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起听长三角古建筑的声音

 光宇阵 2022-01-09

图片

一砖一瓦,见证历史变迁

一石一木,凝聚艺术之美

古建筑观沧桑、经风霜、历更迭

成为一座城的“历史记忆符号”“文化发展链条”

古建筑会说话

长三角四地主持人

寻访之旅即将启程

一起听

长三角古建的声音

图片

龙华塔

在黄浦江畔,耸立着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楼阁式塔。

图片

之所以说它是宋代遗构,那是因为1953-1954年修缮期间,人们在檐角上发现了宋式砖拱额枋和鸳鸯交手拱,塔下还发现了宋代瓦当,再加之塔体比例和细部特征,确认这座龙华塔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图片

保养维护过程中发现的刻有1976、1954年份字样的塔砖

古塔玲珑秀丽,具有浓郁的江南建筑艺术风格:这座塔塔身八面七层,总高41.29米,有着沪上“宝塔之冠”的美誉。塔身每一层都有平座、勾栏,远远望去,曲栏重重,飞檐高翅;塔内沿着扶梯可达顶层,第六层塔心立一长18米的塔心柱直通塔尖。凭栏远眺,上海的繁华在这一刻穿越古今。

图片

南京城墙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唱着童谣,在城墙根下成长,这恐怕是不少老南京人的记忆。

图片

谢俊 摄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和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不同,南京城墙沿山川与水系走向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图片

让人感慨的是,走过650多年的风雨沧桑,南京城墙上的砖块不再冰冷,而成为了有温度的历史标签。由于遵循“物勒工名”的生产责任制系统,一亿多块城砖上记录着它们来自何地、诞生于何时、出自于何人之手。从中可以洞见怎样的历史?等你亲自登临,一探究竟!

图片

温州永昌堡

明代的海防设施绝大多数是由朝廷组织建造的。但温州有一座完全由民间集资、策划和自发兴建的抗倭城堡——永昌堡。

图片

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那时沿海倭寇猖獗,王氏宗族决定建造一座坚固的城堡保护族人。于是,雄伟的永昌堡拔地而起,并且从未被攻破。

图片

堡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堡内开凿二渠贯穿南北,与外河相通,渠上架有石桥,现在还能看到11座造型、装饰各异的明清石梁或石拱桥。为防止长期围困,堡内还有良田150亩,攻守兼备。自倭寇基本被肃清后,王氏宗族在其中繁衍生息,陆续兴建了都堂第、布政司祠、世大夫祠、状元第等等,成为明清时期温州一带的文化中心。

图片

亳州曹操运兵道

“这里有曹操的运兵道!”亳州一直有这样的传说。1973年初,沉睡地下1800多年的古地道终于显露真容,使传说得到证实。

图片

整个地道结构复杂,光道形就有四种:单行道、并行双道、循环道、上下两层道。其中供人多时分流使用的上下两层道是精华部分,被称为“原始立交桥”。

图片

这个“地下长城”还设有猫耳洞、绊腿板、障碍券等设施:猫耳洞是个形似猫耳朵的掩体,遇到敌兵追击,可以在里面截击,自己人相遇,也可用来避让;道壁下端还有一对对凹槽,士兵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敌人走到这里就会被绊倒。障碍券则是采取突然降低券顶高度的办法,让不熟悉环境的陌生人到此受阻,可以说是让人“防不胜防”。

图片
图片

长三角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不止这四个

有机会我们再一起“刷国保”!

寻访古建的TA们

图片

左上: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黄桢

右上:南京活力广播主持人 Tracy(翠喜儿)

左下:温州新闻综合广播主持人 余静

右下:亳州广播电视台播音员 田小甜

图片

资料:FM89.9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

编辑:黄景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