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府祠堂里的正脊种类多样,但你了解船脊和博古脊吗?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1-09

广府祠堂

广府祠堂里的正脊种类多样,

但你了解船脊和博古脊吗?

何为正脊?

龙船脊

船脊,又称龙船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建筑中采用的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因是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劳作工具而被倍加崇拜,进而化身为屋脊。又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而被称作“龙船脊”或“龙舟脊”。

龙船脊是珠江三角洲极为普遍的屋脊形式之一,特别是清初及清初以前。龙船脊的盛行源于珠江三角洲对舟楫的依赖和对赛龙舟的良久习俗。中国传统礼制规定只有皇家建筑才能采用龙的造型,珠江三角洲采用龙船脊是取其音寓意吉祥。

在现存的祠堂建筑中,始建于清初及以前的祠堂大多使用船脊。在附录珠江三角洲列入省级文物文保单位的祠堂列表中,有13座祠堂采用船脊形式,无一例外地始建于清初及以前,其中绝大部分是始建于明晚期,在清代的历次维修中仍旧保留船形屋脊的形式。

船脊大抵简洁和朴实。始建年代较早(如明晚期)的祠堂船脊通常只在脊身上灰塑浅浮雕的卷草纹,如水草般生生不息。三开间祠堂的主画位于脊中间位置,约占心间一半宽度,大多采用“鲤鱼跳龙门”、“诗礼传家”等题材;两侧辅画则以山水花卉等题材为主。不仅装饰内容丰富了,构件亦增多,如在船脊两侧起翘部分的底部安装船托。

船托最常见的是一个小的博古架,也有做寿桃、花篮甚至狮子等造型的。不管什么纹饰,主要的装饰材料为灰塑,这一方面源于就地取材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源于灰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之一为海边生长的蚝壳,蚝壳质地坚硬,防海风侵蚀。

在现存的船形屋脊祠堂建筑中,亦有相当部分在脊的两端安置鳌鱼一对。鳌鱼起初应是如北方大式建筑屋脊上之鸱吻般咬住两脊端。保留鸱吻式鳌鱼的祠堂只是凤毛麟角。顺德杏坛龙眼村的梁氏大宗祠是。该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5-1521间),后虽历次维修,仍旧保留着灰塑制鸱吻式鳌鱼。

这种鱼形吻在南宋时期就运用到屋脊装饰上了。曾有研究学者指出“南方建筑多鱼饰”,如上海真如寺(元延佑七年)的正脊就采用鱼形吻,而且岛国日本早期建筑也有相当部分采用鱼形吻,如大阪城的天守阁(天正13年—1686)。

后来鳌鱼移至离脊端约三、四尺地方,成为独立装饰,材质大多为琉璃。这时的鳌鱼多了一份龙的霸气,少了一份鱼的温顺,形成造型独特的龙鱼组合。研究学者指出,这种龙鱼饰是“早期龙图腾与鱼图腾部落融合的结果,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的微妙产物”。

从现存实体来看,带鳌鱼船脊的祠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靠海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鱼崇拜演变为鱼饰亦属情理之事。

博古脊

博古脊指平脊身中间以灰塑图案为主、脊两端以砖砌成几何图案化的抽象夔龙纹饰的屋脊,因其类似于博古纹,民间又称其为博古脊。所谓博古,即是《辞海》对该词释义之一为“图绘古器物形状的中国画,或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如博古画、博古瓶等。

博古纹的原型为夔纹。夔是一种独角兽,为群龙之首。相传在黄帝与蚩尤鏖战中,夔引领群龙,声震千里,镇服了蚩尤。后人觉得此兽具除妖降魔作用,更可趋吉避凶,于是从商周开始人们就纷纷在玉器鼎铭中雕琢夔纹,经历代演变成为今天具有抽象几何图形的装饰。

夔纹便成为数千年古老文化与原始信仰的典型。春秋时期的夔纹陶片即是有力佐证。博古屋脊在清中期开始盛行,并延续至民国。夔纹应用到屋脊上也源于“夔纹(即回文)饰源于古越人蛇崇拜的蛇纹”。岭南地区原属南蛮之荒地,对蛇之崇拜古已有之,在强势文化——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岭南逐渐由蛇崇拜转为龙崇拜。

然而,用具像之龙造型装饰屋脊显然不合礼制,而用龙子之一的夔作为纹饰则既满足龙崇拜之精神需求,又规避僭越之危险。博古纹源于夔纹,而夔纹产生与当地对蛇的自然崇拜相关。

博古屋脊在清中期开始盛行,并延续至民国。鱼的位置也各有差异,大部分通常位于博古架上方,有些在博古架中间,有些在靠近博古身的博古头上,还有些在靠近博古头的博古身上面。

从现存实体来看,与船脊类似,带鳌鱼博古脊的祠堂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和香港,番禺、花都、佛山也偶有所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