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说两晋: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着皇帝枉担贼名

 梦想童年594 2022-01-09

公元260年,在曹魏的都城洛阳上演了悲壮的一幕,年仅19岁的皇帝曹髦披甲执锐,领着几百个宦官侍卫杀出宫门,讨伐窃国的权奸司马昭。这是一次自杀式的进攻,不会产生第二种结果,就连皇帝本人也惨遭屠戮。不过,历史并没有辜负曹髦的一腔热血,不仅让司马昭背负了弑君的恶名,还为此创造出一句成语,将其永久钉在了耻辱柱上。

事发前夕,曹髦曾愤怒地对臣下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就与你等为国讨贼。”自此,世人就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那些人设崩塌的野心家。

成语说两晋: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着皇帝枉担贼名

按道理来讲,既然篡位的野心路人都知道了,伪装便失去了意义,如今皇帝也杀了,不如就此君临天下,也省得白白辜负了这身贼名。可令人费解的是,司马昭并没有这么做,他无视观众的倒彩继续表演,到死都没有摘下人臣的面具。

自魏明帝曹叡死后,魏国的皇帝便形同虚设,司马昭也不是第一个摄政的权臣,之前还有他的兄长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懿,再加上曹爽之个猪头,曹魏的皇权已经沦丧了二十多年。所以说,司马昭不称帝,并非是缺乏实力和野心,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

成语说两晋: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着皇帝枉担贼名

公元251年,执掌曹魏实权的司马懿病逝,死前叮嘱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我做了一辈子魏臣,官也升到了太傅这样的高位,别人都说我不忠,使我心怀恐惧,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好好辅佐皇帝,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为臣要慎之又慎。”

尽管司马懿奸诈了一辈子,但死前对儿子说的肯定是真话,他先是强调自已魏臣的身份,又告诫儿子要演好辅臣的角色,其言外之意非常明显:司马氏既不放权也不篡位,与当年的曹操同出一辙。由此可见,如果司马昭贸然称帝,首先就违背了父亲的遗愿,这对孝冶天下的古代来说,是极大的政治污点。

成语说两晋: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着皇帝枉担贼名

郭德刚有句话说得好,多大的手端多大多的碗,如果碗是名分,那端碗的手就是功劳和威望。且不说司马懿战功卓著,单是四朝老臣的资历就足够做个太傅了,而司马师先在新城击败了吴国的大军,后来又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死前也不过是个侯爵。

反观司马昭,他对抗西蜀打成了平手,南下伐吴又大败于东兴,直到淮南诸葛诞反叛时才找回了几分面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老爹和兄长的业绩在那放着,司马昭还好意思称帝么?

成语说两晋:既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着皇帝枉担贼名

在曹髦死后,司马昭又扶立了魏元帝曹奂,继续以辅臣身份控制魏国,随着战功的积累,他的官位也不断上升,一直做到了加九锡的晋王。即便如此,司马昭依然没有称帝,因为儿子司马炎并不强势,需要以皇帝的名分打赏功臣,靠加官进爵来换取手下众人的归心。好了我是小歇,感谢关注欢迎留言,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