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菖蒲;口腔溃疡

 阿圣_ 2022-01-08

林佳明:

菖蒲

原文:味辛温。

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菖蒲为《本经》上品,即现行教材中的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本经》首先提及本品“主风寒湿痹”,所以笔者将石菖蒲归为祛风湿药。

当今临床应用较少,不过,本品治疗风寒湿痹有临床应用的记录,如《圣济总录》之菖蒲散,即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

国家级名老中医陆拯认为不论是或因风,或因湿,或因寒所致病者,但主要病变为气机痹着,血行不畅,而菖蒲有通经络,祛寒湿,缓疼痛作用,尤其痹痛反复不愈者,其效更为显著。

如治疗行痹,常与紫背浮萍、秦艽等同用,能增强祛风除痹作用;

治疗着痹,则与苍术、防风等配伍,可增强祛湿蠲痹功用;

治疗痛痹,常与桂枝、附子等配合,能增强散寒温经,除痹止痛作用;

治疗热痹,则与生地、赤芍等同用,具有清热凉血,通络止痛作用。

如治张某,男,36岁。

患着痹3周,四肢关节肌肉疼痛,下肢为甚,痛处固定,重着无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祛湿通络,以石菖蒲15g,苍术30g,防风10g为主药,服5剂后,诸症十去其七,又续服7剂,疼痛告罢,活动如常。

石菖蒲辛温升散,有祛风除痹,通利关节,缓和拘挛之效,凡对风寒湿邪留滞皮肉筋脉之痹痛,临床用之,殊有佳效。

对久病痼疾的患者,用石菖蒲配伍川芎、桂枝、蚕沙、羌活、秦艽等药,屡治屡效。

曾治一陈姓患者,女,40岁。

因劳动汗出当风,致风寒湿邪袭踞,经络痹阻,周身酸痛,尤以肩、膝关节痛重,昼轻夜重,舌苔白腻,脉弦缓。

治以散寒化湿,通络止痛。

用石菖蒲12g,桂枝、防风、羌活、独活各6g,川牛膝、川芎、蚕沙各10g,服药5剂,痹痛已除。

林佳明:

药理研究发现菖蒲所含的挥发油为β–细辛醚,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故主“咳逆上气”,而且有临床报道为证。

单用菖蒲或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其他药物治疗小儿久咳不愈7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并附一病例:单某,女,3岁,咳嗽痰多2月余。

患儿于两个月前外感后出现发热、咳嗽、吐痰,经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物,发热已解。

咳嗽症状虽有减轻,但未治愈,时轻时重,以活动后及清晨为甚,喉中痰声辘辘,咳痰白黏而量多,伴纳差,夜卧不安。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濡,证属寒湿蕴于肺胃。

取菖蒲9g,如法服用。6剂后咳嗽止,纳食亦好,能安然入睡。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林佳明:

原文记载本品味辛性温,后世又认为具有苦味。

现行教材将本品归属于开窍药,具有开窍宁神,和胃化湿等功效。

窍有无形之窍与有形之窍之分,无形之窍即为心窍,因心主神志,

故又称神窍。有形之窍包括头面部的目、耳、口、鼻及前后二阴,共九窍。

一般来讲,开窍系指开心窍而言,主治窍闭神昏,即“开心孔”是也。由于本品具有化湿作用,故主治痰湿上蒙之窍闭神昏,如《济生方》之涤痰汤,由菖蒲、郁金、天南星等组成,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之神志昏乱、舌强不能语等;

若痰热蒙蔽之神昏谵语者,则宜与竹沥、栀子等化痰清热药同用;

若治痰热内盛、扰乱心神之癫狂神乱等,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等同用,即《医学心悟》之生铁落饮。

以上均是菖蒲开心窍方面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有诸多中风患者表现为窍闭证,黄伯舜治疗中风,首择石菖蒲15g,馨香走窜,化痰醒神,聪耳开窍为主药;

辅以三七6g以止血活血,祛瘀宣痹;

丹参30g,宁心安神,化瘀活血;生黄芪30g,益气固卫,祛腐生新;杭白芍15g,养肝敛阴,调和脾胃;佐以全蝎6g,水蛭12g,息风止痉;制天南星12g,姜半夏10g,燥湿祛痰;地龙20g,解痉活血,搜风通络;川芎20g,行气活血,引药入经。配伍成行气宣痹,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之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4次。

林佳明:

不过,菖蒲除开无形之窍外,也可以开有形之窍,即“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治疗耳鸣耳聋、目昏、音哑等窍闭证。

干祖望教授治耳鸣耳聋,根据不同的证候,分别采用了宣肺散邪通窍法、清肝开郁通窍法、化痰降浊通窍法、补益肝肾通窍法、健脾升阳通窍法等,无论虚证、实证,配方中均用到菖蒲,屡见奇效。

黄伯舜选用石菖蒲15g,聪耳目,益心智,醒脑开窍为主药;辅以川芎30g,丹参30g,活血祛瘀,通络开窍;佐以生黄芪30g,当归9~15g,茯苓30g,路路通12g,益气养血,行气开窍;柴胡10g,升麻6g,疏肝解郁,升阳开窍为引。若脾胃虚者加白芍、甘草、白术;眩晕者加地龙,天麻;急躁者加龙齿、灵磁石。治疗脑鸣和脑震荡后遗症,更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辨证施治,循证斟酌遣药。1个月为一疗程,多数患者经1~3个疗程医治,听力恢复如常,收效甚验。

林佳明:

善用石菖蒲疗头面诸疾,对耳鸣重听,闭气不适,耳窍不通,随症配加石菖蒲、通草,其效尤良;对气闭耳鸣耳聋,用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加石菖蒲,颇有效验。其他如头额痛,鼻不能闻香臭,善嚏易感冒,副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石菖蒲也是良药。

林佳明:

对于本方开有形之窍的作用,古代医籍也多有记载。

《太平圣惠方》治病后耳聋,用生菖蒲汁滴耳即愈。

《圣济总录》用菖蒲汁点眼治诸般眼赤、胬肉攀睛有效。若喉痹肿痛、声音嘶哑,《肘后备急方》用菖蒲根嚼汁,徐徐咽下,能够滋润咽喉。有临床报道,用鲜石菖蒲或配玄参,泡水代茶饮,治疗慢性咽喉疾患有效。若与山豆根、牛蒡子等同用可治疗热毒壅聚所致的咽喉肿痛。

以上均是对菖蒲“通九窍”作用的例证。

《杂病源流犀烛》载安神定志丸,由人参、白术、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菖蒲等组成,主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

《证治准绳》之不忘散,由人参、茯苓、菖蒲等组成,主治健忘。这些可以看做是对本品“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的一个佐证。

林佳明:

[图片]

林佳明:

2022-01-08林氏医门学习第14期

复发性口腔溃疡:半夏泻心需突破,开阔视野阴阳求

余认为,口疮的基本病机为上焦实火熏蒸,下焦阴火上炎,中焦虚寒或脾虚湿困。

经多年临床发现,此病新发者多热,病情日久者多寒。

来门诊诊治的患者,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火是存在的,但主要是以寒热错杂,或见局部的火、全身的寒引起。

一般慢性疾病属于寒证的非常多,热好清,寒难化。

现代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皆以半夏泻心汤入手,但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所以治疗疑难性疾病还需要开阔视野,在阴阳中求之。

辨证经验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辨清虚火、实火。

(2)注意局部溃疡面的情况,舌前部从心论治,舌中部从脾论治,舌根部从肾论治。

(3)以脉定证,以证定方。

(4)辨证脏腑重在心、脾、肾。【辨证分型】

1.从心辨治

此类患者大多系慢性病变由于疲劳、饮食等因素造成急性发作,表现溃疡部位疼痛难忍,溃疡病位一般在舌前部,伴有口干口渴,或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濡滑,多以甘草泻心汤治疗。一般加用生石膏、生地黄、人中白、石斛、琥珀。

在临床治疗多例,体会颇深,有时辨证准确但疗效并不理想,其中之技巧在于药量的把握。

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时,甘草用量必须在15~30g,这样止痛效果快,并促进溃疡面缩小。

考甘草,《本草从新​》中说道:“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

其中特别强调补脾胃之不足而泻心火,能生肌止痛。

但甘草味甜能令人满,故使用本方时可加大半夏的用量,可用15~30g,配合干姜5~10g对抗甘草的致满作用的同时可增强疗效。

2.从脾辨治

此类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同时伴有腹胀,腹泻,舌苔淡。

此类溃疡一般在舌两边,证属脾胃虚寒,阴火上冲。以补土伏火法,方用理中汤,其中以炮姜代干姜。

3.从肾辨治

此类患者口腔溃疡从急性转慢性,仍然疼痛,疮色暗红,同时伴腰酸,无精神,乏力。

此类溃疡一般在舌头根部,且舌头往往淡胖,脉两尺沉弱或弦紧。治以填精化气法,重用熟地黄以引火归原,以引火汤合封髓丹加味。

【验案集粹】案1 张某,男,49岁。

现病史:复发性口腔溃疡8年,加重1个月。刻诊:舌中部烧灼样刺痛,腰酸,口不干,二便正常,舌胖大边齿印,脉关尺虚浮。

辨证:肾精亏虚,虚火不藏。

治法:填补肾精,温潜虚阳。

方药:引火汤加味。熟地黄60g,天冬10g,麦冬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巴戟天10g,肉桂3g,砂仁10g,龟甲10g,黄柏6g,附子10g,炮姜10g,甘草20g,茯苓30g,泽泻10g,人中白10g。14剂。

二诊:药后疼痛消失。

上方去人中白、茯苓、泽泻。继续巩固治疗。

按:口腔溃疡病位在心,根在肾,故常用引火汤。其作用有二,其一可引虚火归于宅,其二通过填精,精化气,水火既济,口疮自愈。

案2 李某,男,62岁。

现病史:反复口腔溃疡2年,加重1周,以舌尖疼痛为甚,胸闷不适,双下肢皮肤瘙痒,口干口渴,大便不调,舌苔白腻,脉右关弦滑。

辨证:中焦寒热错杂。

治法:调其寒热,以平为期。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12g,黄芩9g,黄连6g,干姜3g,党参10g,甘草20g,人中白10g,石斛10g,琥珀5g,泽泻10g,生石膏30g,生地黄15g。7剂。

二诊:药后疼痛好转。口不干,大便调,舌苔渐化。

上方改甘草10g,加蜂房10g,去泽泻、生石膏、生地黄。继服上方14剂巩固治疗。

【临证心得】

口腔溃疡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疼痛明显,此时病位在心,可选用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清阳明之热,生地黄清少阴之火。

另外,总结出几种治疗口疮的专病专药,供同道参考。

1.人中白人中白清热、降火、消瘀,可用于口舌生疮、喉痹、牙疳,尤其对口腔溃疡效果佳,为治疗口舌生疮之要药。

2.露蜂房

《本草纲目​》曰:“露蜂房,阳明药也。外科牙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

余之经验,此药不仅用于痈、疖,亦可用于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皮下肿疡、牙龈炎等。

对皮肤黏膜的修复有显著疗效。

西医研究也证实本药对溃疡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促进组织再生修复,能温补肾阳,特别对中焦虚寒引起的口腔溃疡疗效颇佳,此溃疡一般以舌两边为多见。

3.五倍子

关于五倍子,《本草纲目​》载:“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又:“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

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在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中,凡是舌边尖的溃疡一般加用五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