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文超公馆 2022-01-09

忽必烈把玩着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的酒碗,光滑的表面上头骨的接缝清晰可见。他在思考着以后的身后事。

元朝灭了南宋后,密宗的喇嘛教得到了重用。一名叫杨琏真迦的西夏和尚到江南为官。为了得到更多的钱,杨琏真迦迫不及待地开掘了南宋皇陵,将宋宁宗、宋度宗、宋理宗的陵墓,所获财宝不计其数。

一位西域僧人将宋理宗的头骨镶上珠宝,做成了酒碗。献给了杨琏真迦。

后来,杨琏真迦犯事,被忽必烈抄了家。宋理宗的头盖骨酒碗就到了忽必烈手中。

一、元朝皇陵难找又不值钱,盗墓实在没有性价比。

这个酒碗承载着南宋皇帝的悲剧人生,不禁让忽必烈深有感触。宋理宗选了一块风水宝地,花重金打造了一个死后的安逸世界。谁想到竟然被人挖坟掘墓,尸骨被人随意玩弄,实在是太惨了。

忽必烈下定决心,虽然首都已经定在燕京,他却不想跟风历朝中国皇帝大肆修建陵墓的做法。而是继续沿用了蒙古族独特的丧葬方式。死后不要高陵大墓,也不要万贯陪葬,只求安稳长眠于另一个世界,守望着茫茫草原。

按照《元史》中所说:“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这个神秘的起辇谷,在元代并没有留下准确的位置。

元代皇帝的入葬习俗,在《元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皇帝的棺材就是一根粗大的香楠木。工匠们将楠木劈成两半,按照皇帝的体型,将楠木挖空,将皇帝的遗体放置其中后,再用四道金箍将树紧紧箍住。

墓穴在挖掘过程中,整块取土,并按照次序摆放在一起。棺木由亲信之人葬入墓穴后,将土块依次盖好,多余的土将会运送到远处扔掉。墓穴四周种上树木,撒上草籽。三名送葬官留在当地,一直到墓穴周围草木旺盛,长大成林,与周围浑然一体后才能离去。

为了保守入葬之地的秘密,元朝皇帝的送葬过程极其血腥。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运送回漠北的路上,行程两千多里,为了防止泄密,送葬士兵见人就杀,据说沿途被杀者多达两万人,不留下一个活口。

同时,皇族之人经常放出假消息,使得皇帝陵寝的位置更加扑朔迷离,难以寻找。

如此隐秘而又血腥的下葬方式,最后连皇帝的后人都找不到祖先的墓穴在哪里,更别提其他人了。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会在同一个地点长期居住。因此,草原上处处都是蒙古人的家,也处处可以做蒙古人的陵墓。蒙古人的祭祖方式“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

而且元朝皇帝下葬时,很少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随葬的物品只是皇帝生前常用的衣物和喜爱的物品。

元朝皇帝的陵墓,既难找到,又没啥值钱的东西,谁会花大代价去寻找他们的墓地呢?

二、明皇陵位置有优势,埋得深,又有道义加持,盗墓风险太大。

明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皇帝入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陵寝,即大家所熟知的“明十三陵”。

其他三位皇帝中,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政变中离奇失踪,没有陵墓。

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的经历更为曲折。他本来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谁知道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抗击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

于是,朱祁钰被推到前台,当了皇帝。而尴尬的是,朱祁钰当了一年皇帝后,朱祁镇竟然被瓦剌放了回来。

兄弟俩为了皇位之争,反目成仇。七年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帝的位置。

这下子朱祁钰就惨了,被软禁一个月后突然死亡。朱祁镇对他恨之入骨,当然不会将他葬入皇陵,而是把他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

明朝皇帝的15座皇陵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完整。

1956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被考古挖掘。定陵的挖掘可谓是考古史上的悲剧,由于保护措施有限,大量文物被毁。

从这以后,考古界立下了一个规矩,帝王陵不能随便挖掘。

在明朝灭亡后,明皇陵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历次的战乱中得以保存完整。除了运气好之外,还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明皇陵建在大城市附近,得到了严密保护。那些盗墓之人在大城市附近行不轨之事,总是有所顾忌。

其次,明皇陵埋得较深,入口隐蔽。定陵挖掘时,寻找墓道、打开入口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力量有限的盗墓贼如果想要进入明皇陵,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最后,经历过数次朝代更迭。明皇陵在道义上都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得到了后世几个朝代的保护。

清朝统治者上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缓和民族间的矛盾,对明皇陵一直保护得很好。

民国建立后,汉族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明朝时期俨然是汉族正统的统治时期,自然会受到推崇和保护。

孙中山曾经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明确地表明了民国政府的态度。而之后大大小小的军阀,也没有勇气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明皇陵进行盗掘。

因此,直到现在,明皇陵依旧傲然挺立。虽然我们对皇陵中的那些惊世宝贝充满着好奇,也只能期待文物保护措施十分成熟和完备,才有可能再一次对明皇陵进行考察和挖掘。

三、清皇陵位置偏远,随葬品价值极高,引人注目。在民族性上处于劣势。

清朝统治276年,共产生了12位皇帝。

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位于辽宁盛京。

入关后,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没有陵墓以外,其他的9位皇帝都建造了自己的陵墓,分别位于清东陵和清西陵。

这些皇陵中,光绪、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的陵墓都被盗挖过。相比明朝的皇陵来说,清皇陵的盗掘现象可谓非常严重了。

从清皇陵的地理位置来看,皇陵距离大城市较远,位置偏僻,比较容易下手。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公里。

无论是清东陵还是清西陵,距离城市较远,保护力量鞭长莫及。不仅是盗墓贼频频光顾,民国时军阀混战,缺少经费的军阀也容易产生不轨之心。乾隆和慈禧的皇陵就是被军阀孙殿英洗劫一空的。直至文物流传到市面上,大家才知道皇陵被盗。

清朝皇帝掌握政权后,就一直被汉族视为异类,打着“反清复明”口号颠覆政权者比比皆是。挖掘清朝皇陵,在道义上更为没有负罪感。

清皇陵地宫埋藏不深,挖掘代价较小,这也是清皇陵频频被盗墓贼光顾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曾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古代帝王幻想着到阴间继续作威作福,享受着奢靡的一切。因此将陵墓修得富丽堂皇,陪葬品价值连城。殊不知,这些身外之物才是引发盗墓贼贪婪之心的诱饵,也正是让帝王们死后无法安眠,甚至被挫骨扬灰的始作俑者。

相比之下,元朝皇帝们聪明且有大智慧,他们静静长眠于地下,无人能够打扰他们的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