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交智者,远离傻瓜” 在人际交往方面,我跟孩子聊天时说得最多的原则是“尊敬师长,与人为善”。今天早晨脑子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应该在后面再加上八个字:“多交智者,远离傻瓜。”并想好了理由: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是为提高品德修养,创造和谐环境;多交智者远离傻瓜是为增长智慧减少烦恼。当时还有点小激动,为自己想出这样的理论感到沾沾自喜。可接着往下想,又觉得不大对劲:多交智者,远离傻瓜,看似有点道理,其实可操作性极差。理由如下: 首先,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人就没了朋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智商也是一样,一个人的智商和别人比较,不是高些就是低些,比自己低些的你不愿意交往,而那些比你高些的又不愿意和你交往,那你岂不成了孤家寡人?时间长了一定得抑郁症。 其次,标准很难把握。多交智者,远离傻瓜,其实和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的忠告“亲贤臣,远小人”差不多,可是刘禅做到了吗?如果拷问刘禅,他肯定说自己做到了并做得很好,读者听了肯定会勃然大怒,指着刘禅的鼻子骂上一句“你放屁!”。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刘禅眼里的贤臣是读者眼里的小人,读者眼里的贤臣却被奸臣忽悠成刘禅眼里的小人了。现实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把坏人当做亲人,把无知当成智慧,把丑陋当成时尚,直到吃亏上当,才会幡然醒悟,悔之晚矣! 第三,世上没有绝对的智者,也没有绝对的傻瓜。智者千虑必有遗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且,用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智者明天可能铸成大错,明天的傻瓜,后天可能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简单用智者或傻瓜给一个人贴上标签是不可取的。 那么,多交智者,远离傻瓜这句话错了吗?我觉得没错,只不过前提是要确实分得清真假、是非、善恶,那样才能分得清谁是智者,谁是傻瓜。这也正是自然科学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讨论智者和傻瓜的问题还为时尚早。如果非要在“”尊敬师长,与人为善”的后面加上几个字的话,我觉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为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