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为人知的《宁波老人报》

 常敏毅 2022-01-09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既是传统佳节,又是新中国法定的老年节来临的时刻,不由想起自己创办《宁波老人报》的经过。虽然这已经是近35年前的往事,但并未如烟散去。
这段历史,确实鲜为人知。大家更不知道,现在发行的《宁波老年报》就是在我们创办的那份《宁波老人报》基础上办起来的。

知道此事的人大概已经极少了,为了不应忘却的历史,特把当年的这段史料呈献给大家,以为今天的节日助兴。
那是在1985年9月底,我专程到杭州尚德里的农工党省委会机关,看望陈浪副秘书长并向他汇报了宁波老年大学的开学盛况。

陈浪同志指示我:“要扩大影响力,扩展服务面,是不是可以办一张小报?”我马上回应道:“我回去,和统战部、人事局和市委会领导汇报一下,如果他们同意,我想没问题。”

我回到宁波后,分别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由于宁波农工党主委陈世炤先生有病,我特地到他家里请示,获得了他完全地认可。

办报要有经费支撑,而农工党当时活动经费少的可怜,难以有这方面的开支。

于是我请示所在单位医科所领导黄可泰所长,他是老年生物学专家,没有二话,立刻同意把我转让给企业的一个课题成果转让费(2000元)拿出来,作为了筹办这张报纸的第一笔经费。

随后,我又找到时任长三角企业家协会秘书长的景诚之先生(他当时和我们宁波农工党市委会合作编辑出版《信息》刊物),提出请他资助办老年报,他也很快答应,支援了我们1200元钱。

有了资金,大家意见很快统一起来,并且确定报纸为季报,编辑出版单位是“哈尔滨老年大学宁波分校”,主管单位是农工党宁波市委会,编辑部地址设在苍水街193号农工党市委会办公室里,由我全面负责(总编辑)。

我在老年大学校务会议上汇报了以上情况,大家讨论时,首先遇到了一个报纸的名称问题。

当时大家意见很不统一,大多数人赞成叫“宁波老年报”。但也有人认为不太合适,认为“老年”这个词不是很合适,报纸是给“人”看的,所以应该叫“宁波老年人报”。

最后,还是老年大学另一位副校长赵诗谊(时任宁波市老龄委副主任)说:“干脆叫'宁波老人报’好了!”

于是乎,报的名称就定为了《宁波老人报》。我们又请了书法家(具体是谁我忘记了,可能是周律之先生)题写了报名,现在翻看,这几个字依然苍劲有力,映人眼目。

接着,我便开始组稿,除了发动学员积极写稿之外,我还分别邀请了安徽中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孟昭威、国家中医研究院中医典籍研究室于天星主任、全国抗衰老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黄可泰、宁波药学会副理事长佘敏、中国生物化学学会黄兆宏理事等专家撰写了特稿。

尤其是令我们非常高兴的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叶橘泉先生,为了庆贺这张小报的诞生,特地挥毫写了一篇《老人保健要点》,“祝宁波老人报发刊志喜”。

叶橘泉先生给《宁波老人报》写来的的“保健要点”

经过紧张的筹备,1985年10月中旬,八开四版的《宁波老人报》创刊号带着墨香,分发到了全体老年大学学员和部分省市领导手上。

大家很是兴奋,有的老同志还多要十几份,带回家去,给街坊邻居等看,动员他们都来老年大学上课。

我以哈尔滨老年大学宁波分校常务副校长的名义写了发刊词,题目是“人间八十最风流”,刊登在第二版上。我在这篇发刊词中说: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上作》中写道:“今朝盛事,一杯深劝,更把新词齐唱。人间八十最风流,长贴在,儿儿额上”。

八十岁,这在当时是何等令人神往的年龄啊!而现今整个人类的寿命比辛弃疾的时代都大大延长了,日本全国的国民平均寿命已经接近了八十大关。

我们宁波市1982年统计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已经过了“古来稀”,而达到了72.26岁,按国际上流行的标准,平均寿命达到或超过70岁的为长寿区,因而我市已属于长寿区。在我们这个长寿区中,退离休人员高达整个人口的10.7%。

科学家爱迪生说:“人生太短暂了,事情是这样的多,能不兼程而进吗?”

美国年迈八十岁的玛基·昆的老太太,于1970年成立“灰豹党”(满头白发而雄心不老之意),开始仅有5人,到1980年成员已达27000名,建立了102个支部,遍布美利坚合众国的36个州!

他们的口号就是“Rest is rust”(休息就等于生锈)。他们为社会做了大量好事,获得了美国人民的尊重。

我国的老年人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人生,重新认识新形势的大课题。

《宁波老人报》就是为我校广大学员,为我市广大老年人办的一种传播知识、振奋精神、强身健体、学习辅导性的小报。

这张小报不但欢迎我校学员投稿、提疑、咨询,还寄希望于全体老年人都来办报。对投稿者给予奖励,对提疑者给予回答,我们相信这张小报一定能办好!

《宁波老人报》创刊号(上半页)

这期间我收到了浙江省医史学会顾问陈梦赉先生的来信和给《宁波老人报》的题词,陈先生著有《中国历代名医传记》、《中华医史丛考》、《历代名医诗选》,在中医学界有很高的名望。

他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病休在家,依然提笔庆贺宁波老年大学和宁波老人报的诞生。兴奋之余,挥笔题写了一下诗句:

四明自古多名士,敬老如今有典型。

料得数年推广后,争来甬上看寿星。

老人大学仰高风,祛病延年累建功。

四化宏图争跃进,行看人寿年年丰。

陈梦赉先生为老人报的题诗
由于老人报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印刷数量也不得不增加。在第三期(1986年3月),我们还发表了刚刚退居二线的宁波市人大主任李传孝同志写的题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稿件,他在文中说:

我借此机会,向各条战线上的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深切地感到,党的历史是和许多老同志的艰苦奋斗和卓越贡献分不开的。

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不仅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如今他们又顾全大局,带头执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使我们党和政府顺利地进行新老交替,逐步实现干部的年轻化,表现了老同志的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胸怀,得到党和人民的敬重。

因此,党和国十分关心老年问题,并要求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老年的事业。

我希望老年人要经常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要注注意读书与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做些适当的工作,尽其所能,量力而行,使脑子和身体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不断吸取新的营养,跟上形势的发展。

我希望《宁波老人报》,当好老年人的朋友和参谋,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这篇文章,对于促进老年大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激发了更多老同志进入老年大学学习。

特别是学员包芳柏老人,为了响应李传孝主任的号召,办好老年大学和老人报,曾给我上书三笺,提出办学建议。

他的这些建议都在《宁波老人报》发表了,反响很好。他在1985年9月22日来信:“我们学校要像抗大样勤俭办校,以后与学员联系的邮票,可由学员自己支付,我们学校可以发募捐,出资办校舍,也可以征求学员把多余的房子贡献出来办学。”

10月12日来信说:”我们学校可办个图书室,图书由各学员自动捐出几本,这样自力更生办图书室,有利学员学习,今后凡校友均可来图书室借书。我个人愿捐出图书50本,共计人民币70元左右,附上图书目录一张。”

11月1日的信又提出:“上课借地方学习,不是长远之计、是否可以向包玉刚先生请教,请他作名誉校长或名誉顾问,请他投资100万元,资助我们建校用。”包老在这封信中还提出了具体的地点并自告奋勇和包玉刚先生联系。

包芳柏老人为宁波老年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非常可贵的,他的行为是高尚的,他的敢言精神,求实作风,犹如一团火,温暖了我们办学的人和上学的人。

为此,我不但在老年大学校务会议上,宣读了他的信件,而且还做了一首小诗,亲手送给了他,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小诗的题目就是“包老三笺见真情”,后来收入了中国言实出版社的《书生本色》之中,内容如下:

包公后人三上书,建言大学一片情。

困难虽多不退缩,前途无量更光明。


由于宁波老年大学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市委老干部局和教育局都让我去汇报有关情况,这个汇报材料发表在了《宁波老人报》第二期第一版上。

宁波老年大学开办情况的汇报材料
可是正在《宁波老人报》准备出版第五期的时候,时在宁波市人事局负责老龄工作的施金国(现任宁波市台办主任)根据王景清局长的指示,找我商量说:

老龄委按照上级要求以及现实的需要,准备和农工党联合办一个报纸,报名叫《宁波老年报》。他还告诉我,市长耿典华已经为报纸题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委婉地希望我们这份老人报停办,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在《宁波老人报》已有的基础上,大家一起把《宁波老年报》办好。

由于我当时在医学科研所工作,有两个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确实也非常忙,加之继续办报的经费也没有着落,所以我在请示了老年大学和农工党领导之后,便电话告诉施金国同志,完全同意了他的建议。

就这样,在《宁波老人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新版的《宁波老年报》问世了,编辑部地点也从农工党市委会机关转移到了老龄委。

1986年11月30日第一期《宁波老年报》问世,在“告读者”中明确写道:“《宁波老年报》是由宁波市老龄问题委员会、市委老干部局、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员会、宁波市老年大学合办的报纸。

《宁波老年报》第一期

由此,由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和老年大学创办的《宁波老人报》结束了历史使命,然而这张小报在发展和促进宁波老龄事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