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诗词原味发(19):佳作欣赏

 常敏毅 2022-01-09

告示:由于有某同学提出不同寻常的意见,故而把原标题《同学佳作》改为《诗词欣赏》,重发于此,敬请品赏。          ——@常来常往 2019.12.28

陈明明:热血沸腾之作

面对火红的团旗,

面对庄严的誓词,

我举起右手,握紧拳头,

热血在我心中沸腾,

热泪充满了我的眼眶;

激动的心啊,在咚咚跳动,

似乎要冲破胸膛。

激昂的誓词在我耳边回响,

这声音使我终生难忘!

为革命,为共产主义,

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在这庄严的时刻,

我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党!

共产党啊——我的母亲,

您的多少忠实的儿女在成长,

多少年轻的鹰在勇敢的飞翔!

——作于1965年12月9日

【背景说明】

1965年12月9日,十八中文革前最后一批入团的同学嗯庄严宣誓,在这个队伍里有当年的好友陈明明。我在他入团的那天写了一首贺诗,第二天他回了一首。我的那首,已经早已不知去向了,但陈明明写的这首诗,我却保留了下来。屈指算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王忠厚两首

读敏毅《逸行集》有感
读了敏毅《逸行集》中文革的诗,唤起我四十年前的回忆与激情。诗是那时候的历史,那时的历史也是一首诗。我们当年都是理想主义者,不过有理想总比没有理想要好,那一段历史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这样的诗只有我们能懂得。看了敏毅的诗,有感而成以下几短句,用E-mail发给敏毅,不知是否表达了彼时及此时的心情:

文革风云起,

英雄在少年。

挺胸卫社稷,

奋臂保江山。

丹心贯日月,

豪情冲云天。

拼得一身寡,

要求全球妍。

同窗成水火,

鲜血洒校园。                     

风雨十年后,

同舟情如磐。

边塞鼙鼓急,

学子赴北疆。

骨肉筑长城,

热血沃大荒。

付得千般苦,

换来五谷香。

不觉天地宽,

那知日月长。

老来终不悔,

未负好时光。

小儿莫笑痴,

信念岂可殇?

        ——2004年10月22日 9:41

【背景说明】

《逸行集》(诗选)是我虚度50岁那天(1997/7/24),以类是手抄本的形式油印小册子,一共印了12本,分赠给同学作为纪念。

一片丹心可对天
   闻常敏毅等老同学上海相聚,凑成几句,以电子邮件发给诸位。

兄弟豪唱大江南,
心事苍茫云海间。
血溅白房恨未已,
枪震西楼仇岂干。
屡历磨难心滴血,
渡尽劫波情亦然。
时人不解少年狂,
一片丹心可对天。            

     ——2008年11月28日于哈尔滨

【读后小记】

忠厚这”凑成“的七律,无论从格律的对仗工整,还是从全文的意境来看,都属于上乘之作,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引用这首诗中的佳句推荐给友人。这也是我们在十八中完整地上完初中教育所打下的功底自然体现,同时也由于我们参与那场红后代运动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境界。没有这两者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令我感慨和钦佩的诗歌来的。

2007年6月15日忠厚(右)来宁波


苏江诗词

满江红·读敏毅《沁园春》感赋
       一纸激文,
字字情,
风云重现。
挥别泪,
战友重逢,
信中相见。
时间逝去情更深,
战斗友谊磐石坚。
二十二月如江水去,
弹指间。
望征途,
多艰险。
风浪大,
常变换。
我胸有朝阳,
万难等闲。
青山踏遍志如钢,
战旗染血色更鲜。
继先烈志革命到底,
山红遍!

——1970年5月于北安

诗寄敏毅
       故乡明月在,
何时彩云归。
众友相翘首,
松江鱼味美。

——2006/7/9手机短信

与老同学相会昆山

今年3月28日,当年哈尔滨市中学同学常敏毅、王观潮、何庆华一起来昆山看我,让我十分感动。我们已是四十年的友情了,大家欢聚一堂,把酒谈笑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几位老同学现在都已经迁居南方生活。分别后,他们又各自寄来写的诗抒怀这次相聚的感想,写得真好。本人才疏学浅,憋了好多天,和着他们词的韵律,才凑成这几句,权当略表心意。

小城春色花正斓,
故知酌酒会昆山。
遥忆同学青春血, 
笑谈知青陋室寒。
儿时同披塞北雪,
壮年共渡江南帆。
莫言相别时已久,
依依深情胜当年。

——2008/3/29于上海昆山

苏江来宁波(摄于政协联谊宾馆)

    沁园春·春

       春返大地,

雁回塞北,

万山重绿。

望兴安岭下,

风光无限

银锄齐落,

挥汗化雨,

新苗破土,

春满人间,

边疆处处舞红旗。

待秋到,

是滚滚麦浪,

香飘万里。

先烈热血洒地,

革命后代擎旗高举。

继先烈志,

让旗更红,

握枪挥镐,

绘新天地。

心怀五洲,

灭帝反修,

让全球共产主义。

到那时,

全人类的解放。

鬼神哭泣!

——1970.6

送敏毅赴扎兰屯

亲密的战友敏毅到扎兰屯,回想战斗年月,万分感慨,特赠诗一首,以作留念。

花香五月飘滨城,
艳阳八月北安逢。
情长似水难言尽,
向阳歌里传心声。
天高海阔任驰骋,
东风吹送上征程;
扬帆万里看北斗,
明日相见叙豪情。
——1972年8月27日
链接:1972年8月我离开赵光时,专程到北安看望老同学苏江等,苏江送我一本《向阳集》并题诗于上,很可惜这本《向阳集》现在遍寻不到了,不知放在了什么地方。

王观潮:七律·有感老友相酌并序

2008年3月28日,与常敏毅、何庆华、苏江相酌昆山。谈笑间,四十年悠悠往事,历历可数,兴味不已。想窗外,春风摇动,草色新绿,顿生人是物非之感,归来凑成五十六字,聊发心迹。

酌酒故知四十年,
童颜尽蜕两鬓斑。
笑点鸿门樊哙勇,
遥指丽娘惊梦欢。
草色犹须细雨湿,
花枝俏耐春风寒。
无才不敢累明岁,
退向东溪听净澜。

                      ——2008年3月28日于上海 

上海相聚(左起王观潮、常敏毅、何庆华、苏江)

附录:

@竹雕王:我也找来了当年的旧作,凑个热闹。七律  有感老友相酌并序

三月二十八日,与常敏毅、何庆华、苏江相酌昆山。谈笑间,四十年悠悠往事,历历可数,兴味不已。想窗外,春风摇动,草色新绿,顿生人是物非之感。归来凑出五十六字,聊表心迹。观潮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九日  
酌酒故知四十年,童颜尽蜕两鬓斑。
笑点樊哙鸿门勇,遥轻丽娘惊梦欢。
草色犹须细雨湿,枯枝俏耐春风寒。
无才不敢累明岁,退向东溪听净澜。

@王忠厚:诗写得好,当年我就点赞了。现在已经过去11年了,感觉还是挺好。

@张会立:观潮,第五句若压韵似应更好。

@王忠厚:旧体詩讲究135不论,246分明。

@张会立:本人没有研究,只知道点儿皮毛,一知半解。忠厚总作,研究得多一些。

@王忠厚:会立 毛主席并不喜欢旧的,认为束缚人的思想。但新時确实没有好的作品。我们这句话实际是有毛病,少打了一个字,应该是旧体诗讲究135不论,246分明。什么诗都应该有思想,有境界,不一定押韵,不押韵。我也是一知半解,不如常敏毅感情丰富,诗写得多,也很好。

@张会立:说的好!不拘一格。

@竹雕王:谢谢忠厚的夸赞。当然,即是格律诗就不得不守些规矩。我所以对旧作做出些许改动,也是为了更合规矩。

@鸿雁飞翔:诗词讲究格律,对仗,最主要还有平仄,因此好词很难写。一般按固定格律去填字,所以毛泽东认为既要有平仄韵律,但也不要完全被束缚。像咱们爱好者一般也可按格律,压韵填词即可,当然严格说符合格律平仄对仗最好。王观潮此词写的很不错,引经据典,韵律平仄都基本到位。尤其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将自己的名字寓意其中,退向东溪听淨澜,看潮起潮落,云展云舒,听涛声依旧。那张旧船票留下丽娘多少青春的记忆。一知半解,纯属瞎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人见笑了。为常敏毅,王观潮的词点赞。

@鸿雁飞翔:当时我看到王观潮的诗后,也合了一首七律,诗不诗的不重要,主要是那次难忘相聚。谢谢当年常敏毅特地开车从宁波到上海带何庆华王观潮再到昆山来看,把酒言欢,留下来这几首佳词丽句妙语华章:江南春色花正澜,故友酌酒会昆山。遙忆校园青春血,笑谈知青风雨寒。朝花共傲塞北雪,夕霞同映江南帆。莫言相别时已久,依依深情胜当年。诗中的朝花指我们少年时代一起在北方渡过,夕霞指我们晚年都移居江南居住了。

@常敏毅:才接外孙女从奥数培训班回来,看到各位高谈阔论,深有感触。论用典恰当和对仗工整而言当属观潮,但严格来说,七律要求的平仄格式感到还是有点不足,“稍逊风骚”;论记事言情,大体押韵和对仗,重在使人明了,忠厚、苏江的作品正属其类。

@常敏毅:我的诗词如忠厚所说,写了不少,但从来没有以律诗、绝句来冠以题名的。因为我这些东西千篇一律,都是记事性质,随感而发,所以日积月累就有几百首之多了。但没有一首可以拿得出手。倒是观潮似乎只有一首,却远在我之上。忠厚的那首“一片丹心可对天”的仿七律更是绝佳。我在整理同学们大作时,特意有一段评语。

@常敏毅:我的诗词,说到底就是套用诗词的格式,大体合适而已。主要为了表达“记事”和“言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观潮继承或基本继承了格律诗的传统,这需要功底的,这种功底的学习也是很难的。中学时我和我们班的王向寰,几乎两个人天天背律诗的四种平仄调,拿着字典来寻找平音字和仄音字,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实在太艰涩了。文革后,按着毛主席关于写诗的谈话,“整齐、大体押韵,不要束缚思想”,才彻底改变了,最终形成了这个样子。

@竹雕王:敏毅,还是你的眼光独到,一眼看出我的旧作里面存在的平仄不谐的毛病,例如第六行:枯枝俏耐春风寒,的“春风寒”三字皆为平韵,就很不妥当,为此,应改为:枯枝巧耐小春寒。

@竹雕王:或许因为在师专读了两年语文书,又在中学教了几年语文课,所以很是在意格律诗的规则,写诗的时候也很是留心,但是,即使如此,写出来的东西依然经不得推敲,可见,格律诗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距离。

@竹雕王:其实,我的旧作只是想表达:人还是,物已非的感慨。说白了就是: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不再是“后来人”,而是“过来人”了。过来人与后来人的不同就在于,过来人已经有了对岁月的掂量。在此,还要感谢你对我的旧作的批评。古今多少事,都在谈笑中。


——摘自“十八中红 后代🌺”群20191225午夜前后的群聊

张小兵:寄“秀才”

落叶知秋,

情谊如酒,

风渐凉时无喜更无忧。

岁月流走,

蓦然回首,

一声问候醇绵依旧。

友情相守,

不离左右,

真诚送出中秋问候!

——2008年9月14日(中秋)于哈尔滨

注:这首诗原创并不是张小兵,她在网上发现后,便在中秋以“寄秀才”为题作为问候发给了我。我们在哈尔滨恢复联系,主要是十八中红后代同学宋丹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09年夏末,张小兵、李大光夫妇与儿子等一起来到宁波,我和夫人在宁波联谊宾馆迎接,团聚在一起,回忆当年难忘岁月,快畅无比。


我和张小兵在哈尔滨重逢

张会立:出酒

炉火你再旺点儿,

酒气你快点上扬,

多少双炙热的眼啊,

盼望着酒儿流淌。

一滴紧似一滴的醇酒,

汇成光芒耀眼的琼浆,

酒坛哗哗的声响,

激起心房嗵嗵的跳荡。

指导员双手捧起酒碗:

“都来尝尝我们自己酿的酒!

烧酒的大嫂大婶儿,

各个喝的脸庞红亮。

酒似甘露甜,

酒似茅台香,

自力更生结硕果啊,

我们前进有方向。

——1973年作于牡丹江军马场

郭新渝二首

清平乐·功在千秋
故人再现,
往事又重见。
壮志青春心不变,
泪洒衣襟一片。

一生为民何求?
功德青史永留。
善哉智慧才子,
本性真如共谋

             ——2009年5月28日于哈尔滨

如梦令·跨越

如梦令·跨越

下乡、返城、升学,

意笃志坚如铁。

故人梦中逢,

恰似昨日辞别。

为民半生,

两鬓斑驳如雪。

——2009年5月28日(中秋)

摄于2009年1月哈尔滨所在的小区

温东辉二首

七律·赠故人

欣闻常敏毅7月5日从北京回哈与战友欢聚,我在外地,不能参加,草诗一首,以表心意。

战友京都返故园,

半世真情微信传。

峥嵘岁月常回首,

刀光剑影忆当年。

醇香美酒盛情意,

滔滔万语至夜阑。

天南海北任君走,

丁香花开冰城艳。

——2019年7月9日于广西北海

赞“旧日诗词原味发”

旧日诗词原味发,

不打折扣不说假。

往事如烟又如火,

读史赋诗振中华。

——2019年12月1日

温东辉近照

东辉是十八中初三(二)班的同学,文革中和红后代关系密切,前几年从广西南宁来宁波,我们愉快地在宁波中山饭店见面。我这才知道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考入了哈师专英语系,巧的是竟然和郭新渝一班,郭是班团支部书记,温东辉是班长。

王向寰:伏龙泉上亿旧日

前日曾至伏龙泉,想起去年今日,曾与敏毅你来过此处,阅论诗文,又曾作小词《浣溪沙》一首,而今忆起,颇有感然,作诗一首附上,回敬。

松江两岸春不动,

瑟瑟枯风卷冻云。

一场雪花依旧是,

伏龙泉上忆诗文。

二人同步长堤上,

而今独木望空林。

今日去年曾过去,

来年知否是何人?

——1966/3/12于十八中三楼三年四班教室中

注:王向寰是我十八中的同班同学,个头高挑,个性极强。喜欢文学和历史,经常吟诗作赋。我们常在一起切磋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作品,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1968年我远赴兵团后,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想到2007年夏天,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从而相互通了音信。我当年的很多诗作,多亏了他才得以保存下来。

安非:短牍小诗

  敏毅:

新春好!良友良方,良苦用心,定会收到良效。关山阻隔,千里对月,彼此而已……尺书有限,冗言不敢赘叙,鸿雁寄意,聊表敬意。雅正,玩味,补前年所作句:

治病救人医所宗,

敏毅秋秋见情衷。

玉兰他年病有愈,

难忘妙手夺天工。

                   顺致平安

八四年元月十七日深夜

安飞草书

注:安飞是哈尔滨一中的老高中,红后代的主要成员,我们很早就相识了,他的文采和书法甚好。其夫人(诗中的玉兰)和我是十八中的校友,也是红后代的战友,她身体不是很好,我曾为之处方看病。至今还保留安非的几封信件,今日再看,尺牍内外,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付涤非:忆秦娥·松江水

    1972年秋与敏毅、苏江等同学游松花江有感。

松江水,
清凉爽爽滋心肺.
滋心肺,
探亲回哈,
再尝其味。
    
滔滔此去难回转,
匆匆捧把含于嘴。
含于嘴,
北疆儿女,
最知珍贵。

——1974/7/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