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获李瑞环主席亲笔签名的赠书

 常敏毅 2022-01-09

全国政协大礼堂(作者 摄)

座落在北京白塔寺附近的全国政协,是一座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群。

全国政协礼堂在外观上有着欧洲建筑风格的特点,在繁华的高楼大厦包围之中,它显得有些低矮,宛如小小的城堡。

这组建筑1956年建成,在过了整整50年之后,2006年最后一件值得我在参政议政领域里十分高兴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政协礼堂里。

那是筹备已久全国政协论研究会在这里召开了成立大会,我代表宁波市政协出席了这个成立大会。

走进这座城堡式的大礼堂,但见门厅的两侧,陈列着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题词。

毛主席和周总理题词铭文(作者 摄)

毛泽东主席(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主席)的题词是“团结战胜一切”;周恩来总理(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的题词为“坚持统一战线”,令人肃然起敬。




12月20日上午是成立大会开幕,下午分组讨论贾庆林主席的报告,晚上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举办的一个招待会。

出席招待会的通知

我拿着政协办公厅的通知进入餐厅,按指定的位置刚坐下,在我左手边已经落座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便反复打量我,又仔细看了看写有我名字的桌牌。此时我有些心里发怵,不知自己出了什么差错。

正在我有些局促不安的时候,他突然问道:“请问,你是不是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李瑞环主席(作者注:李瑞环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主席)的文章?”

我马上回答:“是的,是关于李瑞环同志讲话艺术的文章,题目叫《百炼工纯始自然》,有什么问题吗?”

他很高兴地握住了我的手,连连说道:“哪里,哪里,非常好!李瑞环主席看到你的这篇大作了,认为不错。”

我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忙问道:“您怎么知道的?”他马上回答到:“我是他的秘书。”

我当时反应有些迟钝,就问道:“您是他现在的秘书,还是过去的?”他笑着说:“过去是,现在还是。”然后,他介绍了自己,名叫牛旭光,并留下了办公室和手机号码。

我们边吃边聊,平铺直叙,很是投缘。牛秘书知识面很广,谈天说地,拈手而来,对政协理论也很有研究,往往一语中的,透彻深刻。

他还非常认真地说:“你写得那篇文章,是我们见到的头一篇系统论述李主席讲话艺术的文章,而且海内外转载率非常高。我们就是在海外报道中才知道的。李主席全文都看了,认为写得不错,感到很满意。”

那天,我对这牛秘书说:“我研究的还不够,还很肤浅,还有很多没写进去。”

我请他代我向李主席问好,同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得到一本由李瑞环同志签名的书著。他犹豫了片刻说:“这不太好办,因为李主席很少题词,更不用说签名了。

于是我们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转而谈了一些参政理论方面的问题。

晚餐结束时,我们握手话别,他很诚恳地说:“你要书的事,我回去看看,问问李主席,如果可能,我会尽力的!”

后来,我浏览手机中的照片,竟然发现我进入餐厅时请人拍的一张照片中,竟然有牛秘书在寻觅自己座位的身影,真是很有缘了!

在我身后的那位就是牛秘书

第二天上午9∶00开始小组讨论,我在第六组,我们都提前一刻钟左右到了分组讨论的会议室。我才坐定一会儿,大概8∶50左右,服务员进来说有人找我。

我马上站起来,便看见昨天结识的牛秘书走了进来,他满面春风,高兴地拉我到走廊上,郑重地把一个牛皮纸袋放到我的手里,满面春风地说道:“你的要求达到了,不容易,是李主席的亲笔签名的!”

我惊喜之余,打开纸袋一看,是两本崭新的李瑞环同志的大作《学哲学用哲学》(上下两集),翻看上册,扉页中“李瑞环”三个手书大字赫然在目。我激动之余,握住牛秘书的双手,连连向他道谢。

此时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农工党中央秘书长的游宏炳同志正好路过,看到这两本签名书后更是高兴异常,连声说:“不得了,不得了!真是不得了啊!”

我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高兴地对牛秘书讲:“务必代问李主席好,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很钦佩他。非常感谢他的赠书,一定认真阅读,认真学习。”

李瑞环主席亲笔签名的赠书

我讲的“年轻的时候就很钦佩他”这句话是真实的,并不是徒托空言,因为我们在哈尔滨十八中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李瑞环。

那是在1964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青年鲁班》,电影中的主人公叫李三辈,他是名年轻的建筑工人,但刻苦学习,善于技术革新,创造了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了“放大样”简便计算方法,成为了劳动模范。

从报纸上,我们知道了这个李三辈的原型就是天津的李瑞环,从此他就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实际上,我还亲耳聆听过多次李瑞环同志的讲话,这不仅仅是受到教诲般的感受,也实实在在地是一种美学的享受和激情昂扬的精神升华。

记得1998年春,我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派领导干部班学习培训时,正值全国政协大会召开,我们这批学员列席了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和见到李瑞环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那激情而又妙趣横生的讲演。

时隔不久,他到浙江农村蹲点,参加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分工的“三讲”教育的工作。

他在浙江省委领导再三请求下来到杭州,在杭州人民大会堂作了一次精彩的“随意性”讲话。

我也有幸参加并再次聆听了这位当年我们学生时代就已知晓的“青年鲁班”的讲演。

他那通俗易懂的言词,语妙天下的哲理,略带沙哑的声音,都使人久久难忘,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李瑞环主席的讲话中,无论是纵横国际国内大事要事,还是谈论社会百态的平凡小事碎事,他都能娓娓道来,具有超强的美的感染力和美的创造力。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无不把演讲作为政治家必备的美学修养之一,无论是拿破仑,还是马克思,都有着这方面的修养。

如果一个政治家在动员群众的时候,没有具有感召力和创造力的讲演素质,遇事全靠秘书,自己则照本宣科,能起到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作用吗?

李瑞环同志的口才也确实是他人所难及的,他的每一篇讲话都渗透着他坚强的政治信念和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语言艺术。

记得恩格斯曾对马克思的演讲进行过形象化的描述,他说:

马克思的脑海犹如风平浪静的海港,他统摄的语言材料,犹如在海港里排列整齐的航船。当他讲话时,犹如航船有序地出港。

李瑞环同志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的“海港”中的那“千帆万舸”,就是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打造起来的。

在他脑海中的语言材料,是风格各异的各类“航船”。一旦出港,真是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气势。


发表在《情系中华·特稿》(2003年第3期

我的那篇浅论李瑞环同志的讲话艺术的长文,分别以“朴实无华 富有哲理”、“激情磊落 言必有的”、 “通俗易懂 平中见奇”的分标题进行了论述。

我在文章最后引用了清代张问陶的诗句作为点睛——“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李瑞环同志说:他生活中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他作为普通木匠出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勤奋读书的典范。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所有我认识的伟大领导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好的书籍以及精彩的篇章,都有科学智慧蕴藏其中,多读书才能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讲起话来思路敏捷,话如泉涌,妙语连珠。

知识的积累靠向人民群众学习,靠向书本学习,靠向实践学习。这种积累如同渊潭之积水,蓄之愈深,流之愈长。

李瑞环手不释卷

李瑞环在离开政协的时候写过一篇《让时光留下美好的记忆》,其中有一大段内容是关于读书的经历。他在文章中坦诚地说道:

我的文化知识、建筑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几乎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由于学习底子太差,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

我一生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我很早就当了劳模,还是一个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

那时的工棚是通铺,你要在工棚里点灯看书,别人就没法睡觉。夏天比较好办,冬天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

我的若干篇讲话、文章的提纲,几乎都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我这一生为学习吃的苦实在太多......

李瑞环的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讲话艺术性和感染力所达到的境界是常人难以比肩的,也是他人所难以超越的。

那天夜里,我们离开政协礼堂时,天上星汉灿烂,是北京难得见到的好天气。回首望去,政协礼堂笼罩在璀璨的灯光中,显得那样宁静,那样庄重,那样祥和,那样令人难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