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感悟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

今天开始看《道德经》,以前觉得这类书很深奥,再加上后来有人告诉我,看的方法不对,还可能会神经了。所以,就一直没看。

但是,也许是心念的力量,频率的叠加,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接触到《道德经》,越来越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

恰好手边的书读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学习《道德经》,看了真正觉得,这本书需要多次研读。

因为,文言文的意思,太浓缩了。

记得上学时候,学文言文,有的学生问过老师:文言文这么晦涩难懂,古人真的这么说话吗?

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我想,如果真的能穿越到我国古代,单就语言方面,现在人与哑巴无异,因为想半天也总结不出来一个字,用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儒、释、道都是哲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飞速发展,如科技、数学、化学、生物等。

但是,中外的哲学领域却没有什么进步,大家所研究学习的,基本上都是以前的理论思想。

为什么古人能提炼出这么多的哲学思想理论?

先从当今与古人的读书方式说起。

现在人更多的读书方式是,用手机、平板看电子书,看视频或者听书,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主要原因是,相比于纸质书,其他方式更方便,成本更低,更不费脑力。

我觉得看纸质书的好处,最主要有两个:

纸质书更能让人系统性的深入思考、更有仪式感。

说到系统性思考,不得不提一下,现在的短视频的危害,碎片化的东西严重使人丧失思考,且性情焦虑。

视频里面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的格言警句,试问人们还怎么能系统性的思考?

读书是为了思考,思考后的才能进入潜意识,才能最终影响人的行动。

正如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正是,读书--思考--行为--提升气质,这个逻辑关系。

想必大家都曾听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说的就是,不懂得思考、辨别书中思想内容的危害。

系统读书况且需要这样,而当今的短视频,贸然给你来一句“醍醐灌顶”的话,无依无据,你如何思考、辨别?

有人说,听书也可以系统听完一本书内容,或者一个系列的内容。

这与看纸质书还是有区别的,看书容易走神,听书更容易走神,而且那些内容还都是别人吸收消化后,再告诉你的,直接省去了你的思考机会。

对于传达的理论思想,你当时自己的主观意识会相信,可是你的潜意识会信吗?

《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世间的规律,都是能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所以这就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别人告诉你的真的是正确的规律、道理吗?

第二个,就算是正确的,却依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你如何能灵活的跟着变化?

因此,只有自己系统的思考,才能觉悟。

再来看看古人如何读书的。

古人读书最讲仪式,必先焚香净手,端衣正帽,方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读书。

这种读书态度,很难不使人深入思考。

因此,这就不难总结出,为什么古人能提炼出这么多的哲学思想理论。

最重要原因就是,古人外界干扰少,能系统的思考问题,现代人缺少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少了悟性,自然就不会总结哲学理论。

说了这么多,我最重要的是告诉大家,读书系统思考的重要性,至于你采用什么方法,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是最好的,选择的标准可以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认真想,你会明白我的意思。

终归一点:一定要读书、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