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精神家园》:爱煲情感剧的女孩,为什么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白马王子?

 日月婆娑 2022-01-09

王小波从小爱读书,写小说,写代码,大言不惭的说,跟我所处的环境有些类似。也许这是我这种颜狗看了他的颜还能耐心读他的书的原因。

庸人无数,知音难求。

我爱读书,也源自家庭的熏陶。父亲年轻时那些大砖头书,对我影响不小。

小的时候家里不富裕,家徒四壁。父亲从外地调回家的时候,有几大箱子的书。还有一个自制的书架。

家里世代为农,读书人不多。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亲戚家里有书架,还这么多书。

听奶奶说,学生时代的父亲,也不是爱读书的人。那时候毕业了包分配,去了很偏远的乡镇。交通闭塞,没有娱乐,工作需要买了不少书。

等我们长大些的时候,父亲爱打牌,打麻将,很少读书了。在江湖上混,融入当地环境是很重要的。

印象中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类的文集,一本比一本厚。常年在家里积灰,有一次看到母亲用其中一本垫桌脚。

母亲会做鞋垫,上大学的时候,我还带了两双去昆明。鞋垫的布,用的是父亲工作多年得到无数的获奖证书的封皮。

我跟母亲说,红彤彤的荣誉踩在脚下,太对不起父亲的辛苦了。母亲不以为然,说留着吃灰,不如做点有用的东西。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都是红彤彤的鞋垫。父亲和姐姐的证书最多,基本上被消耗了。

母亲只念到初中,文化不高,人却精明能干。干起活来,比我们妇女三人还厉害。放现在的剧中,就是大女主人设,一路升级打过,所向披靡。

我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想法,一半来自书本,一半来自母亲。

母亲教会我一个独立女性怎样在社会中生存,在这基础上,来自书本的各种知识搭建起了我的精神脉络。

书看多看了,人就有点傻。不太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模糊和阴暗。在感情启蒙阶段,也傻里傻气。

十几岁的时候,看郭敬明,看萌芽,看三毛,对爱情的定义狭窄到脱离了现实。李晨和郝蕾演的《十七岁不哭》,就是我想像中爱情的模样。

才子佳人,绝配。早恋是求学阶段的大忌,我眼中的校园感情,是学霸加学霸的强强联合。应试教育把脑袋洗的透透的,一切拿成绩说话。

等上了大学发现,会恋爱也是一种能力,但这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理工学校工科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仍然有女生单身。

影视剧里大肆宣扬的一见钟情,欢喜冤家,放在现实生活中,可操作性非常低。

比如剧里追女孩常用的段子,去女生宿舍修电脑。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女汉子,拆装机那不是小菜一碟吗?装系统,杀病毒,换硬盘加内存,都信手拈来。

用男同学的话来说,计算机专业的都是汉子。
这两年非常流行的姐弟恋,刚毕业的小狼狗恋上30+的漂亮女主管,排除万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在现实中基本没操作的可能性。

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路,女主傻白甜的人设自带光环,在职场升级打怪,因这样或那样的意外闯入了总裁的世界…

看看演员,清一色的俊男美女。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啊,放人海里找不到的那种。

相貌平平,资质平平的普女,哪有那么容易被霸道总裁相中。

王小波说,都市言情剧别的事都可以当真,也只有爱情不能当真。倘若当真,就有很多事无法解释。

活在爱情剧里,你可能真的就找不现实生活中的王子了。

理想与现实,差距还是挺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