高氏(鲜卑)、北周宇文氏(鲜卑)等北方民族的统治之下。

临县至今还有刘王庙、石勒祠、皇姑墓(或云刘曜之妹、或云尔朱兆之妻)等遗址,且香火不断。现在离石地区各处流传着很多有关刘渊及石勒等人的传说,比如当地人所说的“钱钱饭”、“龙眼面(类似于猫耳朵)”都与这些刘渊、石勒、尔朱兆等人有关。当年这些与汉人杂居的胡人到底长得什么样,说的什么话,谁也说不清,他们是如何汉化和改说汉语的历史记载也很少,胡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什么样就更难以捉摸了。


附:,除紫金山上全县的浮济大王庙以外,人们又在村里陆续建起了村级的浮济大王庙,如上西坡、寨甲、柏火焉、杜家圪垛、师庄、老阳塔、下樊家山、麦洼、枣洼等等。而在下西坡,则又将浮济大王庙叫成“三郎庙”。其原因是,人们把紫金山上的石勒称作“山石勒”,后来讹传成“三石郎”,简称“三郎”,其庙宇也就成了“三郎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