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4-13)

 经义工坊 2022-01-09

孔子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也对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成人”进行了深入思考。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夫子:这里指公叔文子。
以告者:即“以之告者”,把这个说法(情况)告诉给孔子的人。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把这个话告诉您的那个人错了。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合于道义的钱财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收取钱财。”孔子说:“是这样,难道只是这样吗?”
 
孔子听说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钱财,所以来向公明贾求证。公明贾认为传话的人有点言过其实,并以自己了解的情况进行说明、作出评价。
“夫子时然后言”,公叔文子并非不说话,只不过说话很慎重,能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乐然后笑”,如果内心不快乐,还故意露出笑容,那就是虚情假意;只有内心感到真正的快乐才笑,这才是真诚的笑。“义然后取”,能够做到“见利思义”,不是不取,而是要符合道义才取,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叔文子言、笑、取都恰如其分,所以人都“不厌”。
听了这一番话,孔子认为公明贾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公叔文子只不过是符合上一章所谓“今之成人者”的标准,但还没有达到完整意义上的“成人”标准,还不能算是非常优秀的君子。所以,孔子说“其然,岂其然乎”,作为一个“成人”应当是这样,但仅仅做到这些就够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