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洞见·李思圆 迎来送往,是人生常态。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有一句话:“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无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 任何关系的维系,都是不易的。 有时太靠近,会灼伤他人;有时太用力,又会委屈自己。 舒服的关系,莫过于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01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人和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网友@麻衣amira的回答,获得上万高赞。 在她上初中时,有一个很好的闺密,两人名字里都带有相同的字,上学放学都黏在一起,上厕所也要拉着手一起去。 就这样形影不离地度过了愉快的三年生活,后来两人考到了不同的高中,靠写信与彼此联络。 刚开始两人写信很频繁,可后来回信间隔越来越长,三五天变成一两周,又变到一两月。 再后来,她们各自高中毕业,考入了不同的大学,毕业后她到一家公关公司工作,闺密去了香港读研。 那段时间里,她们还是偶尔在QQ或者微信上聊两句,却因为太久没联系,对方身边的朋友或近况都不知晓。 她每提一个新名字总要往前推很多,来解释这个人是怎么进入她的生活的,而闺蜜也疲于去听那些无关紧要的人或事。 再后来,她收到闺蜜结婚的邀请,新郎和伴娘,都是第一次见,都是陌生的脸,婚礼仪式结束后,她提前走了。 她说,人已见,份子已出,宿愿已了,知道闺蜜过得很好,有人照顾,生活幸福工作安心,就足够了。 作家刘同说过一句话: “那些你曾经以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你曾以为会一直结伴走下去的人,不知道何时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在人生的每一段路上,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 也许你们曾亲密无间,曾无话不谈。 当彼此走上了不同的分岔路,就要学会退场和说再见。 不必为此感到惋惜,也不必为此而遗憾。 相逢是偶然,离别是必然。 如果彼此再无交集和来往,也要学会坦然去面对人散和缘淡。 02 年轻时,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择友标准,成年后,却只喜欢跟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 不用伪装和客套,是人际关系最好的状态和模样。 黄磊曾谈及他和何炅之间的往事。 两人认识了将近20年,何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到他家去蹭饭。 有一次,他发生意外,不小心摔了腿,脚上打了石膏。 当何炅到他家时,看见他坐在一个吧凳上,一只腿悬着,在厨房里正忙着炒菜。 何炅不仅没有问候,也没有让他休息,第一句话竟然是质问他,“还没有做好啊?我都饿了,你能不能快点。” 黄磊也没有丝毫责备之意,因为他知道,何炅一定是担心自己的,只是不想表现出虚假的客套。 辉姑娘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写过一段话:
我不必对你刻意,你不必对我介意。 没大没小,不是不礼貌,是对你不设防。 没心没肺,不是不关心,是习惯跟你闹。 松弛和自然,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03 作家贾平凹,曾写了一篇《辞宴书》。 他在信中拒绝了朋友的饭局邀约,并列出了四条理由。 首先,当天参加的人多是领导和大款,他虽也是局级,但文联主席是穷职、闲官,别人不装在眼里,也瞧不上他。 其次,若去了其他人西装革履,他一身休闲,别人坐小车他骑自行车,于他觉得寒酸,于人家又觉得他不合群。 第三,官场的事他不懂,他这般年纪了,在家和在外,都随便惯了,让他一副奴相去逢迎,百般殷勤做媚态,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学会。 最后,他提到若这些人问起,他为什么不去,就推脱说他突然得了重病,等下次他做东,再单独请朋友吃饭,找一个小饭馆,一壶酒,两个人,三碗饭,四盘菜,好好吃一顿。 亦舒曾说过:“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而不是讨好他人。” 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曾经我们会因各种顾虑,去见不想见的人,去参加不想参加的聚会。 但慢慢地你就不想再委屈自己,宁愿独处,也不愿把多余的人请进你的生命里。 因为你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相处,也不是每段关系,都值得你用心去维系。 圈子不同,就不必强融。 生拉硬扯,只能是尴尬了他人,也折磨了自己。 还是要跟随自己的心,不去取悦谁,也不去迎合谁,合得来就靠近,合不来就远离。 04 以前我们总害怕得罪他人,于是不敢推却和拒绝。 后来才发现越硬撑的关系,越难以长久。 在综艺《奇葩说》中,辩手黄执中向蔡康永讨教了一个问题。 他说,某个朋友曾在深夜给他打电话,当时他已经连续24个小时没有睡觉了。 但朋友希望可以和他见面聊天,他当天已经很累了,朋友却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到了他的房间门口。 他虽然不乐意,但还是选择继续硬撑着陪朋友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